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吃好饭”?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饮食照护

发布时间:2024-05-02 14:04:09 来源: sp20240502

  ■ 田芳

  吃饭的节奏往往决定着老人的生活作息,在养老机构,吃饭还是老人们很重要的社交时间。“能吃饭,吃好饭”,对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而言是重要的生活内容,而不仅仅代表活着。

  认知障碍中,占比例最多的是阿尔茨海默症,占60%左右,其他常见的还有脑血管性认知障碍、路易体痴呆及额颞痴呆等。

  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因逐渐失智,容易对吃饭失去兴趣和期待。嗅觉、味觉等感官功能下降,或咀嚼、吞咽功能减退,加之身体活动减少,都会造成食欲低下。随着身体逐渐失能,患者从餐盘中取用食物也会变得困难。对于所提供的食物,老人因失去选择或拒绝的能力,甚至对家属或照护人员的负面情绪,都会造成进餐抵触。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着老人良好的营养摄入,而营养缺乏会直接缩短老人的预期寿命。

  “高颜值”食物提升视觉享受

  关于阿尔茨海默症老人的营养与食物制备,建议如下:

  饮食搭配安排一条“主线”

  每日固定3—5种主要食物,比如早餐安排蛋和麦片,午餐多用虾肉或无骨的鱼和绿叶菜,晚餐提供杂粮米粥或软面条,围绕这个主线开展搭配。这样,饮食既具有稳定性,让老人有熟悉感和三餐节奏感,又具有食物多样性,保证营养素的全面摄取。

  每天饮食搭配参考:首先选取20%的鱼、禽、蛋、肉等,搭配40%的新鲜蔬果(可包含15克左右的坚果),再配20%的谷物(最好能有一部分全谷物),最后辅以20%的奶类和豆制品。

  改变食物的风味以提升食欲

  老年人食欲下降的原因很多:味蕾数量明显减少,味蕾细胞更新速度变慢,造成味觉敏感性降低;伴随着年龄变化,嗅神经及其感受器改变,嗅觉减弱造成对化学风味物质的感觉能力减退;牙齿脱落造成咀嚼能力减弱;年龄增长或药物引起的唾液分泌缺乏。

  老人食欲下降使进餐变得困难,照护者可以尝试改变食物风味,增加一些能提高感官享受的食材,比如使用自然香料,香草、彩椒、芹菜、晒干的番茄、橄榄、葱、蒜、风味醋、柑橘类水果或成熟的酸甜浆果等。

  对高龄老人,经过评估后可取消烹调的限制,如限盐、忌糖、少油等,以恢复进餐的味觉体验,增添进餐愉悦感。

  提升饮食享受的技巧

  “高颜值”的食物能提高老人的视觉享受,食物的质地和温度也会带来不同的进餐感受,家属或照护者可以多花一些小心思。

  ■利用颜色对比

  将食物放在有简单图案或明亮纯色的盘子里,老人能够看清食物并记住它们摆放的位置,有助于他们“用眼睛吃食物”。

  ■提高饥饿感

  在即将用餐前再揭开餐盘的盖子,以释放浓郁的香味;或在进餐前使老人闻到厨房的烹饪香味,实现刺激饥饿感、调动食欲的效果。

  ■食物的大小、形状和温度

  把不同大小、形状和纹理的食物配合在一起,增添进餐乐趣,减少感官疲劳。比如:先喝热汤、再吃嫩牛肉、脆芦笋,然后吃凉拌豆腐或小朵的黑木耳。当然,这些技巧不太适用于吞咽障碍的老人。

  ■鼓励充分咀嚼

  咀嚼功能正常的老人,鼓励他们充分咀嚼,以释放出食物的风味分子,增加对食物美味的感觉。将食物切小,甚至允许老人剩下一些,也不要催促老人进餐,吃不饱可以在加餐时弥补。

  ■激活嗅觉记忆

  虽然老人嗅觉会退化,但仍有嗅觉记忆,带有美好回忆的食品能让人感到慰藉。寻找老人过去熟悉的食物、做法或味道,哪怕它们没有那么健康。例如,年轻时喜欢吃辣的老人,在没有严格禁忌的情况下,可适当添加辣味;老人很喜爱红烧肉,那么不妨减少其它菜品的烹调油和糖类,适当给老人吃红烧肉,提升老人的幸福感。

  避免诱发或加重痴呆的食物成分

  注意限制饱和脂肪和氢化植物油;如果口服补充剂,选择不含铁剂和铜剂的;虽然铝对老年痴呆的作用仍在研究,但有必要谨慎选择或避免使用铝制烹饪器具、泡打粉等,以降低铝的摄入。

