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

发布时间:2024-04-29 03:06:55 来源: sp20240429

  江西赣州市于都县车溪乡桃坑村,盛开的油菜花与民居、公路、河流等相映成趣,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画卷。   胡江涛摄

  过去一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依法履职尽责,勇于担当、善于作为,各项工作实现良好开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展现蓬勃生机活力,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断发展,结出累累硕果。今年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人大将找准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定位和任务,稳中求进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

  ——编  者  

  

  听民声立良法促善治

  本报记者  张天培

  “通过!”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的决定》。“立法法是‘管法的法’,它的修改和贯彻实施,对于加强党对新时代立法工作的全面领导,保障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意义。”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国家法室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年来,贯彻党中央关于立法工作的决策部署,国家立法蹄疾步稳、扎实推进。提出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对本届立法工作进行统筹谋划;推进高质量发展,制定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粮食安全保障法等;加快民生和社会领域立法,制定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爱国主义教育法等;加强涉外法制建设,制定对外关系法、外国国家豁免法,修改反间谍法、民事诉讼法涉外编……一项项立法工作有序开展。截至目前,共制定法律6件,修改法律9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11件。

  2023年11月29日,天津市和平区小白楼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文物保护法修订草案的立法征询会现场气氛热烈。“希望在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中对文物修缮工作有所体现。”“应明确加大对文物破坏行为的追责力度。”……立法征询会上,来自各行各业的参与者畅所欲言、建言献策。

  来自人民群众的“金点子”转化为立法为民的“金钥匙”,“原汁原味”的百姓心声直达国家立法机关、直抵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坚持民主立法、开门立法,不断丰富和拓展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途径,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贯穿立法工作全过程。

  ——建好用好基层立法联系点。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设立45个基层立法联系点,带动省市两级人大设立立法联系点6500多个,进一步畅通基层和群众参与立法工作“直通车”,充分吸纳民意、汇集民智。

  ——做好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和研究反馈。24件次法律草案向社会公布征求意见,收集各方面意见建议超过20万条,让基层民主“可感知”更“可用”。

  ——完善人大代表参与立法工作的制度机制。邀请人大代表参加立法调研和审议,重要法律草案印送全体代表征求意见,对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吸纳并及时沟通反馈,共同研究解决立法中的重要问题。

  满载人民期盼,推进高质量立法。履职首年,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充分发扬民主,凝聚立法共识,体现和维护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努力让每一部法律都满载民意、贴近民生、顺应民心,切实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

  

  以有力监督守护“稳稳的幸福”

  本报记者  魏哲哲

  房屋承重结构、主体结构涉及居民安居和公共安全。此前,某省物业管理条例作出规定,“业主、物业使用人损坏房屋承重结构、主体结构的,由有关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恢复原状,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然而,就是这条规定,引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次备案审查。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规定,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的,责令改正,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经过审查,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认为,有关地方性法规的处罚规定明显低于国务院行政法规规定的罚款额度,属于放松管控,而且国务院的规定是“并处”,地方的规定是“可处”,处罚明显较轻,与上位法不一致,应当予以纠正。最终,地方制定机关对相关规定进行了修改。

  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开展备案审查,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监督职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作出关于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的决定;坚持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2023年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共1319件;对收到的2827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和其他备案审查工作机构移送的90件审查工作建议,逐一研究并提出意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急事难事,就是人大监督的重点事项。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坚持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守护百姓“稳稳的幸福”。

  2023年10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举行联组会议,就国务院关于打击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犯罪工作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工作情况、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检察工作情况的报告开展专题询问。

  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围绕同一主题,对“一府两院”3个报告开展专题询问。有问必答,有效检验“一府两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领域法律情况,集中回应人民群众关注的执法司法问题,推动执法司法机关依法履职、完善机制、加强协同,凝聚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强大力量。

  开展种子法执法检查,助力种业振兴;听取和审议反家庭暴力工作情况、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情况、精神卫生工作情况的报告,增进民生福祉……一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寓支持于监督之中,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共检查5部法律实施情况,听取审议22个工作报告,开展2次专题询问、7项专题调研,有效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有力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代表工作焕发新活力

  本报记者  亓玉昆

  “我们来自于人民,要回到人民中去服务人民,做人民满意的人大代表”……陕西延安,十四届全国人大第四期代表学习班上,全国人大代表、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村民马慧娟结合自身经历分享履职感悟。

  马慧娟是一位农民,连续两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通过参加培训、列席相关会议,她的理论知识、履职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她在干农活之余,在村里举办“泥土书香”读书社,带领村民学习文化知识。

  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成立以来,共组织4期代表履职基础学习班,举办1期少数民族全国人大代表学习班,共有1300多人次代表参加集中学习,新任基层全国人大代表履职基础学习实现全覆盖。

