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中国干预美国选举”纯属无中生有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8:38 来源: sp20240429

新华社华盛顿4月8日电 近日,美国媒体援引研究人员和政府官员所谓调查结果报道称,中国网络水军假冒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支持者,试图影响11月举行的美国总统选举;微软公司也发布所谓报告称,中国将利用人工智能扰乱美国大选。诬蔑中国干预选举,是美国为国内矛盾转移视线的惯用伎俩,中国从不干涉包括美国在内的别国内政,美方的造谣抹黑完全是其干涉主义行为的外部投射。

近年来,每逢选举,美国就有一些人便会炒作所谓“中国干预选举”。2018年9月,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联合国安理会一次关于核不扩散的会议上随意跑题,信口开河地指责中国试图“干预”当年美国中期选举。2020年大选期间,谋求连任的特朗普及其竞选团队也曾炒作中国“干预”大选,最终被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一份发表于2021年3月的报告证实是谎言。

这是2月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国会大厦水中倒影。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这是2月13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拍摄的国会大厦水中倒影。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美国指责和污蔑他人的剧本实际上均来自自身的经验。从煽动“颜色革命”到进行武装侵略,美国间接或直接干涉他国内政的事例不胜枚举,互联网时代以来更成为利用网络空间对他国实施“影响力行动”以实现其对外政策目标的“行家里手”。《纽约时报》在报道中声称中国网络水军利用隐蔽社交媒体账号“宣扬阴谋论,煽动美国国内分裂,并在11月大选前攻击拜登总统”。这一桥段岂非似曾相识?路透社披露,美国中央情报局2019年曾发起一项秘密反华行动,指示特工小组“使用虚假的互联网身份”,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散布虚假的涉华“负面叙事”,同时向海外新闻媒体“泄露”其诋毁中国政府的情报,煽动反政府舆论。如此看来,乔装水军在网络上散布谣言分明是美国情报部门对华认知战和信息战的手段,美方显然是拿自己的罪行反诬他人。

这是转嫁矛盾的惯用伎俩。美国政坛闹剧不断、乱象重重。特朗普在总统任内史无前例地两次遭到弹劾;拜登遭共和党人报复,正面临弹劾调查……两党为一己之私不择手段打击对方。眼下,拜登和特朗普大肆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在如此“有毒”的竞选生态中,美方在拿不出证据的情况下,把一些调侃美国“家丑”的社交媒体账号说成是所谓“中国干预选举”的工具,贻笑大方。美国政客们不反思美国政治极化、腐败堕落的根源性问题,反而把大选乱象与中国生硬勾连,不过是在转移危机,煽动反华情绪,捞取政治资本。

加拿大近日也在炒作类似话题,大概是为了刷存在感吧。

3月5日,选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一处投票站填写选票。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5日迎来所谓“超级星期二”党内初选,十几个州和美国领地的选民当天为竞选人投票。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3月5日,选民在美国弗吉尼亚州阿灵顿一处投票站填写选票。美国2024年总统选举5日迎来所谓“超级星期二”党内初选,十几个州和美国领地的选民当天为竞选人投票。新华社记者刘杰摄

中国在外交政策上一贯秉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更不会干预别国选举。美方的诬蔑完全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尽失大国应有的气度和自信。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会晤,开启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中美关系出现企稳态势。国际社会乐见中美关系改善,推动中美关系持续稳定健康向前发展符合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利益。然而,中美关系改善的进程总是起起伏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方一些人基于错误的对华认知,试图通过诋毁中国等做法为双边关系制造消极因素,削弱了彼此的互信基础。

中美合则两利,美方应尽早放下对华战略焦虑,按照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三原则,与中方相向而行,不断提升对中美关系的正面预期,推动中美关系朝着稳定、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责编:林凡巽、Sun Zhao)
港珠澳大桥最大作用是促进硬联通 - 中方欢迎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出席进博会并正式访华

港珠澳大桥最大作用是促进硬联通

发布时间:2024-04-29 14:08:39 来源: sp20240429

  ■奋进新时代 讴歌创业者——广东改革开放亲历者说

  编者按:今年是改革开放45周年。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涌现出一大批锐意改革创新,敢于实践探索的时代先锋和杰出人物。近期,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南方日报、南方+客户端推出“奋进新时代 讴歌创业者——广东改革开放亲历者说”全媒体报道,采访全国、省、市、县(区)四级政协委员中的代表人物,倾听他们讲述与祖国共进、与时代同行的奋斗历程,弘扬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

  61岁的苏权科一直在跨越。青年时,他从西北农村考入大学,随后攻读硕士研究生,一步步走出黄土高原。后来,他的人生与大桥紧密相连,九江大桥、汕头海湾大桥、台山镇海湾大桥等桥梁都有他奋斗的身影。苏权科最自豪的“作品”,是那座由他参与筹备、建设、运营的“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港珠澳大桥。

  看着桥梁由最初只能横跨江中沙洲,到如今“飞架”港珠澳三地,苏权科几乎见证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桥梁建设发展的全过程。瞄准交通强国目标,他带领团队破解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创出桥梁界的中国标准。

  2018年是港珠澳大桥开通之年,也是苏权科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开局之年。2022年,苏权科政协委员履职届满,赴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担任跨海工程与综合交通研究所首席工程师。对此,苏权科坦言:“跨越山海容易,跨越自我很难。”

  口述时间:2023年10月23日

  口述地点: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广东用武之地显然更大”

  南方日报:您是如何与桥梁建设结缘的?在此过程中,又是什么让您坚定以此作为人生志业?

