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兵的呼吸

发布时间:2024-04-27 11:25:24 来源: sp20240427

侦察训练。高鹏飞摄

黑暗中,水泡咕嘟的声音清晰入耳,氧气从钢罐内流出,通过插入鼻孔的导管注入身体。身体被沉重的呼吸笼罩着,大部分意志都在抵抗胀裂的头痛。

痛感裹挟着神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这里是高原。

有些事,去过高原才会知道:原来呼吸,也需要如此努力。

新型火炮特种弹药首射现场,一级上士姜涛主动担任车长,首发命中后,屏住呼吸的他缺氧眩晕感猛然袭来。

侦察情报单元融合试验任务,一级上士周渭斌带领战友在山谷间连续作战,无人机侦察数据成功传回的那一刻,张着嘴大口呼吸的他,激动得一时说不出话。

狙击手比武集训,一级上士刘海波一路急行军后发现目标,迅速调整急促的呼吸,据枪瞄准……一击制敌的那一刻,他憋气涨红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这是一个加速奔跑的队伍——

宁可少吸一口氧气,也要争一分志气。士兵制度改革后,西藏军区某合成旅9名能力和实绩突出的一级上士,主动申请延期服役,继续坚守雪域高原,姜涛、周渭斌、刘海波都是其中一员。

这是一支加速转型的部队——

短短几年时间,这个旅完成了山地步兵向合成步兵,继而向数字化步兵转型的换羽新生。在强军新征程上,每一个专业都在转型重塑、每一个战位都在脱胎换骨。一位老兵感慨:“谁有资格和时间停下来歇一歇?”

部队加速转型,离不开一流的军士队伍作支撑。军旅生涯“延长线”上再出发,延期服役的老兵们,在生命禁区里加速攀登着、战斗着、呼吸着……他们以“缺氧不缺精神”的气概,执著坚守、锤炼本领,践行卫国戍边的铮铮誓言,追求人生理想的新高度。

(一)

雪,悄无声息地洒下。高原的深秋,猝不及防地来了。

下一场战斗即将打响,士兵在凛冽的山风中掀开帐篷,走进寒夜——

轰鸣声里,火炮正在“上膛”。随着每一次弹体吊装升起,现场每一个人也跟着屏住呼吸。一股横风袭来,弹体在空中开始无规则晃动,新战士的手不禁有些颤抖。姜涛沉稳地发出指令,气息丝毫不乱。随着一声短促的脆响,被驯服的弹体安然落座。

铁翼闪着寒光,无人机像极了威猛的猎鹰蓄势待发。连接电缆、调试参数、检测线路……周渭斌带着战友按照流程启动无人机。一系列操作步骤,他早已轻车熟路,但依旧小心翼翼、一丝不苟,连呼吸都保持着固定的节奏。

冰峰雪谷,战斗前夜,老兵是一线的定盘星。一路跟训采访,记者对周渭斌的一句话印象深刻:“你连呼吸都不能乱。你乱了,其他人就会更慌。”

海拔4700米的驻训地,空气中氧含量不足内地一半,在这里空手走路,都相当于30公斤负重前行……对于高原官兵来说,每一次呼吸不仅考验着军人的坚韧,更见证着他们在强军新征程上的“加速冲锋”。

一级上士胡敬明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新兵时——

第一次武装越野,他竭力冲在前面,可没过几分钟,他就感觉心脏跳得厉害,呼吸越来越急促,身上的装具越来越沉,双腿也仿佛灌了铅。

“快跟上!”班长大声吼道。脸憋得通红的胡敬明,开始调整呼吸、加大步幅,跟着班长的节奏跑。稀薄的氧气让他几乎窒息,整个肺都快爆炸了……

他也清楚地记得自己成为老兵后——

那个深夜时分,他被身边新战友急促的呼吸声吵醒。开灯一看,只见新战友面色发紫,所有人一下子睡意全无。

“快把氧气袋拿来!”两袋氧气很快被吸完,新战友的症状却没有丝毫缓解。隔壁班的氧气袋也被紧急征用,望着新战友开始平稳呼吸,全屋的人如释重负。

“把背包带紧紧扎在头上,压迫减痛……”

“把枕头垫高,用鼻子和嘴巴一起呼吸……”