  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基础。2023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设立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作委员会的决定。

  服务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联系代表,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机制,组织代表开展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完善代表建议重点督办机制……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自去年6月设立以来,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推动代表工作质量进一步提高。据统计,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成立以来,有273人次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51人次代表参加执法检查,提出了不少接地气、合民意、行得通、能管用的意见建议。

  依法提出议案建议,是代表行使权利的重要形式。一件件来自基层、来自实际、来自群众的建议,凝聚着代表们的智慧和心血。全国人大常委会代表工委负责人介绍,代表们坚持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在调研、视察、座谈、走访等基础上提出的建议比例不断提高。

  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代表们依法履职,共提出建议8314件。经逐件研究分析,代表建议分别交由204家承办单位研究办理,目前8314件代表建议已经全部办理完毕并答复代表。

  

  “四个机关”建设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张  洋

  2023年12月24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交流会在京举行。与会同志深入学习交流,一致表示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国家根本政治制度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

  做好人大工作,自身建设是基础。一年来,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机关、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权力机关、全面担负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始终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的“四个机关”定位要求,全面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水平。

  引领人大自身建设的是党的建设特别是政治建设。202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和机关党组把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机关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8次集体交流研讨,举办9场“学用新思想”系列辅导讲座;机关党组确定18个方面的重点课题,机关负责同志带队或参与调研42人次,各单位结合工作调研200余次……学中干、干中学,学习成果不断转化为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强大动力和成效。

  把制度建设贯穿始终,是人大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鲜明特点。十四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成立以来,修改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守则、委员长会议议事规则等,统筹修改10个专门委员会工作规则。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带头遵守宪法法律,依法履职、依法办事,确保每一次会议、每一项议程、每一件议案都符合宪法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

  一年来,扎实开展干部队伍教育整顿,开展机关新一轮内部巡视,持续改进作风……全国人大机关建设不断走深走实,为常委会依法履职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国人大机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强化服务保障,为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创造有利条件。如今,登录代表履职移动终端,查阅资料、提交议案建议、参加培训学习,越来越成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履职常态。

  目前,代表履职移动终端装有“代表工作信息化平台”“全国人大网络学院”“我当代表为人民”“预算联网监督系统”等11个应用,一次登录即可访问所有应用。许多代表反映,“能随时看到议案建议办理进度了”“查询资料非常方便”“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履职更智能、更活跃、更高效了”。

  版式设计: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29日 13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 中美青年共迎新春

加强美术理论研究,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发布时间:2024-04-29 03:06:56 来源: sp20240429

  核心阅读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创作现象的分析探讨,已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显学”

  加快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廓清认识,凝聚共识,为美术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美术理论研究的交流互鉴,能够在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同时,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美术理论研究是促进美术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石。新时代美术开放多元的语境,为美术理论研究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众多美术理论工作者从高处着眼,观察发展新趋势;从广处用功,分析业界新现象,持续推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构,发挥美术理论研究在坚定文化自信、指导创作实践、引领审美风尚、促进合作交流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美术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拓进,促进美术创作从高原迈向高峰。

  聚焦主题创作

  助推新时代文艺高质量发展

  创作的深度与理论的涵养紧密相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代美术理论工作者潜心学术,在探求艺术规律、赓续传统文脉、引导创作实践的道路上接力前行。如何推出更多彰显时代气象、观照现实生活的美术佳作?离不开主题性美术研究成果的引导。

  近年来,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级美术创作工程和项目的实施,有力带动主题性美术创作,也使相关理论研究走向深入,为健全新时代美术创作体系发挥积极作用。

  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队伍不断壮大。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吸纳一批具有丰富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名家,为加强主题性美术创作和研究提供支撑。在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画院等单位,“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相继挂牌成立,集聚专业资源和人才优势,为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概念研究、理论体系建设注入新动能。一大批青年美术理论评论工作者包括来自高校的青年学生,踊跃参与学术研讨活动,积极发表理论文章、出版专题著作,透视主题性美术创作的时代语境、艺术生态、创新突破等,从青春视角展现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学术传统与当代价值。

  对近现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再研究,成为理论界的重要课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史诗的图像建构——党史百年历史画创作与研究”学术研讨会、陕西省美术博物馆主办的“红色主题性美术创作”学术论坛等,均通过寻根溯源,引导聚力创新。尚辉《人民的艺术:中国革命美术史》、于洋《新中国主题性人物画研究》等专著,则从文化学、历史学、传播学等不同角度,重新梳理、分析近现代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深化对艺术创作规律的认识。