  苏权科:跨入这行,我算是误打误撞。1978年,我读高一,一门心思想造飞机,高考想考西北工业大学,但成绩差了点。考研的时候也是因为成绩,被调剂到桥梁与隧道专业。

  一开始,我并不喜欢这行,但有两件事改变了我的认知。第一件事是研究生入学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副院长上台讲话说:“中国要发展经济,必先建设交通;要修建高速公路,就必定会跨越山谷、跨越河流,你们将大有可为。”我听了后很振奋。

  第二件事发生在毕业分配的时候。当时我面临两个选择:留在西安,或者去广东。当时,我听说广东要建广深珠高速公路、虎门大桥,还计划修建伶仃洋大桥。广东水网密布,用武之地显然更大。后来,我在桥梁建设领域越钻研越深入,越深入越来劲。认准了这件事,我就“一根筋”干下去了。

  南方日报:您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桥梁建设发展最迅猛的阶段,回顾这段过往,您有哪些感悟?

  苏权科:在桥梁建设的诸多领域,我们都曾处于无技术、无材料、无人才的窘迫境地。上世纪80年代大面积建桥时,许多施工队伍没有经验,就拿土办法建。

  如今,我们的材料生产能力、装备生产能力、设计能力和产业工人的技术能力均得到大幅提升。就拿港珠澳大桥来说,我们采用工厂化、大型化、标准化、装配化的方式施工,大桥的梁、墩子桩、隧道等都在工厂完成预制后,现场利用大型设备进行吊装对接,完成了桥梁建设高品质、保护环境、安全施工等目标,这在几十年前是无法想象的。

  “大桥让大湾区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

  南方日报:回想港珠澳大桥的筹备、建设和运营过程,您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苏权科:2008年冬天,我们在北京邀请了一批外国专家,就建设港珠澳大桥进行论证。当时有专家提出两个问题:第一,你们要在伶仃洋海底挖近50米的深槽,但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挖泥船只能挖到36米,你们能做到吗?第二,这座大桥需要120年的使用寿命,中国有这个设计标准和施工规范吗?这两个问题,把我们问得哑口无言。

  从北京回来后,我就开始带领团队制作港珠澳大桥的科研规划。我们具备哪些材料、装备和技术,又缺少哪些,缺少了我们该怎么办?在规划里一项项地列明问题,逐个开始试验、攻关。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创新就这么逼出来了。

  南方日报:作为粤港澳三地硬联通的关键设施,您认为港珠澳大桥在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将发挥哪些积极作用?

  苏权科:港珠澳大桥最大的作用就是促进硬联通,在此基础上,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布局也得到进一步优化。例如不少公司将研发环节设置在香港,将生产环节放在珠海,将仓储环节放在江门等。在此过程中,“一小时工作圈”逐步形成,粤港澳三地理念对接、规则对接和标准对接的步伐也会越来越快,将极大推进粤港澳大湾区的融合发展。

  南方日报:在您看来,基础设施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广东应如何充分发挥基础设施优势?

  苏权科:以港珠澳大桥为例,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港珠澳大桥能够充分发挥新基建的标杆作用。例如目前在大桥上应用的传感、通信、计算和分析设备,这些与新基建相关的硬件、软件都可以通过港珠澳大桥的探索实践,反哺至其他基础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环节,并在实践中持续补充完善,实现良性循环。这将有助于整体提高粤港澳大湾区基础设施集群的建设水平。

  “全国、全世界还有几十座海峡、海沟等着跨越”

  南方日报:港珠澳大桥全线通车后,您说自己使命未竟,还要发挥好港珠澳大桥的科技创新成果和人才团队的外溢效应。对此您有哪些计划?

  苏权科:在大桥维护方面,我们探索引入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建设智能化集成平台,进行人员培训和设施研究等;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我们已经形成4本行业标准、3本团体标准,还有一些并入了国家标准。

  2022年,我到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任教,就粤港澳大湾区的跨海工程、海上造地工程、海上人居工程、智能交通等开展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运用港珠澳大桥的一系列成果。

  跨越山海容易,跨越自我很难。从工程师到教师,技术成果如何与产业实现对接?工程师思维如何向学术思维转换?这些都需要我和团队进一步摸索,尽快地适应这份新工作。

  南方日报:2018年是港珠澳大桥开通运营之年,也是您作为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履职尽责的第一年。这5年里,您在政协履职方面有哪些感悟和成效?

  苏权科:在同届委员中,有许多是来自教育界、科技界的“大牛”,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极大地开拓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国际、国家和本行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履职期间,我重点从本职工作出发提出意见建议。在建设和运营港珠澳大桥过程中发现和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三地协同创新提供经验和借鉴。除此之外,我还就如何完善重大基础设施的前期论证、加强基础设施的完全保障等提出相应意见。

  南方日报:对新一代“造桥人”,您有哪些寄语?

  苏权科:现在,我们迫切需要通过增强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造更“聪明”、更“智慧”的桥。这不仅意味着桥梁的品质要好,还要与未来的智慧交通相对接。

  因此,除了学习修建路桥,未来的“造桥人”还要学习计算机、先进材料等专业。同时,全国、全世界还有几十座海峡、海沟等着他们跨越。年轻人要在这方面多做点工作,我相信我们的交通强国建设,一定会扎扎实实走在世界前列。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陈嵘伟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