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越关系发展定向把舵 推动亚太共同发展繁荣——写在习近平总书记即将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之际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1:36 来源: sp20240429

时近岁末,千里之外的河内,温暖如春,绿意盎然。应越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阮富仲、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主席武文赏邀请,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2月12日至13日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

时隔六年,习近平总书记将再次踏上这片美丽的土地。

这是一次继往开来之旅。此次访问,不仅将巩固深化中越作为社会主义友好邻邦的传统情谊,更向世界持续传递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明确信号,为亚太地区稳定发展繁荣增添新动力,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稳定性。

描绘中越关系发展新蓝图

悠悠的岁月长河,一头连着历史,一头通向未来。作为社会主义邻邦和重要合作伙伴,相似的历史际遇和相通的理念追求,让中越结下情同手足的情谊。相同的政治制度和共同的发展目标,将两党、两国和两国人民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2015年和2017年,习近平以中共中央总书记和国家主席双重身份两次访问越南,通过政党外交、国家交往相促进的方式,深化中越传统友谊,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地区及世界和平稳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同阮富仲总书记在北京举行历史性会谈,共同为中越关系发展定向把舵,擘画新时代中越全面战略合作新愿景。中越发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中越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同意积极推进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加快推动商签两国政府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规划,为中越关系进一步发展描绘蓝图。

高屋建瓴的政治引领,对美好未来的共同描绘,让中越携手同行的意愿更加强烈、脚步更加有力。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越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好邻居、好朋友,是志同道合、命运与共的好同志、好伙伴,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

2023年1月18日,以“同心筑厚谊 携手共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中越跨国春节联欢晚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举行,越南老街省民族艺术歌舞团的演员在晚会上表演歌舞《漂浮在云端的节日》。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2023年1月18日,以“同心筑厚谊 携手共发展”为主题的2023年中越跨国春节联欢晚会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河口瑶族自治县举行,越南老街省民族艺术歌舞团的演员在晚会上表演歌舞《漂浮在云端的节日》。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回望历史,中越两国在争取各自民族解放事业中相互支持,结下了“同志加兄弟”的深厚情谊。双方老一辈领导人缔造和培育的中越传统友谊,至今依然是两党两国关系发展的宝贵财富。

立足当下,在两国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15周年基础上,双方就提升两国关系定位达成共识,可谓水到渠成。这符合两国共同愿望和共同利益,也有利于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将为两国关系开辟更加光明的前景。

深化政治互信,加强务实合作,丰富人文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访问,必将成为中越关系史上又一重要里程碑,为筑牢两国关系发展的社会根基、实现两国各自稳定和发展、推动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作出更大贡献。越南各界对此高度期待。

越南外交部前副部长、前驻华大使阮文诗表示,越中关系的不断发展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与诉求,符合时代发展大势。期待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越南,同阮富仲总书记共同谋划越中关系发展大计,为双边关系发展步入政治互信更高的新阶段注入强劲动力。

铺设互利共赢、携手发展的快车道

“中越都在推进各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都把中越关系作为各自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都把对方发展视为自身发展机遇。”10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越南国家主席武文赏时这样表示。

相互支持,携手发展,是中越两国的共同选择。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为越南企业带来通往更广阔发展空间的重要机遇。

2022年8月23日,陕西首趟中越国际货运班列由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越南河内。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2022年8月23日,陕西首趟中越国际货运班列由西安国际港站驶出开往越南河内。新华社记者 李一博 摄

在越南TH真奶集团董事长蔡香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久久难忘:在2018年举行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主席来到我们展台,仔细了解产品情况”。正是从那时起,这家越南乳制品生产企业同中国结缘。在同中国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下,TH真奶集团2019年成为第一家获中国海关总署签发出口编码的越南乳制品企业。如今,这家企业的产品已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超市货架上,并在多个电商平台开设了官方网店。

在不久前闭幕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越南阳光联合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经理阮氏棉荷说,链博会为企业提供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的机会,中国先进的制造业、庞大的市场体量和通畅的物流网络促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各要素有效运营。

2023年10月11日,满载笔记本电脑配件、发电机组件等产品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从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驶出,将途经广西凭祥,直达越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2023年10月11日,满载笔记本电脑配件、发电机组件等产品的西部陆海新通道跨境公路班车从重庆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驶出,将途经广西凭祥,直达越南(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伟 摄

中国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越南是中国在东盟内最大贸易伙伴。中越双边贸易额连续两年突破2000亿美元。今年前10个月,双边贸易额达1851亿美元。中越2017年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合作备忘录,两国各领域合作走上快车道。从发展边境贸易到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从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到携手促进绿色发展,中越两国务实合作领域不断拓展深化。

2023年5月18日,越南果商在广西东兴售卖榴莲。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2023年5月18日,越南果商在广西东兴售卖榴莲。新华社记者 胡星宇 摄

