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斗中绽放青春

发布时间:2024-05-03 08:50:35 来源: sp20240503

  编者的话

  我们时常被那些具有崇高精神与坚定信念的青年所感动。他们以奋斗的姿态,诠释着青春的内涵。以徐本禹为代表的支教者们,20年如一日,支教的火把始终不熄;霍世昌,一个从贫困山区走出的孩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书写平凡人的奋斗故事……青年们,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不要等待别人来安排你的命运,去奋斗吧!

  ——《中国青年作家报》编辑部

  ——————————

  见到《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

  曹谷溪(《延安文学》原主编、路遥文学院原院长)

  人到晚年,都喜欢回忆。回首往事,细细梳理自己所经历过的坎坎坷坷,是是非非,必然有欣慰,有遗憾,有无奈,还有许多不解之谜……比如,怎么也想不到:与煤炭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竟不经意地走进著名作家路遥《平凡的世界》,成了孙少平的原型人物。

  他叫霍世昌。

  贫穷是一种无情的怪物,它可以把人饿死,或者冻死。但是,贫穷和磨难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生命体验。霍世昌说:贫穷是他奋进的动力,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1943年10月19日,霍世昌出生在吴堡县的周家墕村,地处绥德、佳县和吴堡三县交界处的山沟里。这里沟壑纵横,地瘠人穷,山高水远,就连人畜用水都要到二里外的高家庄人挑驴驮。霍世昌就出生在这样一个苦焦地方的贫困人家里。留在霍世昌童年记忆中的除过饥饿,就是寒冷!

  应了《红灯记》中的一句唱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霍世昌和当地所有的男孩子一样,六七岁时就开始帮助父母做一些零碎的家务。与姐姐一起上山砍柴,到沟里拔草;跟父母到地里点籽种、打土疙瘩、锄地;八九岁时就和村里的小伙伴儿到山上放羊……饥饿、贫穷和疾病迫使霍世昌没有读完中学就辍学回家。他别无选择地当了农民。

  那年,他17岁。

  两次在岔镇挑煤,两次奇遇。可是上苍在冥冥之中向他泄露天机:要他一生一世与煤炭结缘。霍世昌说:“不是的,因为不甘心,所以就追求,就奋斗。”

  霍世昌写的《回首来路》中,有一篇“挑煤奇遇”,还有一篇是“告别山村”,都是写他到离村25华里的岔镇挑煤见闻。

  岔镇5天一集。

  岔镇,是乡政府所在地。

  是困惑、迷惘的心情在集日里被冲淡或削弱,还是因这两次集日挑煤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对集日的描写轻松而欢快。“每逢集日,晋陕两省赶集的人流,充满岔镇的街头河滩。吆猪的、牵羊的、抱鸡的、提蛋的、买粮的、卖炭的、各种生意人、手艺人、游手好闲的人纷纷向这里涌来。男人背着褡裢,女人提着口袋,老人、小孩儿搅和在一起,满街花花绿绿,热闹非凡”。(《回首来路》中的《挑煤奇遇》)

  集日,庄稼人的欢乐节!

  这是1964年6月的一个普通的集日。霍世昌这次到岔镇赶集,是专门为家中买煤的。当他担着百十斤煤回家时,突然看见一群人围着贴在墙上的一张布告边看边议论。他上前一看:是“榆林农校的招生广告”。这是一条从天而降的好消息。

  霍世昌飞快地跑去乡政府报名。经笔试、面试,他非常顺当地进入了榆林农校。辍学的痛苦,使他倍加珍惜这一次来之不易的深造机会。

  在榆林农校,霍世昌先后入了团、入了党,每学期都是“优秀团员”“三好学生”,两次评为“劳动模范”,多次受到学校和榆林地区的表彰奖励。

  1964年,霍世昌在岔镇的“挑煤奇遇”,使他的命运有了最初的转机;1970年8月,回乡再当农民的他,还是挑着当年挑煤的那副筐担,同样是去岔镇为家里买煤,在同一个墙壁上围看一张“铜川煤矿的招工广告”,这使他由一个农民成了名副其实的煤矿工人。

  这种惊人的奇巧,不禁令人遐想:可是上苍在冥冥之中,不经意地向他泄露:今生今世必须与煤炭结缘的“天机”?

