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评理|用倾听代替说教,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发布时间:2024-04-29 06:05:12 来源: sp20240429

近日,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中美双方表现出务实态度,表明两国虽有分歧,但稳定双边关系仍是共识。这无疑令人鼓舞,但也应看到,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充满挑战的新阶段。

如果说保持沟通渠道畅通、稳定两边关系是战略重置的第一阶段,那么兑现承诺、负责任地处理双边关系,将是中美关系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将触及中美双边关系矛盾的根源,但双方都没有太多妥协的余地,因此仍然面临重重挑战。

在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板、半导体等行业,美国政府越来越担忧中国产能过剩问题,耶伦此行也重申了同样的担忧。在前往中国的途中和在广州,耶伦的言论一直聚焦于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认为这将损害美国及全球其他国家,最终也将伤及中国自身。在北京及剩余的访华行程中,耶伦预计将不断重申上述观点。美方要求,中国政府应放弃“补贴驱动经济的模式”,回归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

对于美国的要求,中国很难买账,因为中美双方的观点存在分歧。在中方看来,用补贴及其他手段扰乱市场的,不是中国,而是美国。同时,中国也没有必要“回归”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因为中国一直致力于“更高水平的开放”,这本身就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至于指责中国存在“不公平贸易行为”,中方认为这是美国政府在实践双重标准,因为对中国进口产品加征关税、制裁中国企业、对TikTok进行严厉打击的,都是美国。

尽管如此,耶伦在中国仍然受到欢迎,因为她一再重申中美经济不应“脱钩”。有人也因此认为,向中国传递美国政府希望建立“公平竞争环境”的呼吁,耶伦是不二人选。

耶伦于去年7月结束访华后,中美双方均成立了经济领域工作组。但她此次访华,情况有所不同。在美方看来,中国制造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和太阳能电池板日益成为威胁,但在中方看来,这正是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战场,中方此前也不断向美方重申,任何国家都不应打击其他国家的发展。

正如耶伦所说,中美双方的分歧“不是一下午、一个月就能解决的”。但是,保持持续沟通,或将提供“一个结构化的方式”,能够让两国“继续聆听对方的看法,尝试找到解决分歧的方法,避免冲突发生”。

通过沟通解决分歧,无疑将为中美两国关系向好发展打下基础。而这一基础,还需要双方通过一系列切实行动,才能得以巩固。

本文编译自《中国日报》4月8日社论

原标题:Ditching the lecturing in favor of listening may open the way to less strained relations

(责编:艾雯、徐祥丽)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闭幕 - 区域发展更加平衡更加协调(新视点)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闭幕

发布时间:2024-04-29 06:05:13 来源: sp20240429

人民网迪拜12月13日电 (记者管克江、任皓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13日于阿联酋迪拜闭幕。经过一天“加时”之后,大会达成决议文件,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共识。

此次会议于11月30日开幕,原定于12月12日闭幕,因此前未就《巴黎协定》首次全球盘点达成共识,直至13日才完成谈判。

COP28主席苏尔坦·贾比尔在当天举行的闭幕全体会议上表示,大会达成的协议是一份强化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历史性成就感到骄傲”。

《公约》执行秘书西蒙·斯蒂尔指出,此次大会达成的举措是气候行动的“生命线”,而非“终点线”,“我们必须继续努力,全面落实《巴黎协定》”。

中国代表团团长、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继首日通过发展中国家主张的损失与损害基金决定后,此次大会达成《巴黎协定》后首次全球盘点,并首次通过全球适应目标框架、公正转型路径工作方案等发展中国家关切的重要决定,展现了当前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大会取得的成果符合中方倡导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张,基本达到了预期,为全球下一步应对气候变化进程指明方向。

赵英民说,《巴黎协定》生效以来,绿色低碳转型已经成为全球共识,在中国与其他国家共同努力下,可再生能源的可及与商业化已经成为现实。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自身的减排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技术承诺的兑现方面还有严重不足。期待国际社会能更加团结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每年在世界不同地区轮换举办。此次会议决定2024年大会将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

(责编:王禹蘅、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