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时评|共同追求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发布时间:2024-05-01 03:41:32 来源: sp20240501

  新华社北京4月11日电 题:共同追求和平统一、民族复兴的美好未来

  新华社记者

  4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京会见马英九一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之后首次会见台湾同胞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着眼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发展,立意高远、视野宏大、内涵丰富、思想深邃,为两岸关系指明了正确前进方向,是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当前台海形势复杂严峻,海内外高度关注“台独”势力勾连外部势力谋“独”挑衅加剧台海紧张动荡。此次会见为两岸关系注入了稳定性与正能量。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同台湾同胞说历史、摆事实、讲道理,彰显了深厚的民族家国情怀,饱含着对台湾同胞的深情厚意,说到了两岸同胞心坎上,讲明了两岸同胞最大公约数,阐述深入、全面、系统,话语入情、入理、入心,必将进一步凝聚起两岸同胞共同追求祖国和平统一、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中华民族一路走来,书写了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镌刻着两岸同胞血脉相连的史实。”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阻隔不断,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客观事实改变不了,家国团圆的历史大势阻挡不了。习近平总书记以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揭示了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历史是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部分,这既是对“台独”史观、“台湾地位未定论”的拨乱反正、正本清源,也是为台湾同胞及国际社会上的一堂“中国历史课”。

  “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始终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命运所系。”国土不能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是中华民族的共同信念。“台独”分裂势力勾连外部势力,破坏共同家园,制造家人对立,违背同胞意愿,损害民族整体利益,必须坚决反对和打击。解决台湾问题需要时间,但不等于无所作为、被动等待,而是需要两岸双方共同追求和平统一的美好未来,主动沟通对话,寻找解决问题、打破僵局的钥匙,同时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和外来干涉,把民族命运牢牢掌握在中国人自己手中。唯有如此,才能守护好、建设好中华民族的共同家园。

  “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我们发展两岸关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的宏伟目标,这是着眼于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重大主张,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展现了造福台湾同胞的真诚善意。大陆方面将继续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机遇,持续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完善增进台湾同胞福祉的制度和政策,与台湾同胞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让台湾同胞过上更好的日子。

  “坚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两岸同胞从来都是一家人,应常来常往、走近走亲。大陆方面始终对台湾同胞敞开大门,积极推动两岸交流交往、交融交心,团结岛内各界共同努力排除障碍,推动两岸交流交往正常化、常态化。两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种,理应坚定文化自信,自觉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坚决抵制“去中国化”“文化台独”逆流,共同守护、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系牢两岸同胞精神纽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复兴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凝结着两岸同胞的奋斗和汗水,需要两岸同胞同心共创、接续奋斗,也终将在两岸同胞的接力奋斗中实现。”台湾同胞的利益福祉系于民族复兴,完全可以共享民族复兴的成果和荣耀。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两岸同胞理应携手同心、共同奋斗,坚决反对一切损害民族利益、阻挠民族复兴进程的行径。只要全体中华儿女一起来想、一起来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台湾同胞也会利益更多、福祉更实、未来更好。

  “希望两岸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历史的接力棒,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两岸青年好,两岸未来才会好。台湾青年并非所谓“天然独”,而是血脉中、内心里流淌着、深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价值观,因此,他们与大陆青年互学互鉴、相依相伴、同心同行,有着坚实的精神基础,总是“浑然天成、欲罢不能”。大陆方面将继续采取积极有力的政策措施,为两岸青年成长、成才、成功助力助跑。台湾青年要多来大陆走一走、看一看、闯一闯,在广阔天地中展现大作为。

  4月1日至11日,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到广东、陕西、北京寻根、参访,参观重要历史纪念场所,感受大陆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开展两岸青年深度交流。马先生多次表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应深化交流合作,共同传承中华文化,提升两岸同胞福祉,携手致力振兴中华。随行台湾青年通过实地亲历,生发积极思考,开启广大视野,收获宝贵情谊,许下美好祝愿,增强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这一趟春天的旅程美好而温暖,从一个侧面彰显了岛内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衰退、要交流不要分离、要合作不要对抗的主流民意。我们热切期盼在这样坚实的民意支持下,两岸之间有更多的相向而行、双向奔赴。

  “并负垂天翼,俱乘破浪风。”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欣欣向荣的气象,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铭记历史,把握当下,方可开创未来。真诚期盼两岸同胞坚守民族大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立于时代巨流的潮头,精诚团结、携手同心,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同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的辉煌。 【编辑:梁异】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 粤港澳共商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发布时间:2024-05-01 03:41:33 来源: sp20240501

  体系化、学理化是理论创新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基本规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丰富拓展并不断体系化、学理化的过程。随着实践进程的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越来越丰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党的创新理论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高屋建瓴、精辟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为进一步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必须深入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1.在领导文化建设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任何一种思想理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立足鲜活的社会实践,才能焕发出强大生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于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实践,致力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宏伟目标,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指导,探索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开展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探索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创造性地将文化自信纳入“四个自信”,铺就民族复兴的文化底色;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用“九个坚持”高度概括我们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明确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鲜明提出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大创新观点,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大任务;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充分汲取和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情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文明的独特秉性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只有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才能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只有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以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习近平文化思想深深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和实践性的重要特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精神实现其现代性转换,体现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的品质。

  2.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科学理论彰显真理力量,伟大实践展现思想伟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深化“两个结合”,以思想的力量应对“两个大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法,也深刻诠释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精髓,还充分吸收运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展现出了强大伟力。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文化的力量凝聚复兴伟力。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必须担负起的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文化思想随着时代发展与实践深入而不断发展和深化,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国之大者”,注重从对历史的思考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中华文脉绵延繁盛、中华文明历久弥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3.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新华章

  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必须围绕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持续加强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习、研究、阐释,并自觉贯彻落实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坚定文化自信,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拔地而起,国家版本馆开馆迎客,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快速推进,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有序推进,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持续发挥……一项项重大文化工程、重要文化成就,进一步增强了亿万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正是在新时代伟大变革中,中国人民的前进动力更加强大、奋斗精神更加昂扬、必胜信念更加坚定,焕发出更为强烈的历史自觉和主动精神。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遵循文化建设规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上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秉持开放包容,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张骞出使西域、玄奘西行天竺、郑和七下西洋,中华文明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各国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今天,不同文明包容共存、交流互鉴,在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大国外交中的文化足迹,到世界舞台上的响亮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等重要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面向新征程,我们要秉持开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坚持守正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现在又踏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坚持立破并举,以巨大勇气和魄力推进各方面改革创新,推动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焕发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使命任务,我们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坚持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持之以恒推动“第二个结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真理力量激活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奋斗和实践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光明日报)

  (作者:速继明,系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辑:黄钰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