  霍世昌说:“不是的。因为不甘心,所以就追求,就奋斗!”

  爱迪生说:“责任具有至高无上的价值,它是一种伟大的品格,在所有的价值中它处于最高位置。”责任胜于能力,是霍世昌的成事、成功之本。是金子,放在哪里都闪光。

  乡上、县上和榆林地区给了他诸多的荣誉。然而,做一名共和国的产业工人的诱惑,对霍世昌来说,实在是太大了。他微笑着谢绝了乡亲和县乡领导的苦心挽留,毅然告别山村,一头扑进铜川煤矿。

  在井下人工挖煤,恐怕是所有的行道中最艰苦的行业。矿工们从事着又脏又累又非常危险的重体力劳动。有一次,处理“冒顶”事故,霍世昌在井下整整工作了36个小时。

  煤矿,是一部不停运转的机器!

  矿工两头不见太阳。只有单调的劳动、吃饭、睡觉三件事。

  煤矿24小时连续生产,工人分三班倒。农村来的工人最煎熬的是每个月的10个夜班。上班前睡不了几小时,累得不行;午夜12点从睡梦中起床去上班,更感到疲惫困倦。20世纪70年代初期,煤矿生产条件落后,放炮落煤、人工装煤、打桩护顶全靠手工劳动。浑身汗臭的工作服从来没有干的时候。一到冬天,矿工最犯愁的是换衣服,脱掉棉衣,换上湿漉漉的工作服,要多难受,有多难受。

  这就是20世纪70年代煤矿工人的真实描述。然而,霍世昌给父母的信中却说:“劳动强度比农村小,8小时工作制,每月56斤口粮,58元工资,过着城里人的生活!”

  霍世昌非常珍惜他的这份工作,他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新中国的产业工人而骄傲和自豪。

  新工人进矿首先是跟师傅学艺。在煤矿,将师傅称为“茬长”。刚开始,霍世昌只能挖柱窝、攉煤、帮师傅拉料,一个月后开始学打炮眼、装炸药和砍口架棚,3个月后便当上了“茬长”。

  霍世昌力气大,又能吃苦。在一次组织高产中,他一个人架了14棚,与助手一个班干了8米工作面,产煤25吨,创造了单茬生产最好成绩。

  这个时候的霍世昌,是金华山煤矿采煤二连最引人注目的“茬长”。

  霍世昌是一个有责任心、能够承担责任的人。他说:努力的事不一定能成功,但想要成功必须努力。特别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责任心使他能够坚持,并能迸发出更大的勇气,从被动走向主动。

  早在1984年霍世昌就结识了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分中的孙少平,正是当时的“茬长”霍世昌。

  因为不甘心,所以就追求,就奋斗,一定要为父母争气,为矿工争光。霍世昌做梦也没有想过自己会成为鸭口煤矿的矿长,陕西省煤矿局的局长;更没有想到自己能走进作家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成为“孙少平”的生活原型。霍世昌早在1984年就结识了路遥。那时候,路遥的小说《人生》改编成电影,在全国走红。1985年,霍世昌刚从鸭口煤矿调任矿务局副局长,路遥又和他联系,住在矿上。一边体验生活,一边写《平凡的世界》。为了工作方便,矿党委任命路遥为铜川矿务局宣传部副部长,由霍世昌照顾他的吃住和工作等事务。当时的霍世昌也是吃住在煤矿,在招待所与路遥为邻,他俩经常在一起交谈说笑。于是,煤矿工人的生活情趣和霍世昌的音容笑貌便永远地鲜活在路遥《平凡的世界》里:

  “在煤矿这个大世界里,什么人都有,什么事也出。在某些方面,它像军队一般严格,在其他方面,它又散乱得无边无沿。……这是一个奇特的生存部落。先进与落后,文明与野蛮,高尚与粗俗,新的与旧的,全都混杂并存,并交织在一起。

  当然,煤矿看起来似乎比任何一个地方都乱,但实际上任何生产单位都又很难和它严密的秩序相比。矿务局总调度室对全局20几个矿井下面成千上万人的劳动,每时每刻都了如指掌。局长本人的电话任何时候都能直接和某个掌子面上的班长通话。这是一张联络紧密的大网,即使是某个最小环节的失误,也会引起全局的震动。”(《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第十七章)

  关于霍世昌,路遥曾给我作过介绍。可是,一直无缘见面。2008年春天,在西安召开大型电视片《寻访路遥的足迹》新闻发布会上才相识,并成为朋友。

  我非常赞同霍世昌对路遥的评价,他说:“路遥是一位饱受贫困和苦难的精神巨人!他走了,作为农民、矿工等贫民阶层的代言人,他的精神永存。”

  他在《回首来路》中写道:“路遥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作品不但影响了中国当代人,还将成为无数后辈普通人的楷模。”(《初识路遥》)

  回首来路,霍世昌凭着一个陕北汉子与生俱来的粗犷、豪爽和质朴之情,走进了新中国产业工人的队列;他满怀对国家、民族的忠诚,用自己的青春、生命和血汗去履行一个产业工人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

  霍世昌一辈子与煤炭结缘。领略瓦斯的恶毒;在生死之间体验战友之间的挚爱之情;一次次为矿难战友、家庭、亲友的生离死别肝肠寸断……

  霍世昌和他的战友从地层深处挖掘煤炭;历史从他们之中开掘人才。

  不该沉沦的,一定会被历史开掘。

  霍世昌,一块闪闪发光的乌金!

  ——————————

  同行在志愿之路上

  敬一丹

  这是一个关于传递与传承的故事。我在主持《感动中国》时认识了徐本禹,当时并没有想到,他的故事会这样延续。20年来,从徐本禹一个人走进贵州大山,到华中农业大学的薪火相传,再到一批又一批“本禹们”的接续奉献,“立己达人”的接力棒传递一棒又一棒,“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志愿情传承一载又一载。一颗星点亮另一颗星,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越来越多的人同行在志愿之路上。

  聚沙成塔,汇流成河。正是因为他们,志愿微光才会发出耀眼的时代光芒。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怀揣梦想、充满激情的青年人。这群可爱、可敬的青年人当中,有的带着“让山里的孩子看到山外的世界”的期待,从城里来到大山深处;有的只为“努力带给孩子们一点微光”,就义无反顾地成为数十名孩子的“爱心妈妈”;有的只是想“尽自己所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于是在志愿之路上走了很多年……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感知到这个世界的真、善、美,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青春的意义,更懂得了爱的真谛。

  这是一群志愿者的故事,更是信念和情怀。在这里,我们可以真切感受“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的信念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他们有的从小事做起、坚持做小事,让质朴的情感得到升华;有的从一名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让我们看到一幕幕“爱的反哺”……更多的,是越来越多叫响“青春有我、强国有我”的大学生们,在新时代迸发出青春热情,他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用青春与汗水播种希望、收获成长。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正是这份民族复兴的伟业,激励着他们,感召着他们,同时,也让更多青年感到荣光、迸发力量。

  ——————————

  一诺,20年

  ——记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田悦

  2022年,“玩转科学——点亮黔山娃的科学梦”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消息传到贵州大山深处,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员们欣慰地笑了。这是对20年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和小伙伴们在接力支教中不断创新、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