  制备可抓取的食物,以保持进餐自主性

  如果老人双手颤抖明显,或失去部分运动协调能力,用餐具反而让老人感到压力和焦虑,甚至造成较为明显的心理挫折,不妨让老人用手抓取食物,既方便轻松,又可保持进餐自主性。

  这类食物要求制作成形状齐整的小块,推荐做成“半口食”(半口大小的体积为宜),注意收汁,避免粉质或松散。例如:切成条块状的土豆、红薯、南瓜、胡萝卜条、小朵西蓝花,香蕉、牛油果、蒸软的苹果条、梨条,馒头块、面包块、寿司小卷,小肉丸、虾球、鱼丸等。

  吞咽障碍老人的饮食调整

  衰老、功能衰退和疾病等会导致吞咽障碍,包括吞咽过程异常,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输送到胃里,导致患者不能摄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广义的吞咽障碍还包含认知、精神、心理等问题引起的行为和行动异常造成的吞咽和禁食问题。存在吞咽障碍的老人,应按照吞障的严重程度及阶段调整食物性状(黏度、硬度、体积),并兼顾食物的色、香、味、温度。

  用于吞障患者的食物可分为吞障普食、吞障软食、吞障半流质膳食、吞障流质膳食,营养摄入方式有正常经口、口服营养补充、管饲、鼻胃管、鼻肠管、经皮内镜下造瘘置管。

  对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级,可明确咀嚼、吞咽能力弱化的程度和阶段,以此决定患者经口进食的安全性、营养管理方式和预计营养支持时间等。

  当牙齿和咀嚼功能正常时,不要过早地使用糊状食物。正常饮食可以让老人的咀嚼功能得到锻炼,但照护人员仍然需要观察并有意识地记录出现呛咳的情况,以及当时的食物性状。

  给予老人食物以外的关注

  让老人有权利拒绝吃某样食物

  出于营养的考虑,照顾者往往会劝说老人尽量吃;当老人失去拒绝能力,情绪的波动会更大,因此不要强迫老人必须要吃。

  若为增加营养,可用其它食物来提供相似的营养素。例如:老人不肯吃牛奶或奶制品,可用选择蛋白、肉松或增加蛋白粉;老人若不肯吃蔬菜或肉,可用一些“跨界”食物来弥补。比如:用半蔬半果的迷你胡萝卜、水果黄瓜、水果玉米提供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用半荤半素的大豆或豆制品来提供蛋白质。大豆主要是指富含蛋白质的黄豆、黑豆,区别于富含淀粉的红豆、绿豆和芸豆,用大豆制作的豆腐、杂豆粥、豆乳,蛋白质的质量更高。

  改变饭食的呈现方式

  仪式感能烘托出进餐氛围,如果可以,尽量固定进餐时间和场所,餐具可选择颜色明亮、与周围环境有较强对比的颜色,或老人喜欢的花纹,减少对陌生餐具产生的困惑。

  尽可能让老人自主进餐,尽可能利用老人的现存能力,并随时做好辅助准备。除了餐具消毒清洁外,对于老人用餐时的洁净程度不要过度关注,鼓励自主进餐。

  使用适老化辅助餐具

  如果是一般性状的食物,勺子不宜太深,以免老人挖舀食物角度大而费力;糊状均质食物则适合较深的勺子,减少食物洒出,保持平稳性。市面上也有专门的稳定餐勺,角度可自行弯曲。有带固定吸盘的硅胶餐具,可帮助老人稳定进餐,解放出一只手。一般来说,硅胶或实木餐具隔热防摔好,安全性较高,密胺餐具结实轻便但不防烫,木质餐具和密胺餐具不适合微波炉加热。

  不随便排除食物

  老人的表达能力下降或丧失,对于盘子里剩下的食物,家属或照护人员需要初步判断:是因为吃不下,还是不喜欢吃?是因为嚼不动,还是不知道哪些食物可以食用?又或者是进餐时忘记吃?周全的判断过后,可以再次鼓励老人尝试。除过敏和药物禁忌的食物外,尽量不随便排除食物,保证营养全面,提高配餐自由度。

  用餐结束后的照护

  用餐结束后注意检查老人口腔,确保食物已经咽下,尤其是饭后喜欢睡觉的老人。对于中、重度失能的老人,可以在后背轻拍以促进排除胃部空气,防止返吐、胀气等不适。照护人员需要注重老人的口腔清洁和护理,这对维持食欲有很大作用。

  还要提醒一点,有学者提出,虽然很多人认为照顾阿尔茨海默症的老人好像是在照顾孩子,然而简单采用照顾儿童的言语和方式对待老人其实并不妥当,应悉心观察、耐心沟通,注重对老人尊严的理解和保护,帮助老人从容地走过夕阳岁月。

