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医院高质量发展图片展侧记:浙港合作再开新篇

发布时间:2024-04-28 08:27:41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杭州3月22日电(赵晔娇 郭天奇)浙江、香港两地历来交流频繁,情谊相亲,是滚滚时代洪流中守望相助、携手共进的“弄潮儿”,在医疗卫生领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诞生与飞跃,在浙港合作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高质量发展图片展开幕剪彩仪式。 中新网 记者 侯宇 摄

  浙江与香港有着同根相连的血脉亲缘、同向相促的经济往来、同心相契的精神共鸣。去年6月,由中共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3港澳·浙江周”活动在香港举行。开幕式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署共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合作协议,两地共同确立包括医疗卫生在内的12个重点合作领域,为全方位合作开启崭新篇章。

  为贯彻落实好“2023港澳·浙江周”活动的精神,深化两地合作发展,3月17日至21日,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中国新闻图片网主办,中国新闻社香港分社协办的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高质量发展图片展在香港中文大学逸夫书院展出,展览以视觉为媒,呈现出该院建院30年来的精彩蝶变,以及在医疗卫生领域结出的世界领先成果。

  1994年,在祖籍浙江的香港著名爱国人士、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医科大学(现浙江大学医学院)等多方的努力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以下简称:邵逸夫医院)正式开院。

  值此建院30周年之际,邵逸夫医院高质量发展图片展通过“栉风沐雨、玉汝于成”、“砥砺奋进、创新发展”、“悬壶济世、医者仁心”三部分内容,展现出该院牢牢把握“健康中国”建设主线,聚焦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明确全力推进内涵式发展的“六大抓手”——国际化、精细化、智慧化、人性化、微创化、产业化。

图为嘉宾参观图片展。 中新网 记者 侯宇 摄

  据了解,此次展览展出了许多珍贵的照片,不仅见证了邵逸夫医院的诞生和成长,也记录了邵逸夫先生和夫人邵方逸华女士对该项目的重视。

  现场,不少嘉宾感慨,如今再看到这些照片,再次感受到了邵先生和夫人支持医疗事业的坚定与热切的情怀。香港邵氏基金会经理李雅琳表示:“30年前,我们将香港的经验带到内地,资助创立了邵逸夫医院,同时找来美国著名的罗马琳达大学作为项目伙伴。邵逸夫医院成功吸收国际一流的医疗和管理经验,结合国情,创出独特的‘邵医模式’,数十年间,规模扩大了十多倍,影响力已远超一家区域医院的水平。邵先生当初的善举,能发挥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对此我们感到十分欣慰。”

  正如李雅琳所说,邵逸夫医院在30年筚路蓝缕中完成了精彩蝶变。30年来,扎根于之江大地的邵逸夫医院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推动学科拔尖筑峰,打造创新人才高地,牵头建设国家呼吸区域医疗中心,参与共建综合类别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输出建设新疆阿拉尔医院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如今,邵逸夫医院已成为浙江省内学科最全、技术最先进、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顶尖医院之一,累计服务国内国际患者4700万人次。

  “邵逸夫医院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它第一次给杭州的医院带来了‘就诊和候诊的环境也是医院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概念,提升了患者的就医体验。此外,医院还大大缩短了术后护理的时间,患者住院时间少了,但总的费用还是低的,并且患者也享受了更好的环境。我觉得,邵逸夫医院真正做到了在杭州缔造前所未有的、具有示范意义的现代化医院。”浙江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陈征说。

图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庆春院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供图

  同时,陈征也非常看好浙港医学交流合作的前景:“将来可以期待更多浙港两地医疗合作的成果,也希望邵逸夫医院能在其中起到示范作用。”

  同样对浙港医学交流合作未来充满期待的还有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容树恒,他坦言:“30年来,邵逸夫医院一直致力推动全面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香港与浙江历来交流频繁、关系紧密,在医疗方面也积极推动不同层面的交流合作,探索完善医疗服务,借着图片展的机会,不仅增加了香港与内地之间的沟通与了解,互相借鉴合作,更能共同探讨、贡献未来。”

  在容树恒的带领下,一行人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医院运动康复中心等地,在现场,深耕于骨科与运动康复医学的容树恒也表达了与邵逸夫医院的骨科进一步合作的期盼。据悉,邵逸夫医院骨科是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去年,其重大科研成果“逆转关节退变衰老”登上了NATURE杂志。

  “邵逸夫医院的骨科非常强,我认为骨科和运动医学非常重要,也希望未来能与医院有更多的合作。”容树恒说。

图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大运河院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供图

  随后,与会嘉宾还参观了香港中文大学医院和香港中文大学医疗机器人创新技术中心,嘉宾们也将话题聚焦到了医疗创新与智慧化上。据悉,邵逸夫医院的智慧化对标世界前列,医院的诸多亮眼成绩也离不开创新,而创新的一大载体正是数字技术,如今,邵逸夫医院的5G超远程机器人手术已逐步成熟,曾为远在新疆的患者成功实施肝脏切除手术,极大地拓展了远程诊疗的应用边界,造福基层患者。