  20年,从徐本禹最初一个人,到210人接力的支教团队;从一所小学,扩大到黔鄂三地四校,他们越千山、涉万水,支教的火把始终不熄。

  这一切,只为当初对山里孩子的那一承诺。

  大山无言 阳光作证

  “毕业了我就回来。”2002年夏天,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村“岩洞”小学(为民小学前身),看着孩子们不舍的眼神,结束暑期支教的徐本禹作出承诺。

  不久,他放弃华中农业大学读研机会,只身再返大山深处。

  在没有水电、不通网络的穷苦环境,徐本禹艰难而执着地履行着支教使命。山里孩子听不懂普通话,一道题讲几十遍,累得嗓子哑了也无济于事,经常是他急得掉泪,娃娃们跟着哭。

  而到了寒暑假,徐本禹就在武汉、贵阳等地奔波,给孩子们募捐和打工挣钱。

  在最难的时候,他得到了母校强有力的支持。

  2005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招募志愿者,接过徐本禹支教的火把。此后,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参与接力,支教地扩大到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大方县和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县的4所小学。210名年轻人先后接力,用青春和生命点燃不熄的火把,照亮大山的希望,花样年华也因支教而灿烂芬芳。

  “20年过去,为民小学早已从岩洞迁出,有了教学楼、学生食堂和教师宿舍。如今和其他几所小学一样,不仅鸟语花香,操场还铺设了崭新的塑胶跑道,一到课间,孩子们就飞奔下楼尽情嬉戏。”见证小学变迁的王瑞举校长眼里闪着泪。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2015年3月11日,早春的贵州大山深处,寒风犹劲。

  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操场上,十几个吃午餐的孩子笑着,闹着,围在火堆旁取暖。

  康胜美蹲在孩子们中间,微笑着。

  这场景,如此熟悉,她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

  2002年,康胜美11岁,家里已供不起三姐弟同时念书,她只好到贵阳打工卖臭豆腐。体重不足60斤的她,每天挑着30多斤的担子走街串巷。多少个夜里,她想着回到课堂。

  2003年,徐本禹放弃读研,爬上狗吊岩,来为民小学支教。康胜美的爸爸喜出望外,当即要女儿复学。

  徐本禹几乎每天都为康胜美补课,渐渐地,康胜美对学习有了信心。那年期末,她数学考了全班第一。一年后,徐本禹去更艰苦的大石小学支教。离开那天,康胜美和同学们追着、哭着,直到老师消失在山路的拐角。

  这一别,就是6年。其间,康胜美以全村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初中,又考上重点高中毕节民族中学。每学期,她都会收到徐本禹寄来的500元学费、学习资料和衣物。

  高三那年,母亲确诊为癌症晚期,康胜美感觉天塌了。她跑到医院楼顶,双膝跪地,哭着拨通了徐老师的电话。徐本禹流着泪要她坚强,随后又寄去1000元。康胜美牢记老师的话,边备考边带着母亲求医。

  母亲还是走了。懂事的康胜美想放弃上学去打工,还是徐本禹要她坚持。2011年夏,康胜美考入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徐本禹又拿出5000元作为学费。康胜美感恩,在武汉求学期间,她主动加入“本禹志愿服务队”,周末去盲校、福利院做义工。2014年,康胜美大学毕业后,悄悄回到贵州大山,在徐本禹最初支教的为民小学接过教鞭。

  “跟本禹老师一样,我教的孩子也出大学生啦!”2022年7月12日,康胜美回到为民小学与当年的学生久别重逢。这一年,她教的16名学生中,有4人考上了大学。

  我愿为你守着约

  “只要你们考上大学,我一定回来!”2012年7月,第6届支教团志愿者刘小庆与学生黄洁、罗意韩告别时约定10年后相见。2022年7月11日,刘小庆守10年之约,带着女儿不远千里赶到箐山本禹希望小学,师生重逢相拥而泣。黄洁现在在贵州上大学,罗意韩大学毕业后考上了公务员。“小时候觉得离别是一辈子的事,只有拼命去考大学,但真的没想到刘老师会来!”罗意韩流下激动的眼泪。

