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黄渤海新区聚集韩国元素 构建“类韩国”特色生态

发布时间:2024-04-28 16:20:20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烟台4月19日电 题:烟台黄渤海新区聚集韩国元素 构建“类韩国”特色生态

  作者 姜乾 王芮 王娇妮

  山东烟台与韩国隔海相望,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探索建立中韩合作发展机制,聚集更多韩国元素,构建“类韩国”特色生态,促进中韩人文交流,吸引韩资企业落户。

  韩企员工崔相洙于2015年携家人来到烟台黄渤海新区,并很快适应了当地的生活。可令他为难的是,按照公司管理规定,韩方员工在中国服务达到期限就要回国。若想继续留下,需放弃工作。

  “在这里生活很安心,而且我的两个孩子坚持学习中文,如果回国的话就太可惜了。”经与家人沟通,崔相洙于2019年辞职,选择留在中国,并经营起一家烤肉店。

2022年2月,烟台黄渤海新区某社区举办中韩友人庆“元宵”活动。(资料图)烟台黄渤海新区 供图

  据悉,在烟台黄渤海新区,像崔相洙一样的韩籍友人高峰期约有2万多人。他们居住在相对集中的几个社区中,社区内设有韩国购物超市,社区居委会还经常组织中韩文化活动。

  “去年,我们举办了中韩民间文艺汇演、中韩服饰交流等活动,让韩籍友人在社区感受到第二故乡的温暖。”烟台黄渤海新区星海社区党总支书记刘雪说。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吸引越来越多的韩资企业、韩籍友人前来投资和工作、生活,仅中韩(烟台)产业园开发区片区就累计引进韩资企业690余家。

  与此同时,该区先后建成了中韩科创孵化合作基地、中韩烟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韩国中小企业产业基地等载体平台,为韩国友人提供了解中国的窗口。

图为中韩烟台经济文化交流中心。(资料图) 烟台黄渤海新区 供图

  其中,中韩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定位于韩企形象展示平台和中韩两国朋友“会客室”,目前已举办技术对接、产业合作、文化交流等活动百余场。

  韩国中小企业产业基地则依托区域政策叠加优势,致力于打造韩国中小企业来华投资第一站。“前期公司经过详尽考察,认为这里拥有完备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整体设计装修都充满了韩国特色,非常适合企业的落地发展。”斗山(北京)系统集成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部长武晶晶说。(完)

【编辑:张子怡】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 日媒:日本气象厅解除所有海啸警报

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

发布时间:2024-04-28 16:20:21 来源: sp20240428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在人民网开展的2024年全国两会调查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入选十大热词。在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围绕进一步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积极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特聘教授杨朝明代表说,“深入了解文化才能形成文化自觉。‘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解放思想,让我们更加自信地探寻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密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

  文化交流互鉴需要可知可感的载体。“作为国家‘文化客厅’,中国国家博物馆现有藏品143万余件,肩负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重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代表说,“我们将组织一批代表国家历史文化水平,反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精品外展,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董耀鹏委员表示,广大文艺工作者应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在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内心世界,充盈人民精神生活。

  “中国动画产业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机遇,应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展现中华文化与当代世界的对话,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杭州歌剧舞剧院院长崔巍委员说。

  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数字化可以很好地解决古籍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对古籍保护和传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读者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陈天竺代表建议,运用数字技术对古籍进行采集和处理,在此基础上进行收藏、整理、研究,推进出版、展示、体验等多维度、多形态应用,让古人的智慧结晶更多、更便捷地被当代人借鉴、利用,更好地实现其价值。

  在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的拓展场景课上,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动手制作非遗产品。“非遗是‘活’的文化,非遗进校园,要有创新更要走‘心’。”河北保定中学教育集团联合党委书记王淑英代表建议,既要突出学生主体,又要体现地域特点,注重通过个性化、多元化、多学科协同等方式开展非遗教学,让非遗文化真正在校园“生根发芽”。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多次组织开展粤剧主题旅游研学、青少年粤剧夏令营等活动,让青少年“沉浸式”感受粤剧魅力。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委员说:“粤剧是古老的艺术,但不是高高在上、遥远的艺术。我们曾在研学活动中组织大家表演粤剧主题快闪《木兰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曾小敏委员建议,通过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更好融合方式,让更多青少年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中国国家话剧院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一批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我们的创作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把提高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关注人民的真实生活和精神成长,用心用情用力抒写伟大时代,讲好中国故事。”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委员表示。

  “近年来,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了许多精品力作,希望加强资源统筹与服务保障,为创作保驾护航。”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委员建议,对慰问演出、结对帮扶等项目,应采取加强东西部地区联动、扩大辐射范围、探索线上帮扶方式等,鼓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

  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表达方式、拓宽传播渠道,也引起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要加快传统线下业态数字转型,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上线上云,扩大文化消费群体的覆盖面。同时,运用科技手段提升传播精准度,向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品质精良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国家大剧院院长王宁委员说。

  近年来,很多专业戏曲院团大胆运用新手法、新模式,通过网络直播等方式拓宽传播渠道。北方昆曲剧院国家一级演员顾卫英代表认为,拥抱新媒体、探索新路径,关注当代观众审美需求,有利于昆曲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焕发出新的活力,有利于将传统经典和新创佳作送上大小屏、送到观众身边。

  (本报记者邵玉姿、叶传增、肖家鑫、王锦涛、李纵、王洲参与采写)

  吴 丹 王 珏 张明瑟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