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启动70年回顾展演迎新春

发布时间:2024-04-29 04:56:41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福州2月6日电 (记者 刘可耕)“剧院推出‘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系列惠民演出16场,用丰富的闽剧大餐与老百姓共度新春。”5日晚,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周虹在福州受访时表示,继“闽韵风华”经典剧目展演后,剧院将自大年初三起,在福州市区及长乐、福清、罗源、福安等地,由文华表演奖、梅花奖演员领衔深入基层,演出闽剧《贬官记》《梅玉配》《大破天门阵》《五女拜寿》《荆钗记》等剧(节)目。

2月5日晚,“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惠民演出暨“闽韵风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70年回顾经典剧目展演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启动。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林瑛(图中)等表演闽剧《王莲莲拜香》选段。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当晚,“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惠民演出暨“闽韵风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70年回顾经典剧目展演在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启动。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院长、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获得者、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周虹表演闽剧《双蝶扇》选段。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陈琼(前)、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二级演员邓振辉(后)共同表演闽剧《梅玉配》选段。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据介绍,“欢欢喜喜过大年”春节惠民演出暨“闽韵风华”福建省实验闽剧院70年回顾经典剧目展演以剧院七十年来的杰出作品为看点,集中展现了剧院成立七十年来扎根人民、守正创新的艺术追求和院团风采,是福建省“文旅联万家·福气通八闽”主题年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二级演员邓振辉(左)、优秀青年演员严慧馨(右)共同表演闽剧《钗头凤》选段。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二级演员陈莉莉等表演闽剧《夫人城》选段。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展演分为序“一曲凌霄”,“新生扬‘闽’”“创新崛起”“感恩奋进”三个篇章,以及尾声“砥砺初心”,共15个节目。《钗头凤》《荔枝换绛桃》《炼印》《夫人城》《梅玉配》《贬官记》《生命》《王莲莲拜香》《双蝶扇》等闽剧经典剧目选段及戏歌《砥砺初心再启航》等悉数亮相。

  通过剧院林瑛、周虹、陈琼等老中青闽剧艺术家的精彩演绎,展现了从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闽剧艺术焕发青春,到新时代以来,福建省实验闽剧院秉承“名剧目、名演员、名剧院、名剧种”的兴院战略,代代艺术家薪火相传对闽剧的坚守、对时代的感恩、对福文化的热爱、对优秀传统文艺事业的奉献。

闽剧《生命》选段。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福建省实验闽剧院优秀青年演员严慧馨、文焱等表演戏歌《百花颂》。 中新网 记者 刘可耕 摄

  闽剧又称福州戏,广泛流行于闽中、闽东、闽北地区,并传播至台湾地区和东南亚各国,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福建最大,也是流布区域最广的剧种。2006年,闽剧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福建省实验闽剧院成立于1953年3月,入选全国地方戏创作演出重点院团,获得“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集体”等称号。自成立以来,该剧院创作上演了《贬官记》《双蝶扇》《生命》等多部优秀剧目,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奖项。(完)

【编辑:付子豪】
造林绿化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 以色列军队袭击加沙北部造成至少30人死亡

造林绿化 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中国)

发布时间:2024-04-29 04:56:42 来源: sp20240429

  图①:1999年春,魏文芳(左一)和家人种下第一棵树时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图②:2021年春,魏文芳(前左一)和家人植树后的合影。   受访者供图

  程伟达(右一)在为苗木培土。   受访者供图

  马晓燕(左)指导学生分析年轮宽度。   本报记者 施 芳摄

  编者按: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是推进国土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实践。今年3月12日是我国第四十六个植树节,在这生机盎然的春日,本版推出特别报道,聚焦一位普通市民、一位林业乡土专家和一位古树守护者,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展现他们积极参与造林绿化、建设美丽中国的生动场景。

  撒下绿色、播种希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投身到绿化祖国的行动中来,凝聚义务植树的全民力量。

  

  湖北武汉市民魏文芳义务植树20多年——

  “种树,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

  本报记者  强郁文

  3月11日,湖北武汉市民魏文芳早早准备好第二天植树要穿的运动服和鞋子。“不仅要植新树,我们还打算去找找去年种下的树苗。”魏文芳说,“一年过去,小树肯定长高了不少。”

  植树节带着儿子一起种树,这个习惯,魏文芳坚持了20多年。

  “我儿子出生在3月12日,正好是植树节。”魏文芳说。1999年3月,魏文芳偶然在报纸上看到武汉市要举办义务植树活动的新闻。没过多久,她和儿子吴家豪一起种下了第一棵树。从此,种一棵“生日树”便成了全家在植树节的“绿色约定”,种下的树也成为她送给儿子的生日礼物。