  (作者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医生)

  来源:文汇报 【编辑:曹子健】

在线培训,走快更要走稳(“融”观中国) - 广州赴香港集中展示推介影视产业新成果

在线培训,走快更要走稳(“融”观中国)

发布时间:2024-05-02 14:04:10 来源: sp20240502

  江西省樟树市义成镇中心小学的音乐培训现场。   周 亮摄(人民视觉)

  在山东省荣成市巾帼创业孵化基地,经过培训的妇女“创客”们开始进行电商直播。   李信君摄(人民视觉)

  目前,全国技能人才总量已逾2亿人。技能人才更新知识需要培训,培养新的技能人才也需要培训。职业技能培训,成为提高就业质量和收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

  伴随新媒体蓬勃发展,职业技能培训的部分场景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在线培训行业迎来加速发展期。在线培训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学费低廉、选择面广,受到社会广泛欢迎;但也因存在虚假宣传、过度承诺、质量低下、维权困难等现象,引发网友讨论。

  让新媒体、新技术切实提升职业技能培训效能,就必须引导在线培训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助其行稳致远。

  

  优势

  内容丰富,灵活便捷

  相机沿着水平方向左右横移,配合一套“推、拉、摇、甩”的运镜动作,最后把镜头落在一颗露着翡翠色果瓤的猕猴桃上面,一段3分钟的水果推广短视频就完成了。

  视频的拍摄者叫李爽。2018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家乡陕西西安创业,主营农产品种植和销售。开张伊始,经营并不顺利。“就拿猕猴桃来说吧,西安成规模的种植户有几万家,真正获得顾客关注的凤毛麟角。”李爽向记者讲述当年为打开销路付出的种种努力:开网店、发微信公众号、搞直播、做短视频……每天从早8时到晚10时,忙得脚打后脑勺,收效却一直不温不火。

  问题出在哪里?李爽向朋友们请教。有人直言:“你的视频拍得太业余,吸引不了粉丝。”这点醒了李爽,应该学习一些拍摄技巧和制作技术。她想去报个培训班,但工作太忙,脱不开身。最后选择在网上报了一门视频拍摄“云课堂”。

  “之前对线上培训有些疑虑,不过,这门课程报名费只有800元,比线下培训便宜很多,就试着报了个名。”李爽没想到,培训效果远超预期,“一共12个课时,有基础课程、操作视频,还有直播互动,既灵活,又实用。”运用学来的技能,李爽拍摄的视频质量迅速提升,利索的场景切换、鲜艳的色彩搭配、惬意的背景音乐,让短视频一下子有了大片的质感。“大片”吸引大量粉丝,水果销量一年增长了5倍。

  同李爽这些学员一样,培训教师群体也因在线培训的兴起获得了新的机遇。

  郭翔是一名播音主持专业培训教师,也是北京一家艺术培训机构的负责人。自从两年前把“课堂”搬到网上后,他的业务量迅速攀升。

  “播音主持行业应用范围很广,婚庆、年会、论坛等活动都需要主持人,培训市场空间巨大。”郭翔说,过去,学员们从全国各地来北京上课,不仅要支付相对高昂的学费,还要负担住宿和交通费用,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2022年,郭翔开始试水在线培训。“我一方面录制网课,讲述发音标准、声带运用、气息训练等基础知识,另一方面通过直播和一对一连线,带学员练早功、开集中答疑课等,学员数量增长了好几倍。”郭翔说。

  目前,越来越多的课程正从线下走到线上,从语言学习到办公技巧,从美术设计到计算机编程,在线培训的内容更趋多样,形式更加灵活,为人们打开一扇自主学习的窗口。

  这种现象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关注和支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印发的《“技能中国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数字技能培训,普及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大力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新职业新业态新模式从业人员技能培训。

  “线上培训最大的优势是缓解了工作和学习之间的矛盾。”郭翔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学员很多是企业在岗员工,线下学习常会跟工作时间冲突。线上学习则更为便捷,能够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

  短板

  互动较少,良莠不齐

  在线培训内容丰富、成本低廉、形式灵活,但学员最看重的还是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随着在线培训市场规模的扩大,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也开始显现。记者从几家大型在线培训平台上看到不少留言:“老师只是将线下课程录像直接传到网上,连黑板上的字都看不清”“课程缺乏设计,内容随意,听不出个头绪,提问也没人回复”“网课整个界面都是PPT,老师连个面都不露”……

  “在线培训,不只是‘在线’这么简单,其落脚点还是要放在‘培训’上。无论培训形式如何变化,目的都是让学员以最短的时间、最好的效果学到知识。”郭翔拿他熟悉的艺术培训举例,播音、美术、声乐都是操作性很强的技能,线上教学缺少互动,更适合学习基础知识;线下教学则注重实操,线上和线下培训相结合,才能提高教学效率。当然,“线下”不一定面对面,可以用视频连线等方式进行指导。

