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莫把“国家安全”当作“万金油”(钟声)

发布时间:2024-04-29 10:13:04 来源: sp20240429

  美方不断打着所谓“国家安全”的幌子,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美国政客嘴上谈的是公平竞争,骨子里信奉的是“美国优先”,手上挥舞的是“制裁大棒”

  

  近日,美国国防部再次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将一些中国的芯片、人工智能公司列入其划设的歧视性清单,并威胁对这些实体采取进一步措施。美方言必称“国家安全”,不断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国家力量遏制他国企业发展,严重侵犯他国正当发展权利,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和世界贸易规则,严重危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各国都有国家安全关切,但必须正当合理,不能搞泛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更不能借此遏制打压他国的发展。美方近年来为了遏制打压中国,已经把美国的“国家安全”泛化成无所不装的大筐。去年8月美国白宫发布对外投资审查行政令,限制美国主体对中国半导体和微电子、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领域正常的投资;美国商务部不久前宣布将对美国半导体行业的供应链和国防工业展开调查,评估其半导体供应链对中国芯片的依赖程度时,也搬出所谓“国家安全风险”的借口。美国一些政客甚至炒作中企生产的港口起重设备,以及备受美国人喜爱的中国视频应用程序威胁其“国家安全”。美方的一系列做法,是典型的泛政治化、泛安全化。

  在美国一些政客眼中,“国家安全”成了“万金油”,仿佛一抹上就有了无理蛮横打压外国企业的借口。近年来,美方不断打着所谓“国家安全”的幌子,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不择手段地打压中国企业,限制本国企业同中国的正常经贸合作。这种做法实质是搞逆全球化、“去中国化”,在经贸合作中制造“寒蝉效应”,服务于其推行“脱钩断链”的目的。美方强行给他国企业打上“国家安全风险”烙印,为所谓“去风险”找借口,给国际经贸合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严重风险。事实上,世界最需要去掉的风险是泛政治化带来的对立对抗,最需要降低的依赖是动辄重回保护主义。

  美方大搞泛安全化,与其一贯标榜的市场经济和公平竞争原则背道而驰。有美国媒体指出:“如果说21世纪初有哪个国家在寻求称霸世界、胁迫他国、藐视规则的话,那就是美国。”美方标榜的市场竞争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只在对美国有利时才会被其遵守。美国政客嘴上谈的是公平竞争,骨子里信奉的是“美国优先”,手上挥舞的是“制裁大棒”。此次被美方列入歧视性清单的中国芯片、人工智能公司,均属当下科技创新领域的关键高科技行业,这些行业恰恰是美国政客一再声称要“竞赢中国”的领域。美方处心积虑划设各类名目的歧视性清单,并将有关中企列入名单,是在利用国家力量打压中国企业,为中国科技创新设置障碍,遏制中国高质量发展,剥夺中国人民的发展权利。此举违反国际贸易规则,更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

  正如美国参议员近日在听证会上反复盘问有关企业负责人是否为中国籍所暴露出来的,美方所谓“威胁国家安全”是假,遏制打压中国才是其真实目的。美国一些政客执意把中国看作最主要竞争对手、最重大地缘政治挑战,按照他们的逻辑,美国可以发展先进半导体、量子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中国发展先进技术、搞科技创新就是“安全威胁”;美国保持领先优势的领域才能谈公平竞争,美国认为中国可能威胁其领先优势就构成“安全威胁”。这是不折不扣的霸道逻辑和双重标准。美方必须纠正各类歧视性做法,为中国企业经营提供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环境,多做有利于双方互信和合作的事,多做有利于全球经贸交流与合作的事。

  “无论明里暗里,美国几十年来改变中国的努力都没有成功。”美国高官近日在谈及中美关系时坦言,“美中必须在竞争中找到共存之道”。中美不打交道是不行的,想改变对方是不切实际的。美方应该多一些清醒理性的思考,少一些蛮横无理的打压。美方公开承诺无意对华“脱钩”、无意阻挠中国经济发展,应拿出相应的诚意和行动,停止将经贸科技问题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为中美开展正常经贸合作创造良好环境。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5日 15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挺乌”难达共识 欧盟内部杂音四起 - 聪明车驶上低碳快车道

“挺乌”难达共识 欧盟内部杂音四起

发布时间:2024-04-29 10:13:05 来源: sp20240429

  □ 本报记者 史天昊

  近日,围绕是否支持乌克兰加入欧盟、是否继续向乌克兰提供援助,以及农产品外运、运输车辆过境等问题,欧盟内部矛盾不断、杂音四起。分析人士指出,俄乌冲突持续了近两年,在越来越多与乌克兰相关的问题上,欧盟内部的分歧与矛盾与日俱增。归根结底,欧盟给予乌克兰的“特殊待遇”损害了相关欧盟成员国尤其是匈牙利等乌克兰邻国的利益,“援助疲劳”让这些国家以及欧盟委员会内部在事关乌克兰的问题上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

  入盟谈判多疑虑

  欧盟委员会本月8日发布了2023年入盟年度评估报告,建议欧盟理事会启动乌克兰和摩尔多瓦的入盟谈判。然而,在乌摩两国尚未完全满足一系列欧盟改革建议的前提下,欧盟委员会就为这两个欧盟候选国的正式入盟谈判“开绿灯”,这在欧盟历史上并没有先例。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此前曾表示,她对今年年底前启动两国入盟谈判“有信心”。欧盟委员会称,将在明年3月前向欧盟理事会报告两国关键措施的进展情况。近期有报道称,欧盟成员国领导人将在12月14日至15日举行的布鲁塞尔峰会上讨论启动谈判进程的正式决定,这一决定必须由所有欧盟成员国一致通过。但是路透社11月17日援引一名欧盟高级官员的话报道称,下个月的欧盟峰会可能不会正式启动乌克兰的入盟谈判,而是将此事推迟到明年3月。

