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变“秀场” 安徽歙县探索徽文化的世界表达

发布时间:2024-05-01 03:58:42 来源: sp20240501

中外模特在歙县“徽州古城”共同演绎非遗剪纸艺术时装秀。叶智成 摄

   中新网 合肥11月8日电 (叶智成)11月7日晚,“歙采缤纷,魅力四歙”2023黄山市首届国际艺术季暨徽州古城非遗国际时装秀在安徽省黄山市歙县精彩上演。中外模特共同演绎,数千名当地民众和游客近距离感受文化与时尚的美学秀场,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领悟非遗风华。

  徽州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邹鲁、礼仪之邦”之誉。歙县不仅仅是一座千年古城,更是徽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集中展示区。

徽剧绕场秀。叶智成 摄

  活动现场,时装秀以古城墙古城楼古牌坊为背景,沿长道铺就舞台,用足用好现有场域美学价值、传播展示手段,以时尚方式呈现“行走”的非遗人文之美,实现传统与潮流的跨界融合。

  当晚,歙县鱼灯秀、徽剧绕场秀、非遗剪纸艺术时装秀、非遗国际时装秀接连上演。歙县将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服装设计,以剪纸艺术为主要技法,融徽州山水、自然风光、民俗故事为一体,通过刀光剪影里的指尖画作表现徽州风情,设计创作立体感强、图案生动的原创服饰。

来自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的留学生身着融合“徽州剪纸”非遗元素的原创服饰在现场进行表演。叶智成 摄

  中共黄山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黄山市国际化、时尚化表达频频破冰出圈。通过“徽文化”与“最时尚”的跨界融合,推进古韵与气韵同台、国际与国潮共舞,让世界领略黄山时尚与古典结合的国色天香、传统与现代结合的花容月貌、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倾城风华,不断提升大黄山国际影响力,有效打通走向世界的文化条形码。

  中共歙县县委书记汪凯认为,古城不古,传统与潮流的跨界融合,共同打造“古城新生”新路径。歙县将传统文化和潮流趋势相融合,与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合作,通过时装走秀,助力徽州文化传承发展,进一步讲好“国风”“非遗”故事。

当地的小朋友手持鱼灯在现场进行走秀表演。叶智成 摄

  近年来,歙县深挖徽文化基因,积极探索新形式,以“徽文化·大地艺术季”统揽全局、辐射各方,保护和发挥当地旅游资源和非遗文化优势,为文旅发展注入新活力。

  同时,歙县全面提升古城景区旅游业态打造,从主营门票经济向复合型、多元化经济转变。落成“跟着剧本游徽州·数字剧场”“徽州府有囍”等演艺项目,推动“鱼趣馆·老爷咖啡”、博物馆文创店、仁和楼剪纸馆、南谯楼茶馆、大鱼神灯馆等10余种新型业态百花齐放。

  据悉,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安徽省行知学校与上海大学巴黎国际时装艺术学院生源基地共建,以及上海市虹口区影像艺术协会与歙县摄影家协会摄影采风基地共建揭牌仪式。(完)

【编辑:刘阳禾】
聚力创新,壮大发展动能(经济聚焦) - 香港佐敦道大厦火灾已造成1死9伤

聚力创新,壮大发展动能(经济聚焦)

发布时间:2024-05-01 03:58:43 来源: sp20240501

  核心阅读

  加速集聚更多创新资源,不断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优化一流科技创新生态……河南省郑州市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断培育壮大新动能新优势。

  

  在陕西陕煤曹家滩煤矿300多米深的矿井里,采煤机滚筒飞转,煤块随之落下。一旁,10米超大采高液压支架稳稳撑住采煤工作面。现场的开采工介绍:“有了这款支架帮忙,我们单日能产原煤5.84万吨,刷新了煤矿的纪录。”

  这款支架由河南郑州煤矿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郑煤机”)研制。“它的支护高度和工作阻力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郑煤机副总经理张景河说。

  郑煤机能实现技术突破,得益于郑州市坚持创新驱动、不断提升发展能级。近年来,当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已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68家、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4家。

