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调解机制 高效化解纠纷

发布时间:2024-04-23 23:35:32 来源: sp20240423

  “你们俩是楼上楼下的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有事好商量……”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林海社区矛盾调解工作站,工作人员通过耐心调解,成功化解一起楼房漏水引发的邻里矛盾。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城镇社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一线。

  “自从组建矛盾调解工作站以来,居民群众日常琐事得到及时解决,居民之间也更加和谐了。”林海社区党总支书记曹宇婷说。

  据介绍,乌拉特前旗积极推行“党建+基层治理”模式,组织协调辖区各类组织、力量和资源。通过居民推荐、居委会审核、群众评议的方式选出有热心、威信高的100多名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公安、老居民等“五老”成员,联合物业、楼栋长及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等,共同组建矛盾调解工作站15个,就地就近搭建起矛盾调解平台,帮助居民群众解决烦心事。

  “我在这儿住了十几年,街坊邻里都比较熟悉,现在退休了,能加入社区矛盾调解工作站,为化解邻里矛盾贡献一份力量,感到特别光荣!”辖区一位老党员说。

  社区矛盾调解工作站坚持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理、早化解,定期对重点人员、重点地区、重点领域进行走访、排查,精准掌握各类苗头隐患,将排查了解到的矛盾纠纷进行分类分级建档管理。

  与此同时,乌拉特前旗做实“精网微格”工作,以网格为单元开通矛盾调解“网格热线”,方便居民群众反映诉求,接诉事项第一时间得到解决,不让居民闹心,不让问题积压。在当地,通过建立横向覆盖楼宇、商圈和单位等,纵向贯穿社区、网格、楼栋等的微信群,直接了解居民的困难诉求,将律师、法律服务者等下沉到微信群,及时为居民提供帮助。

  “群众遇有矛盾纠纷,还可以依托公共法律服务电视终端,获取海量调解信息,及时与各级法律服务专家连线,由专家线上为群众提供法律援助。”乌拉特前旗瑞泰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洁说,依托线上线下多种调解渠道,发生在居民群众中的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率明显提升。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2日 19 版)

(责编:牛镛、岳弘彬)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 - 女高管违法开除员工?涉事公司发布情况说明

着力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效能

发布时间:2024-04-23 23:35:33 来源: sp202404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的背景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是推动世界全面、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路径。世界各个国家的文化传播都受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彼此存在差异,甚至对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的认知也大相径庭,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必然面临诸多挑战。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需要在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效能上下功夫。

  精准施策,提高精准度

  所谓提高传播的精准度,就是要充分考虑目标受众的文化背景,在讲述中国故事的过程中,将事实表达与价值表达相结合、文化对话与观念互通相结合、内容叙事与情感共鸣相结合。

  当前,我国的对外文化传播,在以实示人、以情动人、以理服人,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方面做出了较大成绩,例如,北京冬奥会、杭州亚运会、成都大运会向全球展现了中华文化兼纳百川、包容四海的雍容气度;京剧、昆曲等洋溢着“中国风”的演出不断亮相国际舞台,国产影视剧海外热播。但也要看到,在传播内容方面,仍存在抽象叙事偏多、具象叙事偏少,刚性说理偏多、柔性阐述偏少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交流模式下,不同国家各有其叙事习惯,如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价值观叙事的差异、空间性和时间性时空观叙事的差异,尤其是宏大性和细微性叙事的差异。只有在充分了解受众文化背景基础上进行的交互式对话传播,才是有效传播。

  高质量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应充分考虑受众文化心理,将大历史与微叙事相结合,善于讲述具象真实的故事。具体而言,就是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与实践、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通过准确生动的数据、案例、故事等呈现出来。要注重叙事的情感逻辑与理性逻辑的结合,将理性叙事蕴含于情感叙事之中,在对中国故事、中国文化的讲述中准确说明中国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在国际舆论场形成中国表达、中国修辞、中国语意,激发对外传播中受众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文化认同,提升传播内容的接受度和认同感。

  多措并举,提升覆盖量

  所谓提升传播的覆盖量,既有量的要求,也有质的规定,既要注重对外文化传播的有形覆盖,即覆盖更多人群;又要注重对外文化传播的有效覆盖,即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随着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我国不断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在拓展多平台传播渠道、构建多元化传播议题、提升多模态传播质效等方面取得较大突破,通过对多样传播形式的运用,有效确保国外受众听得到、听得懂、听得进。与此同时,也存在对外文化传播渠道相对单一、议题设置能力仍显不足等问题。

  高质量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在传播方式上,应推动话语主体由单一转向多元、由“独角戏”转向“大合唱”。具体而言,开展对外文化传播,除了要通过主流媒体提升覆盖率和持续性,企业、民众等多元主体也应共同参与话语的生产、传播和塑造,发挥协同效应。应充分挖掘社交媒体、自媒体等传播资源,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促进传播的智能化,利用国际论坛和对话机制等增加发声体量,便于国际受众接触信息,以保障有形覆盖量。在有效覆盖方面,应基于国家对外传播战略,综合考虑话语传播目的和新媒体传播语境、话语对象的文化差异和心理需求等因素,在跨文化思维下,积极设置既包含中国文化理念,又鲜明体现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议题,在多样性、差异性中激发共情、共鸣。同时,培养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的专门人才,增强“第一视角”开展文化传播的综合能力,使中华文化能够更为便捷和生动地呈现于国际受众面前。

  久久为功,增强影响力

  所谓增强传播的影响力,主要指以具有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和高质量的对外传播,改变以往国际传播领域西强我弱的格局,构建相互理解、美美与共的国际舆论生态。

  当前,在国际传播中,西方概念和话语体系仍占据强势地位,同时,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和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美西方日益表现出对中国制度、道路乃至文化的一系列负面过激反应,攻击和抹黑中国的情况时有发生。在此背景下,我国坚持系统思维,实现舆论工作的内外联动,聚焦国际传播能力的全维度、全流程、全元素提升,着力解决国际舆论斗争中“失语”“挨骂”等问题,不断提升中华文化感染力和影响力。与此同时,在向非英语国家传播、巩固扩大传播队伍等方面存在一定提升空间。

  高质量开展中华文化对外传播,需要坚持“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秉持“融通天下”的开放姿态、追求“天下无外”的传播广度,不断提升传播影响力。一方面,提炼和打造一系列具有标识性、能够反映和体现中国式现代化核心内涵的概念和范畴,以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为依托,向世界传递中国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传播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的包容性、整体性、共赢性特征以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团结外国专家学者、外国媒体人士、海外华人华侨以及来华外国留学生等,加强与国外媒体机构交流合作,营造良好国际合作氛围,多渠道、多语种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向全世界讲好中国历史故事、阐发中华民族精神、构建文明大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造福世界。

  (光明日报 作者:张薇,系南京审计大学校聘教授)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