调整呼吸的经验熟稔于心,用生命呼吸的故事刻骨铭心,胡敬明终于成了一名“老高原”。

去年,延期服役的胡敬明,转岗担任教导队教员。为了赢得“开门红”,胡敬明精心准备第一堂课,收集了他亲历过的多次演习的战法成果。本以为足够让大家“解渴”,现实却泼了他一盆“冷水”。

“教员,什么是秒杀战争,我们这支向数字化转型的合成步兵又能做些什么?”授课还未过半,学员的提问接踵而至。

过去的经验显然不能拉直今天的问号。胡敬明原本平缓的呼吸一下子急促起来,赶忙引开话题,草草结束授课。

那一晚,本领恐慌让胡敬明坐立难安,在操场上走了一圈又一圈。他停下来抬头望向星空,忍不住问自己:“我能教他们的,难道仅仅是呼吸的经验吗?”

一茬士兵的加速跑,才能带动新一茬士兵的加速跑。

很快,胡敬明找到了一种新的“呼吸节奏”:训练场上跟着战友学习新装备操作技能,课余时间联系指挥员探讨战法训法,每天晚上研究外军最新实战经验……

很快,一套基于数字化系统和无人装备条件的战术教案被胡敬明拿了出来,经过机关论证,研究成果在该旅推广。

“科技在变,战争在变,对手在变。未来,不断铺展开新的考卷。我们这支正在加速转型的部队,还有许多能力领域需要突破。”挑灯夜战的时候,胡敬明发现,灯火通明的教学楼里,自己并不孤单。

教员董伟礼,为了研究某型防空火器最佳隐蔽方案,连续加班1个多月;教员熊尹,为了摸清作战地域实际情况,多次进行实地勘察……

“大家都在奔跑,全力以赴。”胡敬明告诉记者,今年以来,一个明显的感受是,部队发展的步子加快了,任务压力更大了。在新环境、新挑战里,他们不断找到新的节奏,获得新的能力进阶。

主攻开始,一级上士刘海波随队向“敌”发起冲击。演训归来,他在笔记本上写道:“海拔4700米,风力5~7级,部队负重行动时间比平常增加1倍。”环境倒逼之下,怎样调整呼吸节奏,如何选择冲击时机,成为下一步的练兵课题。

夜幕降临,一级上士郭晓东披着星光,驾驶头车带队出发。地面凹凸不平,明雪暗冰布满路面,车辆颠簸起伏。“车身上翘,坡度25,换挡!”“车窗抖动,路面不平,减挡匀速行驶!”郭晓东说,在这种路况下开车,心跳都要加快。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如期’二字重千钧。我们的责任就是加快推动部队转型转变,走出数字化建设之路,尽快缩短战斗力生成周期。”在高原风雪中加速奔跑,一次次调整呼吸节奏,这群延期服役的老兵越来越深刻地感到:奋发有为的强军新时代来了,我们要勇挑重担,付出再多努力都值得!

(二)

红蓝铅笔沙沙作响,标尺在图板上飞快移动……不一会儿,一条新规划的飞行航线,跃然纸上。

周渭斌手中的笔还未搁下,耳畔已响起激烈的讨论声——

“这条航线对敌情考虑不足,这个火力点,肯定会成为突防的阻碍。”

“无人机的侦察技术手段,在什么样的地形上更管用?飞行时经过这个角度是不是更合理?”

此刻帐篷内,士兵的呼吸如“潮汐”般起伏波动:有的呼吸急促,久久不能平静;有的屏住呼吸,涨红了脸庞……

周渭斌的呼吸依然是平缓的。在他看来,“辩论”是一种加速探索未知的有效方法,“就像汽油充分燃烧,才能加速热能向动能的转化”。

入伍17年,周渭斌当了15年驾驶员。两年前,全旅因编制体制调整改革迎来全面转型,周渭斌所在单位调整为无人机分队。士兵名册里自己的专业类别从“军交运输”变成了“飞行控制”,从开汽车到“开”无人机,周渭斌一时失去了方向感。

列装那天,周渭斌挺直了腰板,站在新型无人机旁,他第一次感觉站在了强军浪潮的前沿:很兴奋,也有些不知所措。

“别看现在吵得厉害,第一次做航线规划的时候,现场鸦雀无声。”周渭斌也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实装操作,自己驾驶的无人机就像喝醉了一样,在空中忽高忽低……

“开汽车又‘开’飞机,你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不加速跑就会掉队。”周渭斌的父亲,也曾是一名高原汽车兵,得知儿子转行,专门打来电话千叮万嘱。