  魏文芳至今还保留着当年一家人植树后的合影,泛黄的照片上,魏文芳左手扶着树苗,眼含笑意。

  此后的每个植树节,魏文芳都会请人帮他们拍照,存放在信封里。其中一个信封上写着:用爱连接自然。“这是我的心声。”魏文芳说,每一棵树都饱含着她对儿子的爱。

  如今,当年种下的第一株小苗已长成有两三层楼高的大树,一个人都抱不过来。杉树、栾树、樟树、梧桐……一家人栽植的树苗在这座城市的许多角落生长,他们特意记下每棵树的位置,有机会路过时,总要去瞧瞧。

  树长起来了,人也在长。曾经的小男孩已经长大成人,50多岁的魏文芳从过去扛着锹走在儿子前面,变成提着桶跟在后面……

  “以前,大家植树造林的意识还不太强,有些山坡和湖边光秃秃的。”魏文芳说,“现在可不一样,家门口的菱角湖再也不是从前的‘臭湖’,一到春天,满眼绿意。”

  近年来,人们种树的方式也有了新变化。前几年,魏文芳和儿子在手机APP上尝试过“云种树”,在云南大理种下一棵华山松。“种树,我们会继续坚持下去,用自己的力量让山更绿、水更清。”魏文芳说。

  

  浙江林业乡土专家程伟达钻研苗木技术——

  “育好苗木,也是为绿化作贡献”

  本报记者  窦瀚洋

  3月11日一大早,位于浙江金华的世轩园林基地大门口便热闹起来,一辆辆满载黑松、茶梅等苗木的卡车将从这里出发,前往丽水市。“植树节到了,基地迎来一波预订苗木的小高峰。”基地负责人程伟达说,“育好苗木,也是为绿化作贡献。”

  基地内同样热闹,挖掘机吊起枫树树苗,稳稳地放入提前挖好的树坑中。程伟达带领苗木工人,扶苗、培土、踩实、浇水……

  目前,在世轩园林基地,苗木培育已经应用了容器化、喷滴灌水肥一体化和基质化技术,苗木的成活率得到保障,品质也大大提升。“以前培育苗木时,什么品种好卖就种什么,大多是粗放型管理。苗木的品质一般,缺乏市场竞争力。”程伟达说,早在2013年,他就投入20多万元,从广东引进喷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在10余亩苗圃中做试验。两年多后,他开始大面积使用这一技术,附近不少苗农闻讯也过来参观交流。

  “以前听说过这个技术,但不知道适不适合我们这里。”苗农孙丽成就是其中一员,现在对程伟达还是满心感激,“他替大家‘蹚了水’,那段时间更是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们。”

  身为80后,程伟达获评浙江省林业乡土专家、金华市林业乡土专家。“苗木这行学问太多了,学得越多越发现自己学得不够。”程伟达说。如今,程伟达在浙江、福建等地有多个园林基地,平均每个基地有十几名工人,在为造林绿化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不少村民就业增收。

  

  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教授马晓燕精心养护古树——

  “保存好古树的基因资源”

  本报记者  施  芳

  春日,一个个树池中的幼苗绽放点点新绿,一派生机勃勃。

  “我们已经种植了近300株苗木,最终将达到400多株,希望能保存好古树的基因资源。”从二楼办公室望向窗外的北京古树资源圃,北京农学院园林学院教授马晓燕欣慰地说。

  细算一下,马晓燕与古树结缘已近40年。1985年,她入读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风景园林专业,4年后到北京农学院任教。最初在进行园林设计时,马晓燕更多考虑的是把古树作为景观资源利用好。但在一次次亲近古树的过程中,马晓燕的想法有了改变:“古树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景观和经济价值,应该千方百计地保护好。”

  随着树龄增长,古树通常会出现各种“病症”。要治病,得先查明病因。北京朝阳区有一株国槐古树,外观比较完整。在仔细观察后,马晓燕和团队发现树干顶端有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小洞,“会不会有雨水进入,导致树干积水?”生长锥探测表明,树干内部灌满了水。团队随即对古树做了相应保护处理,避免树干进一步被腐蚀。而在对一株古银杏进行治疗时,团队采用只清腐杀菌不封堵的方案。“这棵树树干较完整,不封堵雨水更易排出。”马晓燕说,“我们坚持‘最小干预’‘一树一策’原则,尽可能保护好古树。”

  每一棵古树背后,都有一段生动的历史。近年来,马晓燕带领学生通过走访、查阅文献等方式,先后挖掘了300多个古树故事,他们计划用科普展板、二维码等进行展示,让大家感受到古树丰富的历史文化意韵。

  

  本期统筹:董泽扬

  版式设计:陈晓劲(人民日报媒体技术公司)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2日 1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