  该官员称,尽管欧盟保证“只要乌克兰需要”就会提供支持,但近期关于进一步支持乌克兰的讨论遭受了“现实检验”。一些欧盟领导人提议将乌克兰入盟谈判推迟至明年。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本月在电台节目中表示,“乌克兰在各方面都没有准备好加入欧盟,谈判无法启动,这是匈牙利的明确立场”。

  18日,欧尔班重申,匈牙利政府反对欧盟启动与乌克兰的入盟谈判。他还强调,阻止乌克兰加入欧盟将是他的政府未来几个月的首要任务之一。“我们将纠正欧盟就入盟问题对乌克兰许下的错误承诺。”

  对乌援助难持续

  除乌克兰入盟问题外,欧盟内部在是否继续给予乌克兰军事及经济援助问题上同样分歧不断。

  在本月14日召开的欧盟防长会议上,德国防长鲍里斯·皮斯托利斯称“欧盟将无法实现先前提出的一年内向乌克兰提供100万枚炮弹和导弹的目标”,这是欧盟高级官员首次承认这一目标无法实现。皮斯托利斯还质疑欧盟为帮助乌克兰击退俄罗斯攻势而设定的这一目标是否过于雄心勃勃。彭博社援引一名欧盟外交官的话称,欧盟在4年内向乌克兰提供200亿欧元军事援助的计划可能会因成员国之间的分歧而失败,包括德国在内的一些成员国未能就条款达成一致。

  自俄乌冲突升级以来,波兰曾是乌克兰坚定的盟友之一,在提供武器、援助难民等问题上给予乌克兰大量支持,双方较为融洽。但今年9月,波兰在“援乌”态度上发生了巨大转变,宣布停止为乌军提供新武器。波兰总理莫拉维茨基表示,“我们不再向乌克兰转让任何武器,因为我们现在正在用最现代化的武器来武装自身”。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近期表示,他对欧盟增加对乌克兰财政支持的计划持保留意见。自从“方向党”赢得斯洛伐克大选以来,菲佐有意兑现“不向乌克兰输送一颗弹药”的竞选承诺,声称“国内问题比援乌更重要”,意在向欧盟施压换取更多经济优惠政策。

  彭博社援引另一位外交官的话强调,匈牙利正在阻止各种支持基辅的项目,因为它希望首先在欧盟内部讨论有关乌克兰的战略。

  欧盟委员会负责经济事务的委员真蒂洛尼近日表示,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给欧盟经济前景蒙上阴影。本月15日,欧盟发布的欧洲经济秋季展望报告显示,受生活成本高企、外部需求疲软、货币政策收紧等影响,欧盟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由此下调今明两年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长预期。自顾不暇,欧盟在对乌军援上难达共识也就不足为奇了。

  利益冲突影响广

  与此同时,因农产品外运、运输车辆过境等问题,多个欧盟国家与乌克兰产生矛盾,欧盟内部为此争论不休。

  俄乌冲突升级后,大批农产品因黑海港口被封锁而无法外运。在多方斡旋下,大量乌克兰农产品经由东欧国家运往其他地区。由于物流等后续问题未解决,大量乌克兰农产品滞留在东欧国家销售,对当地农产品价格造成冲击,引发东欧多国农民抗议,波兰、斯洛伐克、匈牙利等5国先后出台了乌克兰农产品进口禁令。此后,关于禁令是否延长,上述国家与乌克兰龃龉不断。

  此间分析认为,乌克兰农产品问题反映出欧盟内部决策机制出现问题。近期,斯洛伐克农业部部长塔卡奇指出,如果欧盟委员会不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斯洛伐克准备延长从乌克兰进口农产品的禁令,该禁令有效期至今年年底。他认为,有必要在欧盟内部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共同方案。

  在“挺乌”的大背景下,欧盟在俄乌冲突升级后暂时免除了乌克兰运输企业入境欧盟的许可证,同时放宽了部分监管措施,以此缓解乌克兰商品的进出口运输压力。但此举损害了波兰本土运输企业的利益,许多波兰司机失业,相关企业缩小规模甚至破产。

  本月6日,大量波兰卡车司机开始封锁波乌边境的三个主要过境口岸以进行抗议,并提出恢复为乌运输企业发放运输许可证的制度、为欧盟牌照的运输车辆及空载卡车分别施行单独排队措施等要求。抗议活动造成相关地点交通拥堵,卡车排成长队等待过境。

  抗议活动发生后,乌克兰与波兰举行谈判讨论相关问题,但没有取得进展。乌克兰经济部副部长兼贸易代表卡奇卡20日称,乌方希望尽快与欧盟和波兰举行三边会谈,讨论波兰卡车司机封锁边境口岸相关问题。他指出,此类封锁可能会影响乌克兰的关键能源供应。

  波兰媒体形容上述抗议是波乌之间的“运输战”。然而,解读深层原因,波兰抗议的实际上是欧盟的特殊政策。归根结底,利益受损的欧盟国家对“挺乌”“援乌”的态度早已不复从前。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