累计发电量超过410亿千瓦时,带动十多亿美元的国内工程服务、技术和装备出口,超过80个中国标准在越南落地……中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首批落地项目越南永新燃煤电厂已安全运行超过五年,极大缓解越南南部电力紧缺的情况。

这是2021年3月24日在越南平顺省拍摄的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厂区。新华社发(南方电网越南永新公司供图)

这是2021年3月24日在越南平顺省拍摄的越南永新燃煤电厂一期BOT项目厂区。新华社发(南方电网越南永新公司供图)

中企承建的越南首条城市轻轨项目二号线投入运行两年,方便居民出行,有效改善当地交通状况,有力促进越南首都经济的发展,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越南“两廊一圈”战略对接的标志性项目。

2021年12月1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列车在吉灵-河东轻轨线上行驶。新华社发(中铁六局河内轻轨项目部供图)

2021年12月1日,在越南首都河内,列车在吉灵-河东轻轨线上行驶。新华社发(中铁六局河内轻轨项目部供图)

“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正不断惠及包括越南在内的共建国家人民。从事光伏产业的中国锦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陆荷峰说,近年来东南亚市场对来自中国的绿色能源产品表现出浓厚兴趣,“我们在越南建立了一个产能达5吉瓦的工厂”。

共同绘就新时代亚洲愿景

2023年10月16日,中越、中老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从云南省玉溪市研和站发车启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畅 摄)

2023年10月16日,中越、中老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从云南省玉溪市研和站发车启程(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陈畅 摄)

10月16日上午,云南玉溪,伴随着清脆的汽笛声,两列满载着云南西蓝花、白菜、石榴等特色果蔬的冷链班列,从研和站驶出,一天后分别抵达越南老街和老挝万象。中越、中老铁路国际冷链货运班列正式开通运营,将有力带动沿线地区经贸发展,进一步联通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

2022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阮富仲总书记举行会谈时指出,中方视东盟为周边外交的优先方向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地区,重视越南在东盟中的地位和作用,期待同越方携手加快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五大家园”建设,推进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2023年9月18日,参观者在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商品展区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2023年9月18日,参观者在第二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东盟商品展区选购商品。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当前,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持续推进。中国与东盟各国合作共赢,团结自强,双向投资额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给区域合作带来累累硕果和蓬勃活力,成为中国和周边国家合作的典范。

今年是中国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十周年。十年来,中国同周边28国和东盟建立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合作关系,推动共建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打造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从亚欧大陆腹地到太平洋沿岸,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繁茂大树开枝散叶、生机勃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有力支撑。

这是2023年11月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拍摄的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越南展台。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这是2023年11月6日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拍摄的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越南展台。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从雅万高铁顺利开通运营到中巴经济走廊十年建设取得里程碑式成就,从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加快推进到《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红利持续释放,从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南亚博览会广迎四海宾客到广交会、进博会、链博会成功举办……中国深耕周边、扎根亚洲、辐射全球,以自身发展促进周边发展,同地区国家共同推进现代化进程,为全球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2023年11月6日,参观者在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越南展台挑选商品。新华社记者 李梦娇 摄

2023年11月6日,参观者在第六届进博会国家展越南展台挑选商品。新华社记者 李梦娇 摄

“我们应该秉持亚太合作初心,负责任地回应时代呼唤,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全面落实布特拉加亚愿景,建设开放、活力、强韧、和平的亚太共同体,实现亚太人民和子孙后代的共同繁荣。”11月17日,在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寄语亚太发展下一个“黄金三十年”。

柬埔寨亚洲愿景研究院研究员通孟戴维认为,中国与东盟在自贸区建设、共建“一带一路”、三大全球倡议等框架内的合作,将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推动各国共同建设和平、繁荣和命运与共的未来。

印尼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构建亚太命运共同体是当今亚太各国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各国谋求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中国追求共同发展、讲求合作共赢,同各国一起做大共同利益的蛋糕,为人类共同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这是2023年8月2日在越南河内安员车站拍摄的首列“燕赵号”中越班列。新华社记者 胡佳丽 摄

这是2023年8月2日在越南河内安员车站拍摄的首列“燕赵号”中越班列。新华社记者 胡佳丽 摄

赓续传统友谊,描绘合作蓝图。站在崭新的起点上,中越两国将秉持合作初心,着眼共同发展,与地区国家并肩同行,顺应时代召唤,打造命运与共的美好明天。

文字记者:赵嫣、韩梁、宿亮

参与记者:陶军、孙一、胡佳丽、高博、吴长伟、汪奥娜

海报设计:曾学真

编辑:陈杉、张远、孙浩、何梦舒、丁莹、王建生、韩墨、黄兴伟、常天童、董龙江、张涛、王圣美、林立平、戚文娟、施思思、罗晓光、程昊、姜子炜

统筹:方思贤、黄小希

(责编:袁勃、赵欣悦)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 得物App连续四年举办“国潮设计大赛”:引领国潮设计 助推国货消费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发布时间:2024-04-29 09:01:37 来源: sp20240429