那天深夜,周渭斌把获奖证书和奖章一股脑儿地压进箱底。此后,周渭斌拿出当初苦练驾驶的劲头,加班学、拼命赶、昼夜连轴转。

砖头厚的装备教材,他狠下功夫塞进脑子里慢慢消化,一遍看不懂,他就录下授课过程,熄灯后再反复琢磨……每一天都在蜕变,每一刻都在成长。一个个“第一次”也在尝试和探索中成为现实。

“加快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发展,统筹网络信息体系建设运用。”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时,周渭斌反复研读这句话,和战友们展开热烈讨论:“转型路上还有很多事要干,还有很多困难要克服,我们必须争分夺秒、风雨兼程”。

2022年底,周渭斌服役期满,原本打算退役的他递交了延期服役申请,“无人机重新点燃了我的梦想,我要为新梦想再做点什么”。

开汽车,猛踩一脚油门提速,能感到强烈的推背感。如今“开”无人机,周渭斌有了更强烈的推背感:

——以前是一张地图用一年,现在一场驻训下来,就要用20多张不同类型的地图。

——以前看清路线就行,现在需要看清的东西越来越多。演习那天,侦察图像上报后,上级的一串追问让他冒出一头冷汗:为什么只有装备数量?型号是什么?参数是多少?

“转型是什么?就是你越走,越发现未知的东西很多,需要攻克的难题很多。我们必须加快速度、加快学习,把未知变成已知。”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周渭斌感到“时间过得飞快”。一个任务完成,又一个时间表定下。他和战友马不停蹄,连续作战。最熟悉的一个命令是:“准备出发!”印象最深的要求是:“快!”

高原极限条件下的性能测试、侦察训练等一系列挑战接踵而至。翻过座座达坂,氧气逐渐稀薄,周渭斌喘着粗气却兴奋异常,“时不我待,你不加速追赶是不行的”。

战斗还未打响,姜涛已经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演习进入实弹射击阶段,全新的弹药、全新的目标,仅有的一次试射机会,炮弹居然偏了数十米!

没有再试的机会,数据如何修正?射表如何加载?所有人都盯着这名全营兵龄最长的兵。

测算、分析、比对,姜涛果断提出数据修正建议。数分钟后,炮弹呼啸,直扑目标,打出了首群覆盖的好成绩。

姜涛长舒一口气。这一两年,他常常有一种“临危受命”的感觉。

这种“危”不是危险,而是急迫——“编制改了、装备换了并不代表着转型就成了。”让装备运用再深一层、更进一步,旅里的官兵每天都要面对这个问题。

转型路上有太多的关口要闯,似乎每一分每一秒都变成了加速转型的关键时刻,需要人去攻坚、去担当!

列装后的首次高海拔实弹射击,3门炮居然打出3条不同的弹道,全部脱靶。新型火炮竟然没有高原专用射表!

射表对于炮兵,就像方向盘对于汽车一样重要。没有高原专用射表,在射击训练时只能使用普通射表推导,由于高原气压、风速、引力等差异因素,极易让弹道产生偏差。

一时间,营里急,机关也急。没有器材设备、没有完整数据、没有专业人才……新射表不会从天上掉下来。

紧要关头,姜涛突然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他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延期服役,编写新型火炮高原专用射表。

攻关小组开始工作第一天,光是各类说明书、教程、手册就搬了2趟。“我入伍就是炮兵,可面对新型火炮,居然有了一种隔行如隔山的感觉。”姜涛说。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一次次喘着粗气奔波在高山谷地、硝烟战场,在没有经验借鉴的情况下,姜涛和战友们边射击、边分析、边校验,整理出一套可靠管用的射表。

前不久,这套新射表终于经厂家加装完毕,新型火炮昂首挺进演习场。

那一晚,风裹挟着沙石砸在帐篷上,姜涛死死盯着墙上晃动的白板,密密麻麻的数据点在他布满血丝的眼里缓缓汇拢。

凌晨5点,实射结果出来了:“全优!”大家的欢呼声仿佛把白炽灯都吼亮了几分,姜涛却气喘吁吁地瘫坐在折叠椅上。

听着战友们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声音,姜涛内心也是一阵山呼海啸:“什么叫紧要关头?我们这一代军人赶上的恰恰就是强军兴军的紧要关头,绝不能松了那口气!”