  一年贵州行,一生支教情。其实,在支教志愿者心里,思念与牵挂无时不在。每年都有往届志愿者悄悄回去,翻山越岭,只为那几个小时的相聚。

  在他们的持续关心关注下,20年来,从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本禹希望小学、为民小学走出一届届毕业生,走进乡镇初中、毕节市重点高中,走向理想中的高校。

  “加油!”2022年12月20日,正值研究生考试冲刺阶段,支教志愿者丁洁给从华农大石希望小学走出来的学生谢微微鼓劲。

  “看到他们成长成才,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丁洁说。

  “支教老师带出来的大学生太多了,尤其这几年,仅我们小学就有20多个。”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校长王成范感慨道。

  离别,我们不哭好吗

  隔着车窗,再看一眼乌蒙大山。身后,孩子们追着车奔跑。风起尘扬,那些身影越来越远,越来越小,转个弯,直至消失。

  泪水,这才猛地从杨子萱眼里夺眶而出。

  2021年7月7日,是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杨子萱终生难忘的日子。在贵州省大方县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支教一年,她与这里的孩子早已情不可分。

  “老师,你走的时候我都不敢看你。”

  “老师,我们能一起存积分来兑换你留下来吗?”

  ……

  孩子们的话在杨子萱耳边一遍遍回响,她仿佛看到六(1)班的孩子们又笑着朝她扑过来:“高冷”但懂事的杨晓亿、大姐姐模样又有少女心的杨光会、“小话痨”吴春婷、害羞的“大长腿”郭东泽、爱读书的杨艳琴,还有最容易惹她生气和关注的沙正跃……

  “老师,你要记得我。”从出教室到上车离开,沙正跃手机一直对着杨子萱拍。

  怎会忘记?泪光里,杨子萱想起带着合唱团初次唱起彝族歌曲《阿杰鲁》,孩子们怯生生不敢开口,想起表演《左手右手》时的各种手忙脚乱。一年时光,那份自信终于慢慢从孩子们脸上、心里漾出,从《你笑起来真好看》的开心,到《明天会更好》的期待,再到《红星闪闪》的铿锵,那童声嘹亮,在山谷间久久回响。

  杨子萱的心,留在了这个叫狗吊岩的小山村。

  和杨子萱一样,20年间,每个支教志愿者都经历过离别,他们带着希望来到这里,带着不舍离开。在他们心里,此后,便是对这片土地一生的牵挂。

  从演员到志愿者的蜕变

  2014年5月5日,一部由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主演的大型原创话剧《牵挂》,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牵挂》以华中农业大学大学生农村支教为主线,生动再现了研究生支教团的感人事迹。孙伟、陈丽、孙潇3名主演深受感动而申请支教。2015年秋天,他们与同伴一道用心浇灌,用爱呵护,完成由学生、演员到支教志愿者的蜕变。

  2013年,孙伟如愿考进华中农业大学《牵挂》剧组,不仅主演,还担任全部词曲的主创。

  创作非常艰苦,没有支教经历,他只能以敏感的心试着一点点感受支教情怀,“在别人的故事里流着自己的泪”。

  但这份感动他总觉得不踏实。于是,通过严格选拔,他走进贵州大山深处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支教。

  2016年7月23日,央视《星光大道》,孙伟受邀带着贵州大山里的十几个学生,出现在舞台中央。为大山里的孩子,他动情歌唱,泪湿双眼。

  感性的孙伟,深深爱上了这里。

  “今天,是给孩子们上课的最后一天,不知道,他们知不知道。”写下这句话,陈丽对自己说,结束了。

  《牵挂》里,她是“向幺妹”,一个梦想成为代课老师的农村女孩儿。现实中,她是快乐的百灵鸟,甚至对放弃保研也没有犹豫。刚到贵州,本禹希望小学处处可以听到她欢快的歌声。

