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努力跟跑”到“勇立潮头” 上海电气深耕“专精特新”自主创新之路

发布时间:2024-04-28 17:50:00 来源: sp20240428

  专精特新是指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优势的中小企业,它们普遍规模不大,但拥有各自的“独门绝技”。在近期举办的工博会、广交会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们的身影频现。

  如今专精特新企业在展台上大秀实力,但回望它们的成长之路,并非“一片坦途”。“产品研发出来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还需要不断改进,才能缩小与进口产品技术的差距,最终完成替代。”上海电气相关负责人如是表示。

  多年来,上海电气坚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目前已拥有专精特新企业38家,“小巨人”企业5家,并上榜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专精特新企业助力关键技术突破

  从“努力跟跑”到“勇立潮头”,这些年,我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成长有目共睹。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数据显示,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绝大部分又属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及相关服务业,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成为突破关键技术环节的重要力量。

  当前,全球产业竞争格局正发生重大调整。一方面,受全球经济下行等因素影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贸易摩擦加剧,对供应链安全提出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也需要提升供给体系的创新力和关联性,解决各类瓶颈问题,畅通国民经济循环。

  因此,通过扶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升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是增强我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服务“双循环”格局的重要举措。

  为此,国家极为重视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从中央到地方,亦下足功夫为其提供成长的“肥沃土壤”。工信部连续组织开展5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各地也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为专精特新纾困帮扶、排忧解难。

  政策的不断“滋养”,促使专精特新“小巨人”能量加速释放。

  数据显示,我国已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万余家。120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中,超六成深耕工业基础领域,超九成是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在引领创新、支撑经济稳步增长、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专精特新企业填补国内众多空白

  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上海电气等致力于专精特新培育的代表性企业,得以放心“施展拳脚”。

  “很多补短板、高精尖的产品,自主研发需要很长的周期,短期来看远没有直接购买省心省力。”上海电气相关负责人称,以微型轴承为例,一个轴承只卖五六百元,但研发周期需要三年,如果没有足够的市场,企业很难去投入。

  但如果这个产品不去攻克,这块短板就永远补不齐。考虑到这一点,政府目前全力扶持企业去做相关项目的攻关。“专精特新企业除了能获得财政拨款,还有了更多首台试点的机会、以及产业化的政策。对企业而言,一方面有了动力,另一方面也就能够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可以不断优化和完善产品,从而最终实现进口产品的替代。”

  曾经,高端轴承、紧固件、泵阀以及一些工具仪器仪表,国内以进口居多。但在内外合力下,目前上海电气旗下一系列高精尖产品悉数推出,填补了国内重大装备关键部件的众多空白。

  RUV湿绕组主泵、F级重型燃机、涡轮叶片、铁路轴承、紧固件、刀具、中国首套920缸径船用曲轴模型、烟气脱硫海水循环泵、微型轴承……这些行业领先产品,也被用到了能源、轨交、船舶等领域。

  “核泵是核电的心脏。此前公司专门投入几个亿建试验台,经过8年的研发,最终成功研制了全球首台RUV湿绕组主泵。”上述负责人介绍。2022年,“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的4台湿绕组电机主泵产品泵陆续完成出厂试验,并发往石岛湾示范电站安装。

2019年上海电气凯士比核电泵阀有限公司的RUV湿绕组电机主泵研制成功

  不只是“国和一号”,每一个“大国重器”的背后,都离不开无数个日夜的科研攻关,把空白填上“色彩”。在这其中,既需要战略上有足够定力,还要做好上下游协同,亦需要相关人才的培育和支撑。靠着这些,上海电气旗下的专精特新企业,把一个个产品攻关落地,让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今年4月,上海电气旗下的上海工具厂有限公司凭借优异的表现,荣膺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由此,上海电气在叶片、轴承、紧固件、工具四大工业基础件业务领域的国内企业于今年实现专精特新企业认定大满贯。

  专精特新企业为制造业发展积蓄动能

  这些年,中国制造业实现了从跟跑、并跑到逐步领跑的阶段,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但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需求也发生变化,这对专精特新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现在国家一直在强调企业是科创的主体,实际上是因为产业化是研发的最终目标,完成这个目标最好就是企业牵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事情。”

  这些年,上海电气跟随国家步伐,持续推进业务整合和产业协同,建设起高质量的专精特新业务集群。今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和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名单的通知》,上海电气还成功上榜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

  如今面对新形势新变化,在上海电气相关负责人看来,一方面要构建基于专精特新企业的发展规划,另一方面需梳理专精特新企业的产品名录,“并跑的争取领跑,形成长板优势;空白的逐步填补,化被动为主动。”