  如今,浙港已在相关领域展开合作,目前,邵逸夫医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医疗机器人创新技术中心已在普外科、胸外科、妇科等领域开展机器人手术临床试验。

  该中心主任欧国威期待,未来将进一步通过医工信融合,在国产微创器械的研发与应用领域中与邵逸夫医院团队展开更密切的合作。

  光影流转间,数百张图片道不尽浙港合作的深厚历史与情谊。但通过本次图片展,浙港两地在医疗卫生领域合作的新篇章正在徐徐拉开。

  “加强医疗、人才、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是两地共享中国式现代化历史性机遇、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途径。我们希望通过此次展览活动,进一步加强浙港卫生健康领域常态化合作,推动双方交流互惠共融,在健康中国建设的新征程上携手前行、共铸未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党委书记黄昕说。(完)

【编辑:陈海峰】
国际锐评丨这幕自焚悲剧拷问美国政客的良知 - “加强人民友好往来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大道之行)

国际锐评丨这幕自焚悲剧拷问美国政客的良知

发布时间:2024-04-28 08:27:42 来源: sp20240428

  “没有什么比一位美国军人在以色列驻美大使馆前自焚,更能体现人们对美国政府以色列政策的不满了。”在25岁美国士兵布什内尔自焚身亡后,美国“政客”网站指出,这是美政府内部愤怒情绪的升级。

  综合相关报道,布什内尔来自美国空军,隶属于某情报监视侦察联队。当地时间25日,他独自走到以色列驻美使馆门前,把燃料浇到身上引火自焚,期间多次高喊“解放巴勒斯坦!”由于伤势严重,布什内尔不幸离世。“我将不再参与种族灭绝”——在一段事前录制的视频中,这位年轻军人留下了这样的话。

  布什内尔以如此惨烈的方式进行抗议,背后有什么隐情?据布什内尔的朋友向媒体透露,自焚事件发生前一天,布什内尔与他分享了不少军事内幕,称“美军直接参与了针对巴勒斯坦人的种族屠杀”。有美媒报道,早在去年10月,美国就在以色列部署了特种部队。布什内尔对美军“轻率动用武力”的态度非常反感,曾考虑过提前退役。

  在社交平台上,很多美国网民对布什内尔表示同情和理解,称他是“美国的良心”,抨击美国政府应为自己的以色列政策感到羞耻。还有人质疑:为什么那些声称“新闻自由”的西方主流媒体,对这件事反应迟缓?为什么眼见布什内尔置身火海,一旁的美国警察却拿枪指着他,不采取任何救援?为什么美国国防部除了表达“遗憾”之外,丝毫没有表现出反思?

  事实上,这不是美国第一次发生类似的极端事件。去年12月,在亚特兰大以色列领事馆前,一名女子使用汽油自焚,被严重烧伤。据“政客”网站报道,在布什内尔自焚前,美国政府官员也对美国的加沙政策表示失望。“政府对暴行视而不见,我不能保持沉默。”一名高级政府官员在1月份的辞职信中写道。

  自去年10月以来,新一轮巴以冲突已造成近3万名平民丧生,近200万人流离失所。这场血淋淋的冲突,凸显了从根本上解决巴以问题的迫切性,也映射出美国偏袒以色列政策的恶果以及“美式人权”的虚伪与双标。

  “以色列人的命是命,巴勒斯坦人的命不是命”——长期以来,美国政府在巴以之间“拉偏架”,国际社会看得一清二楚。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后,国际社会对以方持续升级战事日益担忧,要求停火止战的呼声日益强烈。作为对中东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美国是怎么做的呢?

  从增派军事力量前往中东,到向以色列提供大量军援,再到多次阻挠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关于加沙停火问题的决议草案,美方的所作所为犹如火上浇油,导致加沙地带人道主义状况持续恶化,把加沙局势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从更深层次看,巴以问题延宕至今无法解决,幕后黑手就是美国。不少中东学者指出,基于国内政治以及维护霸权考虑,美国偏袒纵容以色列,在中东制造动荡。本届美国政府声称支持通过“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但一直不落实,最终刺激了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

  事实上,这些年中东地区战火连绵不断,美国都脱不了干系。它欠下的人权债、战争债何其多?但在美国政客眼中,那些被战火摧毁的家庭不重要,国际舆论铺天盖地的谴责不重要,本国民众以死相谏的抗议也不重要,只有美国的利益和霸权最重要。

  当然,这么做不是没有代价的——美国政客不仅在国内失去民心,在国际上也失去道义。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长盖特批评说,美方举动清楚地反映出,美国对以色列在加沙地带持续的战争负有政治和道德责任。还有分析指出,美国民众不满情绪的累积,或将给今年的大选造成冲击。

  布什内尔“试图以自焚唤醒人们的良知”——这是美国学者戴维·科特赖特的评价。这名年轻军人用生命进行的抗议,给美国政客们敲响了警钟。别再打着“人权”幌子践踏人权,别再让“两国方案”遥不可及——美国政客们该有点良知了。

  (国际锐评评论员) 【编辑:岳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