  除了教学质量问题,个别培训机构还利用在线培训不见面、可匿名等特点开展虚假广告、诱导消费等违规行为,扰乱行业秩序。

  家住河北石家庄的李慧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希望利用周末时间学习图片设计和排版技术。通过某短视频平台,她搜到了一家培训机构并取得联系。

  “对方让我报一门标价3000元的钻石VIP课程,不仅提出‘包教包会’,还承诺帮助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我一听很划算,当时就转了账。”李慧说,没想到,交完学费后,对方只发来一套24课时的教学视频,其中多数内容都可在网上免费搜到。学完视频后,李慧总结了20多条不理解之处,希望培训机构提供教师连线指导服务,但过了一周也得不到回应,之前承诺的考证辅导就更别提了。“说好的‘包教包会’呢,学费一收就变脸了。但是为了3000元学费去维权,我也耗不起时间和精力,只能哑巴吃黄连。”李慧有些无奈。

  记者调查发现,和李慧经历相似的网友有不少。他们多是奔着在线培训机构“考试保过”“精准押题”“包拿证书”“推荐工作”等宣传语才报名的,最后却只收到一张有头没尾的“空头支票”。

  近日,广西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发布了一份2023年在线技能教育培训行业消费调查报告,其中显示,在线培训行业大部分广告都以“免费或低价”“零基础学习”“快速获得技能或回报”等内容吸引消费者点击报名。行业存在虚假广告套路多且深、“先付费后听课”预付式消费模式风险大、培训协议存在霸王条款、培训机构官网平台收集个人信息、教学质量问题多,服务水平难保障等问题。

  “在线培训市场竞争激烈、培训机构不诚信、互联网消费监管难、消费者缺乏防范意识等因素造成行业乱象频发。消费者十分期盼一个风清气正、安全放心的网络消费环境。”广西消委会秘书长唐楚尧说。

  方向

  加强规范,稳步发展

  如何进一步规范在线培训行业,保护好消费者合法权益?

  郭翔认为,在线培训行业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预付费模式”。作为一种商业营销模式,“预付费模式”被影视、餐饮、健身等行业广泛采用,也引起过不少纠纷。

  “在线培训属于知识服务范畴,普遍采用先付费、后听课的模式。培训效果难以量化,且多数在线培训机构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学员又分布在天南海北,一旦出现问题,跨地区维权成本很高。种种因素叠加,就造成了少数培训机构收到钱后‘翻脸不认人’的情况。即使因课程质量、承诺不兑现等问题被学员找上门,培训机构大多也采用‘拖字诀’,消费者无力维权,往往不了了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制度和监管层面加强规范,从而实现在线培训行业的稳步发展。”郭翔表示。

  在有关部门关注和消费者呼吁下,这种规范正加快实现。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公布,并将于今年7月正式施行。《条例》专门关注了预付式消费场景下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问题,强化了预付式消费经营者义务,明确规定了经营者按照约定退回押金和预付款等条款,弥补了现阶段下预付式消费的规则空白。

  “近年来,预付式消费种种乱象成为老百姓的烦心事和放心消费的堵点,规范预付式消费也是这次《条例》立法的一个重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局长况旭表示,《条例》主要从3个方面进一步强化了经营者的义务:一是设立“书面合同”的义务。经营者应当与消费者订立书面合同,强化对经营者遵守承诺的约束,降低消费者维权时的举证难度。二是强化“按约履行”的义务。经营者应当按照与消费者约定提供商品或者服务。如果经营者没有按照约定提供,应当按照消费者要求履行约定或者退还预付款。三是明确“事中告知”的义务。经营者出现重大经营风险,应当停止收取预付款。

  除了规范“预付费模式”,还有人呼吁,要建立一套完整健全的消费者评价机制,供消费者购买在线培训服务时参考。

  “在线培训行业应当像电商平台一样,确立一套成熟的打分、评价、追评机制,并将分数和评论等信息完整展示在评论区等容易看见的地方。对于‘差评’较多的机构和个人,培训平台要及时处理,防止有更多消费者‘掉进坑里’。”李爽说。

  唐楚尧认为,各地应及时出台分类监管意见和行业具体规范,完善在线培训机构的进入与退出机制,制定并推行在线培训行业合同示范文本,明确课程时效及退费等内容,保障消费者与机构之间的公平交易权。“我们还要加大信用惩戒和曝光典型案例力度,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对‘问题’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共同维护放心的消费环境。”唐楚尧说。

(责编:郝孟佳、李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