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为巴基斯坦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5:15 来源: sp20240429

  新华社巴基斯坦拉瓦尔品第1月25日电 通讯|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为巴基斯坦白内障患者带来光明

  新华社记者蒋超 王欢

  “感谢中国人让我重见光明!”两天前刚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巴基斯坦老人纳瓦兹握着中国青年志愿者的手激动地说。

  新华社记者24日在巴基斯坦东部旁遮普省拉瓦尔品第市的一家医院里看到,由北京同心圆慈善基金会、中巴青年交流小组等中国公益慈善组织与巴公益组织联合开展的“同心圆巴基斯坦光明行”免费手术治疗白内障活动正在进行。

  当天,年过六旬的纳瓦兹回来做术后复查。他原来一直以经营路边理发摊为生,但在两年前患了白内障后无法继续赚钱养家。

  “我现在又能工作了,心里感觉轻松了不少。”纳瓦兹告诉记者,“中国人用善举帮助我们,是巴基斯坦人永远的朋友。”

  活动现场负责人、中巴青年交流小组志愿者王景告诉记者,本次活动接到上千名当地贫困眼疾患者的申请。医生们通过对患者进行检查、筛查,先为其中200名急需治疗的白内障患者进行免费手术。

  阿马尔·阿夫扎尔是巴公益组织“关爱实验室”邀请来的手术主刀医生。他告诉记者,在当地做一次白内障手术最少也要5万卢比(约合1250元人民币),不少贫困家庭难以负担白内障手术费,来自中国爱心人士的善款极大帮助了这些患者。

  记者看到,王景等中国志愿者一直在医院里忙碌着,帮助搀扶、接待腿脚不便的患者。53岁的哈米德在中国志愿者的悉心帮助下完成抽血化验、术前检查等,不到10分钟就做完了手术。

  “这些中国青年善良又富有同情心,我的手术非常成功。”哈米德说。

  阿夫扎尔告诉记者,“中国的好心人资助巴基斯坦贫困家庭的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中国青年志愿者们全情投入,这给了我莫大鼓舞,让我用心做好每一台手术。”

  王景表示,未来中国公益慈善组织计划在巴基斯坦其他地区开展这一活动,让更多贫困患者摆脱白内障困扰。“我们希望通过与当地伙伴共同努力,为更多巴患者带来光明与希望,为中巴友谊添砖加瓦。”

(责编:崔越、刘慧)
“民情直通车”开到家门口,浙江衢州探索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本 - “施救”困在网络戾气里的未成年人

“民情直通车”开到家门口,浙江衢州探索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本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5:16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北京12月14日电 题:“民情直通车”开到家门口,浙江衢州探索打造城市治理新样本

  记者 张文晖

  位于浙皖闽赣四省边际的衢州市,是浙江化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之一。近年来衢州坚持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在现代化城市建设和基层治理中也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

  深入实施新时代“三民工程”,推出“民情直通车”“邻礼通”等创新举措,打造“早上好”治村兴村模式,为城市治理增添新样本。

  “小实践”破解基层治理“大难题”

  在衢江区莲花镇,记者被一辆贴有“家门口派出所”等字样的车吸引了目光。

衢江区莲花镇的“民情直通车”。

  这辆车整体车身不大,但功能齐备。车上配备有专线电话、执法记录仪、扩音器等办公用品,也有消防、医疗等急救设备。据莲花镇工作人员介绍,“民情直通车”是今年推出的创新举措,承担有及时发现化解矛盾纠纷和风险隐患的功能,以及承担突发事件抢险救援处置、政策宣传和多事项“上门办”“一次办好”的作用。该车配备了由值班领导、老干部、民警、志愿者、村级联络员和若干名机动人员组成的机动队伍。每天都有一支队伍值班,一站受理群众反映的问题。

“民情直通车”虽然不大,但是功能齐备。

  据了解,今年3月以来,“民情直通车”已累计受理事项449件,办结389件,办结率89.85%。4月到11月,纠纷类警情从79起下降到39起,同比下降50.63%。莲花镇初信初访满意率从2020年的24%上升到今年的86%,治理效果与群众满意度双双提升。

  一个APP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未来社区建设,是衢州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落实“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

斗潭未来社区全域展示图。

  斗潭未来社区位于衢州“南孔古城”核心区域,曾是一个典型的老旧小区。6年前,这里的30幢房屋被确定为等级最高的D级危房。2017年7月,柯城区正式启动斗潭片区D级危房治危解危工作。2021年年初,焕然一新的小区建成,同年5月,斗潭未来社区被列入浙江省第三批未来社区名单。

  斗潭社区党支部书记李雯介绍,近年来,斗潭社区通过数字化改革,依托“邻礼通”APP打造民情“数据库”,解决了纸质档案更新不及时、数据不精准等问题,通过动态归集各方数据,形成了数字化、组织化、动态化的现代社区建设数据底盘。社区居民也可以通过“邻礼通”进行报事报修等。此外,斗潭社区还对空巢老人、残疾人、低保户、基础疾病等20类重点人员推行“红黄绿”三色分类管理,通过“部门数据融合+网格动态走访”,提供个性化服务,真正打通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

  一同喊着“早上好”,带领村民奔向致富路

  当车辆驶入衢州市常山县新昌乡南部的达塘村,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映入眼帘。很难想象,6年前这里还是一个基础薄弱、位置偏远的落后村。

达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重良。

  达塘村党支部书记陈重良向记者介绍了达塘村的蝶变过程。陈重良刚回村任职的时候,达塘村是个典型的脏乱村、上访村、薄弱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整个村庄缺乏向上的朝气。当时生活已经过的不错的陈重良下决心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让整个村子都富起来。他从鲁迅先生刻在“三味书屋”课桌上的“早”字获得灵感,概括提炼了“早上好”奋斗精神和标识,即:早的状态、上的劲头、好的追求。

  在这种精神的带领下,达塘村由内开始发生变化——从种高粱、茭白,到举办桃花节、研学活动、民宿等多种产业;再到成立强村公司,开发蜂蜜等“早上好”系列品牌产品……达塘村如今每年村集体收入达百万元。农业农村部等三部委公布的第三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中就有达塘村。其也成为衢州市5个获评示范村之一,是常山县唯一上榜的示范村。

  浙江衢州一个个鲜活案例背后,实际是地方探索推进共富路上的决心和实招,也正是这一个个实招、妙招,为社会治理贡献着智慧。(完)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