  这个做事认真的山东姑娘,选择了坚强、坚守。她说,聚与散,都是一场荡气回肠的演出。

  2016年7月底,刚结束支教的孙潇又返回贵州大山。

  孙潇是《牵挂》里的男一号“张福禹”,“张福禹”代表着感动中国2004年度人物徐本禹、献身支教的赵福兵、舍己救人的张瑜。他说,支教不是在舞台上演戏,而是要真正走进大山。所以,他选择了4所支教学校里最为艰苦的地方——贵州猫场镇狗吊岩为民小学。这里,路不通,信号差,每次与外界联系,都要举着手机到处找信号。

  他讲述各种新鲜事和前沿科技,希望可以拓宽孩子们的视野;将支农与支教相结合,则是他的不断尝试。他认为,改变了大山,孩子们才有未来。

  20年接力,不辱使命

  2021年7月1日上午,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多媒体教室内,孩子们收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直播。而当年,这里没有手机和电视信号,孩子们只能坐在帐篷里,听徐本禹老师的讲述,想象外面世界的精彩。

  20年弹指一挥间,山乡巨变。

  20年来,一窗暖阳,初心仍在。210名支教志愿者牢记使命,勇担教书育人责任,在学生中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推动乡村振兴。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2017年秋天,几位往届支教志愿者相聚校园。秋风渐起,围炉夜话,那些脚踏实地的坚持,那些有笑有泪的成长,那些慢慢实现的梦想,那氤氲的温暖,萦绕了一室。

  在志愿者曹建强的记忆中,支教岁月,是他吃过最多的土豆、走过最多的山路、见过最少的太阳、最长时间没洗过澡的一年,但也是笑容最多的一年。

  现在北京安家的葛俊说,他们也有过挫败感,甚至一度想过放弃。但是心中的那份爱与责任,身后母校的强大力量,支持着他们一路走来。

  曾任华中农业大学团委书记的张拥军说,支教,更是一场修行。种下爱与希望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11年起,听见花开的声音。自康胜美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走出大山,圆了大学梦,开始了崭新的人生。

  这20年,这些志愿者正是扮演着这样的角色。在党建引领下的研究生支教团,已成为发挥资源优势、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力量。

  2023年8月,华中农业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再度出征,奔赴贵州和湖北山区。泥泞险峻的山路上,一批批优秀学子再传爱的火种,把感动变成行动,他们的志愿精神,已成为感召青年、引领青年的一面旗帜。

  当年一诺,便是一生。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故事,相信不会结束,始终会发着光、散着热、奉献着爱。这份感动与温暖,仍将继续。

  因为,他们是志愿者。

  他们,听见了花开的声音。 【编辑:叶攀】

发展户外运动 拥抱健康生活 - 福岛核污水再度泄漏 管理混乱积重难返

发展户外运动 拥抱健康生活

发布时间:2024-05-03 08:50:36 来源: sp20240503

原标题:发展户外运动 拥抱健康生活

近年来,户外运动正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走向自然、拥抱自然、乐享生活的新潮流、新时尚。户外运动产业呈现出方兴未艾的良好态势。10月27日至29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云南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举行。

会上,专家学者以户外运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导向,聚焦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的问题、需求等各抒己见,力求促进产业深化,推动行业更好地发展。

共议短板,加强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

“体育总局与各部委、各省区市积极顺应人民群众需求,大力支持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着力构建‘五区三带’户外运动产业空间布局。”国家体育总局局长高志丹在2023中国户外运动产业大会开幕式上说。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经济司司长杨雪鸫表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户外运动参与人数超过4亿人次,大众化、全龄化、轻量化的趋势已经显现,不同种类的户外运动项目层出不穷。“2022年至2023年,冰雪、路跑、骑行、越野、露营等户外运动呈现爆发式增长。2022年中国户外用品行业市场规模达1971亿元,预计2025年将增至2400亿元。此外,在61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2023年上半年游客规模几乎达到2022年全年规模,平均每个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接待游客人次达50万。”杨雪鸫说。