  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经验的归纳总结,以及对创作现象的分析探讨,已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显学”。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在语言手法、风格形态、艺术观念上发生了哪些转变?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如何彰显时代特征?现实题材创作如何摆脱思维定式?围绕主题性美术创作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多个研讨会陆续举办。比如,《美术》杂志社与四川大学联合主办“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当代性”专题研讨会、中国国家画院主办“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的创新与突破”学术研讨会等,通过创作工程组织者、创作者、理论研究者等不同视角,探讨如何促生更多主题性美术佳作。

  坚定文化自信

  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是摆在理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这些年,越来越多理论工作者廓清认识,凝聚共识,为美术事业发展不懈努力。

  近期,多场重要学术活动相继举办,在“把脉”中国美术大课题、新业态的同时,以前瞻性的眼光、学理性的总结,为美术事业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理论支撑。例如,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日前在成都举行,邀请来自各大美术院校与艺术机构的百余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新时代中国美术的话语体系构建”等话题各抒己见,全面展现美术理论研究的新动态、新成果。该论坛自2018年启动以来,持续引导理论界开展基于当代中国美术自身发展现状的理论问题研究,在助力中国美术理论话语体系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画作为民族艺术的代表,彰显中华美学精神,蕴藏独特文化基因。当下,中国艺术传统如何紧随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为美术理论研究的重要命题。在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传统画学观念与当代阐释及运用学术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传统画学的独特性、时代性、个案研究三个层面展开学术交流,为构建当代中国画学体系、推动中国画创作提供指引。北京画院举行的“齐白石艺术国际研究中心”暨“传统中国绘画研究中心”学术工作年会,通过分析齐白石艺术的国际传播与影响,分享中国古代书画特别是园林书画的研究成果,为中国画研究贡献了新视角和新观点。

  如今,美术理论研究的影响力持续扩大。美术家协会、美术院校、美术馆、画院、研究机构等,继承美术理论研究传统,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主动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学术活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认识到,在美术研究中,不能对外来美术评价标准“照单全收”、对专业术语“机械移植”,要深研中国文化特质和艺术传统,体现中国美术特色。近年来,中国美术家协会撰写《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报告》,聚焦中国美术创作评价体系的历史及其特点、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立中国当代美术创作评价体系的对策与建议。不少学术文章着力阐释中国美术的独特性,呼吁挖掘中国美术自身主体价值。这些实践与反思进一步为中国美术理论走好自己的路奠定基石。

  开拓国际视野

  文明互鉴彰显艺术精神

  美术作品是文明之美的重要载体。美术理论研究的交流互鉴,能够在展示和传播文明之美的同时,彰显中国艺术精神,帮助人们加深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欣赏。进一步开拓国际视野,增进与国外学者的交流互动,将中国美术放在世界文明百花园中进行比较研究,逐渐成为美术理论工作者的行动自觉。

  共建“一带一路”承载着各国人民对共同发展的追求,也为美术创作研究开掘新空间。围绕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国家画院启动“一带一路”国际美术工程,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甘肃画院立足敦煌文化启动美术创作工程,广西文联、广西美协等启动“一带一路”主题美术创作工程,西安中国画院继“丝路文明·西安文脉”“百年历程·红色记忆”“关中长安·黄河新篇”三大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后继续开展“古城菁英·长安新颜”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这些工程既生动展现“一带一路”建设图景、诠释丝路精神,也将中国美术置于国际视野之中,促进中外美术工作者交流互鉴,丰富“一带一路”主题美术研究内涵。

  走上世界舞台,方能洞察中国美术的历史方位和学术定位。作为国际艺术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活动,第三十四届世界艺术史大会2016年在北京的召开,既使国际艺术史学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也使中国学者吸纳了国外艺术作品展示与推广、艺术遗产保护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如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业已成为国际上参展国家最多的美术交流平台,国际美术教育大会、廿一世纪艺术/教育圆桌会议等则成为跨界交流、启迪智慧、促进合作的国际性学术盛会。近期,中央美术学院召开“美术史再出发——第十七届全国高等院校美术史学年会”,在板块设计上突破中外美术史、艺术理论之间的界限,增强了跨学科与跨文化的交流互动。学者们的报告中既有对传统理论的反思,也通过具体案例研究展示对图像的新观看方式,呈现了全球化视角和跨文化研究方法。中国语言、时代主题与国际视野的交织,加强了中国美术理论研究与全球艺坛的关联性。

  美术理论研究的大步迈进,反映出理论工作者着眼国家发展大局的文化定位,体现出在历史研究、当代评论和理论建构方面的文化自信。持续加强理论评论建设,承扬中国美术理论传统,探索美术创作规律,将有助于更好发挥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作用,更好总结主题性创作组织和社会传播等方面的新经验,为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贡献艺术的力量。

  (作者为浙江画院理论工作室副主任)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10日 08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