(三)

有种心跳加速,是因为爱得深沉。

喘着粗气,面红耳赤,一连串的话如连珠炮般轰过来……眼前的郭晓东,让营长一下子有些陌生——

郭晓东,高原行车里程超过20万公里、足迹遍布西藏,先后征服10余种复杂路况,精通7型车辆驾驶维修,17年来零事故,被大家亲切地称为“活地图”。

和丰富的经历相比,他个性质朴、沉默寡言,“认识他这么多年,和他说过的话,感觉都没有这一次多”。

谁也没想到,这次研究机动路线的作战会上,平时闷不吭声的郭晓东,居然针对营长勘定的机动路线,突然“放炮”:

“这个路线有多个急转弯下坡,非但速度上不去,经验少的驾驶员一旦处理不好,车辆极易侧翻。”

“下坡处的海拔高差最多不过40米,咱们驾驶员的技术完全没问题。”营长指着地图回答。

“这一片地域道路两旁的植被比较多,我判断道路土质肯定是松软的,最近刚刚下过雨雪,安全隐患更大……”

那一晚,郭晓东彻底打开了话匣子。他呼吸急促、涨红着脸,一条条陈述自己的意见,直到说服大家当晚重新制订路线……

第二天勘察路线,现地条件果然和郭晓东的见解一致,可战友们还是有些纳闷:这个连自己的事都不愿多说几句的老郭,咋会在“不该冒泡的时候”要这样多嘴呢?

带着同样的疑惑,记者跟随郭晓东的车驶向群山深处。

汽车喘着粗气爬过海拔5000多米的达坂,几片云擦着乱石往峡谷滑去,车辆仿佛穿行在云雾间。路面向河谷倾斜,急转弯更多,对面突然冲出来一辆车擦肩而过,记者本能地紧抓扶手。

饶是如此,郭晓东面不改色,呼吸平缓,手稳稳地控制着方向盘。

大风口、老虎嘴、好汉坡,从军17年,他走过太多这样的危险路。“有些路段你走过以后下车看,不敢想象是怎么过来的。方向盘再往外多打一点,就可能滑出路面,下面就是足以致命的深渊。”

途中休息,记者的追问,让郭晓东再次打开了话匣子。

“我说不好,也不爱说,有的战友私底下说我是个‘闷葫芦’。”顿了顿,他告诉记者,一次驻训,他得知高原上有一种特有的植物名为塔黄,在海拔4000多米的湿冷乱石上默默蛰伏多年,但为了基因延续,在生命最后时光会疯狂生长。“它给了我一种启发:延期服役是一段很短很宝贵的时间,我得抓紧时间为部队多干点啥。”郭晓东说。

在战友眼中,延期服役的郭晓东进入了一种“超转速”状态。在驾驶员的术语中,“超转速”意味着车辆需要发动机提供更大的动力来完成加速、超车、爬坡……

刚接手新装备,面对数字化的电控装置,他在保养时也会心跳加快,迟迟不敢下手。而和新装备“杠上”的这段时间,他早起晚睡,1个月“啃”下了10余本专业书籍,人瘦了一圈。

靠着“燃烧自己”的办法,他攻克了新装备在高海拔地区油路不畅的难题,总结归纳出“查三路、听三声”的质检要点,摸索出了缓解高原疲劳驾驶的新方法。

一个个士兵的奋进足迹,铺展成一支部队的转型足迹。拓新路、赶夜路、闯险路……转型在加速,他们闯出来、探出来的路子也越来越宽广。

因为编制原因,延期服役之后,刘海波离开班长岗位成为连队普通一兵,而过去他带的新兵——二级上士于震龙,成为他的班长。

他不再是那个被誉为“尖刀”的一排一班班长,不再是连队支委、军人委员会副主任。用他的话说,“自己得少说话,识趣点”。甚至班内定岗,他也主动选择担任狙击步枪手,因为这个岗位“说话少”。

可是那一刻,他还是举起了手——

指导员刚刚进行完优良传统教育授课,刘海波突然举起手,要登台讲一讲连队的训练传统。

讲到动情处,台下静极了,静得仿佛只听得见他自己急促的呼吸声……

“能听懂的都知道,他是转着弯批评全连的骨干呢。就像他说的,老兵的样子就是新兵的教材,骨干不加速跑,后面的人早晚要掉队。”

“那段时间,连队任务叠加,试点、检查、演习接踵而来,大家有些疲惫。年轻的骨干没有担起应有的责任,他着急。”