但随着户外运动参与者的增加,户外运动场地受限、露营场地难找、配套设施不全等问题也逐渐显现。部分与会专家认为,户外运动产业在我国尚处于成长初期,发展基础还不够稳固。此外,相比人民群众户外运动需求,户外运动设施资源还有待进一步丰富。“在城市,群众身边的全民健身新载体仍然不足,周边自然资源户外运动和休闲的开放力度还不够。在乡村,以自然生态资源为依托的户外运动场地还不够丰富,公共服务中心和配套设施较为缺乏。”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彭福伟说。

对于户外运动场地设施建设这一短板,专家学者不约而同谈到了新近出台的“应对之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体育总局等5部门近日印发的《促进户外运动设施建设与服务提升行动方案(2023—2025年)》。该方案明确提出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露营场地等绿色便捷的全民健身新载体建设,同时针对山地、水上、冰雪、汽车自驾、航空飞行等山地类、水域类、高空类、陆地类等户外运动项目,提出了一些针对性强、操作性强、落地性好、突出安全性的政策举措。

坚持绿色,推动户外运动产业与环境和谐发展

户外运动离不开大自然,而我国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发展户外运动:丰富多样的地貌形态为登山、越野、攀岩等多种户外运动开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基础;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为滑雪、滑翔伞、定向等户外活动提供了条件与保障;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则保障了户外运动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发展。

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推动户外运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准确把握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引导户外运动项目合理开发、搭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人们在感受户外运动魅力的同时饱览自然生态之美,是与会专家学者的共识。

“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可以带动解决生态产品‘难度量、难抵押、难交易、难变现’等问题,让‘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在发展中得到保护、在保护中实现发展。”彭福伟认为,搭建“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桥梁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一理念变为现实。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以实例佐证了彭福伟的观点。王裕雄以发展滑雪运动取得成功的张家口市为例,介绍户外运动的发展改变了不少地区的旅游季节特征。“随着大量户外运动赛事的举办,原本受自然环境限制的淡旺季周期发生了变化,淡季变旺,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基于户外运动的体育旅游出现也使得很多地方游客逗留的时间大大增加,游客的客单价大幅增长。”

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诸云强则提出,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可以不断完善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户外运动资源供给机制,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有自然资源,根据峡谷、山林、河流等不同地形地貌特点,设置发展户外运动项目,开发不同难度和类型的户外线路,推动户外运动与自然环境更好地结合。

以人为本,提升户外运动服务供给质量

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的《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参与户外运动的人数已超过4亿,显示出了巨大的市场潜力。规划进一步指出,到2025年,该行业的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

尽管我国户外运动参与人群持续扩大,但与世界主要体育强国相比,我国户外运动起步较晚、参与率不高。根据《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数据,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近两年户外参与率快速提升至28%以上,但对比欧美国家50%以上的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如何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扩大户外运动覆盖面,持续释放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潜力?

“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及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各类自然公园是户外运动产业绿色发展的最优质载体。”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专职副主任徐济德说,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把支持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发展户外运动产业融入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体系,包括政策引导、标准制定、规划审批等各个环节;同时,与国家发展改革委、体育总局等部门一道,指导、支持具备相应条件的自然保护地,依法依规、因地制宜开展户外运动项目。

诸云强建议,根据季节性特点,打造以“春、夏、秋、冬”资源为主的季节性户外运动产品,满足不同人群的户外运动需求。

彭福伟则表示,可通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户外运动文旅、赛事、节庆活动,普及户外运动文化和技能,进而提高群众对科学安全参与户外运动的知晓率、参与率。

(本报记者 黄小异 张勇 徐鑫雨)

(责编:王连香、李楠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