  蓄势赋能,集聚创新资源要素

  在位于郑州经开区的郑煤机总装车间,工人正忙着将整列即将发往海外的液压支架打包装车。“这几年,企业持续加大创新投入,引育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张景河介绍,2020年,郑煤机成立数耘智能科技公司,培育工业自动化开发团队,打造了数字化工厂,实现生产效率大幅提升,空间利用率提升50%,生产成本降低60%以上。

  近年来,河南省持续推进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郑州作为主要承载地,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目前拥有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专家人才459人,全市人才总量达282万人。

  河南人口众多,一流高校资源却十分匮乏。通过建设一流大学研究院,集聚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共建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孵化一批科技型企业,郑州正加速集聚更多创新资源要素。目前,当地围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对接一流大学重点学科,为产业发展蓄势赋能。

  2023年9月18日,上海交通大学郑州研究院揭牌。“郑州研究院将结合河南省、郑州市的产业定位,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能源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布局建设高端研发平台、成果转化及产业孵化基地。”上海交大副校长蒋兴浩介绍。在中原科技城龙湖北部片区,哈工大郑州研究院一期已经投入使用,目前已有300多名研究生就读。

  加快建设高层次科创平台,是郑州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的又一举措。前不久,龙子湖新能源实验室的科研团队攻破了固态合金技术氢能储存难题,进一步拓展了氢能的运用场景。这一实验室于2022年9月成立,当前围绕新能源产储用及前沿交叉领域,吸引了由院士、杰出青年领衔的近200人科研团队开展科研攻坚。

  近年来,中原关键金属、龙湖现代免疫、天健先进生物医学等实验室在郑州揭牌成立,为发展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提供有力支撑。

  积厚成势,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前不久,由宇通客车生产的214辆纯电动客车驶上智利街头,受到当地市民欢迎。据介绍,这次交付智利的客车能耗控制、续航能力和可靠性能等指标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在位于郑州经开区的宇通客车承装车间,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车正陆续驶出生产线。“企业组建了专职研发团队,每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5%以上,拥有7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宇通客车技术副总监李高鹏说。

  近年来,郑州市以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为重点,稳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四梁八柱”。以下一代信息网络、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郑州已初具规模、积厚成势。

  在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科研人员盯仪器、验试剂、做记录,实验室里一片忙碌。“我们每年投入超10%的营收资金开展研发,研发人员达1800多名。”试剂研发总工程师刘功成介绍,“在免疫检测领域,公司已拥有140项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项目,试剂稳定性达到国际水平。”

  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为重要抓手,郑州制定20条重点产业链三年行动方案,形成“一链一专班一研发机构一图八清单”推进机制,不断加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向新发力、量质齐升。

  2023年,郑州六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增长14.1%,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4.5%,优质中小企业达到4058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9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920家,成为创新发展的主力军。

  破解难题,优化科技创新生态

  在位于郑州市金水区的信大捷安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展厅,一个个芝麻粒大小的芯片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它们虽然个头小,却是公司的‘金刚钻’。”公司负责人介绍,“经过多年钻研,我们已经掌握了安全芯片的设计、软件研发、后期灌装、检测等全流程技术。”

  然而在创业初期,持续的高研发投入一度让信大捷安的资金链吃紧,无力建设高标准产线场地。当时,金水区政府伸出援手——牵头规划建设产业基地,不仅安排企业入驻,还为企业量身打造了“车规级芯片综合检测产线”场地,同时联合金融机构解决融资难题。如今,信大捷安已成为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服务商。

  聚焦破解企业创新瓶颈难题,郑州持续优化科创生态,从顶层设计出发搭建政策支持体系。《郑州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年)》以及《郑州市“十四五”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等9个子规划出台,构建起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1+9”规划体系。

  针对其他瓶颈,当地逐一破解——

  科技型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怎么办?

  2023年,郑州推出“郑科贷”业务,截至目前放款817笔,金额达31.57亿元;推动设立郑州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投资郑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初创期科技型企业成长。

  科研机构成果转化率低怎么办?

  郑州畅通科研机构与企业、产业园等对接渠道,优化政府产业基金管理运营机制,构建以财政投入为主、多方注资的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撬动社会资本。

  目前,郑州已形成智能终端、汽车、装备制造、现代食品、新型耐材、铝及铝精深加工6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9日 1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