“你爱这个连队就会忍不住,你心里有这个责任就会忍不住。你会为什么心跳加速,你就热爱着什么;你热爱什么,就会全力以赴。”刘海波说。

今年9月,该旅在海拔4700多米的地域参加实兵演练,刘海波仅仅开了3枪,就结束了一场战斗,成为美谈。

第一枪精准地打进了“敌”火力点的射孔,碉堡哑火了,突击分队成功开辟通路;第二枪“斩首”对方指挥员,“敌人”一下子群龙无首;第三枪打哪儿?指挥员命令他尽可能歼灭“逃窜之敌”,刘海波不慌不忙,调整呼吸,瞄准正在下坡的“敌车”左前轮巧妙一击,正坐车撤退的“敌人”被“全歼”!

身份在变、战位在变,刘海波的“老兵新传”也在精彩上演。

走下演习场,这名连队兵龄最长的普通一兵,又主动扛起红旗、当起排头,在建制连5000米考核中,冲在前面,带领连队夺得第一。

赛道旁,刘海波双手撑在大腿上喘着粗气,道出心声:“因为我们拼命赶路,部队才这么快成为今天的样子;更远的未来,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继续加速赶路!”

结束采访的返程中,记者在机场偶遇正在进藏的秋季入伍新兵——

一张张年轻的脸庞,眼神因为新奇而闪烁,呼吸因为兴奋而急促。耳畔回响着班长的叮嘱:“控制呼吸,就能控制一切。我们从呼吸开始适应,从呼吸开始学习。”面前,一幅鲜红的标语映入眼帘:“缺氧不缺精神,山高标准更高。”(魏兵 郭丰宽 张子钦)

(责编:陈羽、王潇潇)
昆明引“才”招“财 ”“春城计划”项目两年实现经济效益逾50亿元 - 江西南昌:凤凰沟梅花竞相开放 汉服游客拍照打卡忙

昆明引“才”招“财 ”“春城计划”项目两年实现经济效益逾50亿元

发布时间:2024-04-27 11:25:25 来源: sp20240427

   中新网 昆明1月11日电 (黄兴鸿)11日,云南省昆明市召开首届“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成果交流会。会议披露,2022年至2023年,该市“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实现经济效益50.14亿元人民币。

图为1月11日,交流会现场。黄兴鸿摄

  中共昆明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普利锋在交流会上称,该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建设人才核心城市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区域性人才中心城市定位,深入开展“春城计划”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工程,全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培养和引进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形成了一大批优秀成果。该市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科技人才的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共同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区域科创新地标,与各类人才共享机遇、共筑梦想、共赢未来。

  2022年至2023年,昆明市实施了11项“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争取到国家级、省级科研立项58项;获得新产品批件31项,实现经济效益50.14亿元人民币;发明专利授权30项,累计发表高质量论文77篇;开发科研助理岗位32个,累计培养人才104名。

  交流会上,部分“春城计划”高层次科技人才项目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对两年来的相关成果进行分享。

  科技领军人才李天晴介绍,他在国际上首次开发3D培养体系,从而揭开着床后人胚胎的神秘面纱,首次绘制原肠前人胚胎的发育全景图谱,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为人类早期胚胎发育异常等重大疾病的临床药物研发和再生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潜在的新工具,为人类深入认识胚胎发育机制提供了,重要数据。

  动物模型与转化医学应用创新创业团队代表称,该团队在分子选育技术研发方面,成功构建家犬干细胞治疗体系,并发现可以有效增加家犬的体能和身体机能。构建工作犬和宠物犬犬种鉴定及性能筛选专利池和服务平台等。

  云南特色植物功效性化妆品研究与产业化创新创业团队代表称,该团队研究发现,水龙提取物中富含没食子酸和没食子酸乙酯,具有增加皮肤水合,减少皮肤炎症,促进皮肤水合与舒缓皮肤的功效,同时能够增强皮肤的抗氧化作用,在护肤品中有极大的应用潜力。

  当日,昆明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杨文志发布新修订的《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选拔培养考核实施细则》。本次修订突出鼓励飞地引才、开通绿色通道、探索自主评价四大亮点特色。修订后,各层级职能职责更加明晰、选拔条件和程序更加优化、培养和考核工作更加规范、人才的监督管理更加完善。

  交流会主题为“人才领航共筑未来”,由中共昆明市委组织部主办,昆明市科学技术局承办,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协办。(完)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