  在今年5月5日召开的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论断和工作要求。这是党中央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安排,针对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对人口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紧密结合实际,把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作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重大时代课题和紧迫现实任务,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深刻认识和把握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我们要深刻认识把握人口发展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切实增强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高度自觉。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高质量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在于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人力资源是可持续开发利用的资源,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厚植人力资源综合竞争力,是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人力资源素质提升与人口高质量发展相协调相统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素质人力资源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夯实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基础。人既是社会生产的手段,更是社会生产的目的。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有利于提高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通过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本领,实现稳定就业、增加收入、更好发展。有利于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劳动力市场匹配效率。有利于通过掌握技能、畅通社会性流动,激发内生动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正确把握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若干重大关系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这一重要论述,深入分析研判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深刻阐述人口发展新常态的主要表现。我们要深刻认识我国人口规模巨大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基本特征,全面分析劳动力减少带来的综合效应,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围绕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深入研究、主动作为。

  把握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2012年以来,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总体呈下降趋势,同时,我国人力资源素质不断提高,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4年。数量和质量辩证统一,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生产的必要先决条件,而人口质量关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方式及其发展潜能。我们既要注重稳定数量,推动实现充分就业和广泛的社会保障覆盖,保持人口红利;更要注重提升质量,推动高质量就业,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创造更为充足的人力资本红利。

  把握好总量和结构的关系。从总量看,我国劳动力数量仍将比较充裕。从结构看,我国劳动力大龄化明显,老龄化趋势增强。总量和结构相互联系,总量是结构的统合,结构是总量的表征。我们既要积极化解就业总量压力,整体提升人力资源水平,又要积极应对人口和劳动力结构变化,保持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既充分发挥大龄劳动力经验技术积累增厚的优势,挖掘银发经济等市场需求,又采取措施保持社保基金长期收支平衡。既充分激励中青年劳动力干事创业,又稳定和提高重点群体劳动参与率,推动更多劳动者参与发展。

  把握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从供给看,我国人才依然不足,特别是技能劳动者还不能完全满足制造强国建设需要,一些毕业生专业能力与市场不相适应。从需求看,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迭代发展对劳动者技术技能水平提出更高要求。供给和需求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是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我们要统筹供给和需求,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市场需求导向,以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为核心,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从根本上解决人力资源供需错位问题。

  把握好流动和分布的关系。从流动看,我国人口和劳动力在城乡、区域间流动日趋活跃。多种就业方式加快发展,灵活就业人员超过2亿人。从分布看,东部地区人口增加规模较大,而一些地区人口则出现减少。农民工跨省份和省份内流动趋于均衡。流动意味着发展的效率和市场的生机,分布则意味着发展的协调和市场的均衡,二者体现的是活力与秩序的关系。我们既要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出发,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流动的体制和政策弊端,推动产业随功能走、劳动力随产业走、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间人力资源畅通有序流动;又要适应制造业配置格局和空间布局,统筹平衡外出务工和本地就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人力资源合理分布。

  紧扣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指出:“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我们要聚焦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的总体目标,紧扣人力资源开发利用,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和利用效率,推动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

  坚持把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主要途径。加快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服务精准、管理科学的高质量充分就业工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政策与就业政策协同联动,创造挖掘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充分彰显人力资源价值。稳定劳动参与率,多措并举促进青年就业,增加妇女劳动就业,加强大龄劳动者就业帮扶,让更多人参与经济活动,稳定和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坚持把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要求。积极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体系,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使终身职业技能培训成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一项长期重大任务。大力推进技工教育高质量特色发展,发挥独特优势,努力培养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积极推动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发展,聚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青年科技人才。

  坚持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支撑。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适应群众多样化需求,加快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提高第二、第三支柱占比,增强制度可持续性。加快社会保障法治化建设,巩固重大改革成果,强化社会保障制度统一性、规范性和约束性,增强人民群众基本生活保障的信心和预期,更好开发和释放人力资源红利。

  坚持把完善工资收入分配制度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手段。坚持基本分配制度,健全充分体现劳动、知识、技术等要素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加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激发劳动者创新创造活力,使其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构建企业工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国企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体现事业单位不同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以合理的工资收入水平体现人力资源价值。

  坚持把健全劳动关系治理体系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保障。健全劳动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协商协调、争议处理、行政指导、监察执法、风险防控等机制,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改善劳动者就业条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效用。维护好女职工合法权益,保障超龄劳动者权益,建立完善适应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的劳动权益保障制度。

  坚持把推进人社数字化改革作为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驱动。让数字技术更好服务劳动力市场运行,促进人力资源供需有效匹配,提高人力资源开发利用效能。坚持把社会保障卡作为国家民生服务的重要载体,全面推行居民服务“一卡通”,提供更加高效快捷的公共服务,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

  (作者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党组书记、部长)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3日 14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