  接下来,上海电气也将对旗下专精特新企业的能级提升项目、技术研发项目给予进一步扶持,同时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引进,着力攻克装备制造领域的一些技术难题。

上海电气重型燃气轮机装配现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抱着创建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的目标,上海电气将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专业化生产服务能力,培育竞争优势,为更好地支持全球制造业发展积蓄动能。(完)

【编辑:刘阳禾】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东莞:以科技创新锻造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 - 到2025年 辽宁规模以上消费品工业营业收入达6000亿元

强信心 稳预期 促发展|东莞:以科技创新锻造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

发布时间:2024-04-28 17:50:01 来源: sp20240428

  南方网讯(记者/许萌萌 张彦瑾)从全国首家“三来一补”企业起步,到全国第十五座“双万”城市。东莞创造了城市蝶变的发展奇迹。在广东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的浪潮下,地处“黄金内湾”,东莞又会如何发力海洋经济?

  10月30日,南方网、粤学习客户端记者随“向海图强看广东”大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走进东莞,触摸东莞蓝色经济崛起的“脉搏”。

  “老牌制造”转型升级,建成“海上充电宝”

  波浪竟然是一种新能源?走进位于东莞麻涌镇的广东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下称“中远海运”),一款名为“南鲲”号的波浪能发电装置模型成为现场焦点。

  据中远海运总经理敖武平介绍,“南鲲”号为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兆瓦级漂浮式波浪能发电装置,是中远海运为广东电网建造,已于今年6月份在珠海投入试运行。它标志着我国兆瓦级波浪能发电技术正式进入工程应用阶段。该装置可将波浪能转为电能,满负荷的条件下每天可发电2.4万度,相当于3500户家庭一天的用电量,被誉为“海上充电宝”。

  由于该装置为我国首台,在缺乏装备制造先例的条件下,中远海运通过自主创新,突破传统,如期完成89个总组分段搭载、吸波浮体安装定位等多个重要工程,并用3个月就完成了主要调试工作,为兆瓦级波浪能发电高效俘获及转换等关键核心技术的试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记者注意到,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似乎是中远海运近几年发展的关键词。

  虽说造船、修船是中远海运拿手的传统业务,但修船并非大家想得那么简单。“修船可是技术活儿”,看着停在码头泊位上进行改装的部分船只,敖武平告诉记者,现今客户对于节能减碳的需求比较多,很多改装技术其实是中远海运与客户共同探索出来的。

  今年8月份,中远海运与天津西南海运有限公司合作的VLGC双燃料改装项目首艘船“GAS GEMINI”双子轮正式开航。该项目就是中远海运聚焦船舶“双燃料动力改装”课题,先行先试,攻克多项技术难关的成果。

  由于技术过硬,中远海运的船舶修理改装业务逐年增长,五年累计增长77.52%,客户遍布东南亚及欧美地区。

  在强化传统业务的基础上,中远海运也紧抓住时代机遇,利用科技创新推动海洋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南鲲”号正是其践行海洋装备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的生动案例。

  为积极响应国家碳达峰、碳中和“3060”目标,结合市场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中远海运近年来正逐步提高新能源与海陆钢结构建造业务比重。该业务近三年累计增长575%。其中,2022年收入比2021年增长50.28%。

  “下一步,海洋牧场是我们重点发力的一个方向”,敖武平表示,希望能为广东发力“蓝色经济”,全面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科创“新物种”奋力“超车”,锚定无人驾驶船赛道

  同样以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的还有东莞小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小豚智能”)。

  在其办公室内,一台看起来像游戏机一样的设备屏幕上显示着实时的水域动态。这是一台远程控制的无人船,用于水面巡逻。工作人员无需亲自抵达危险水域,在遥控的操作台上,方向盘、操作台等配置与实体船只一般无二。船只所在水面的动态情况的实时画面和数据清晰显示在屏幕上。据联合创始人耿涛介绍,无人驾驶巡逻船可以比人力巡逻达到更加精确、安全的效果。

  目前,小豚智能已打造成型系列无人船平台,开发核心功能部件产品,支撑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形成应用解决方案,推进动力背包(水下机器人)、小豚智教、无人船实验平台等教育产品和水产养殖无人船等系列产品研发。其中,小豚智能的自主研发的HUSTER-68无人艇和无人机,在国内首次实现了视觉自主无人机艇协同运动起降。

  自主研发为小豚智能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耿涛表示,成立三年以来,公司每年的业务都同比翻两番。

  中远海运及小豚智能其实是科技创新引领东莞海洋经济蓬勃发展的缩影。凭借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东莞势必将创新注入沿海经济带等多个领域,以科技锻造更多海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编辑:于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