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在福建南平举行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2:50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南平10月17日电 (记者 张丽君)“朱熹对台湾的书院教育影响至深且巨,台湾从1704年创办第一间正式的崇文书院以来,至今仍保存近49所书院。”在台湾阳明书院院长温明正看来,闽中大儒,以朱子为最,海内外书院无不崇奉;朱熹书院的精神,这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根与魂,是中华民族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的智慧。

  17日,第七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在福建南平考亭书院举行。温明正的发言,获得两岸书院山长阵阵掌声。

图为第七届海峡两岸书院论坛启动仪式。 中新网 记者 张丽君 摄

  全国政协常委、福建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福建省委会主委阮诗玮表示,书院文化历时千载,在深化两岸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他提出,要让新时代书院文化成为中华文化创新发展的源头活水,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道德理念和教化功能;将书院文化振兴与两岸文旅发展深度融合,激发书院文化活力,共同唤醒华夏儿女民族记忆和文化自信自强,在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上迈出更大步伐。

  中国朱子学会顾问、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朱清以《加强书院复兴的因势利导》为题作主旨演讲,从中国书院发展史出发,在宏观视角上剖析两岸书院交流的演进,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书院复兴。他表示,“闽台一家,闽学东传”,至清代,以儒学、朱子学为圭臬的书院文化从福建传到台湾,成为连接两岸根脉的纽带,也成为两岸同胞共有的精神财富。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台湾奉元书院理事吴哲生等嘉宾结合自身经历,讲述两岸书院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与实践。

  南平市朱子文化研究会会长林文志认为,此次论坛以海峡两岸书院联盟为纽带,把两岸书院界、优秀传统文化界联合起来,推动两岸学术研究、文化交流融合发展。

图为考亭书院集成殿。 中新网 记者 张丽君 摄

  考亭书院是是宋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晚年定居终老之地。朱熹在此著书立说,讲学授徒,完成修订了《孟子要略》《仪礼经解》《楚辞集注》《四书章句集注》等一系列重要著作,形成了以朱熹学为核心、被认为是理学正宗的“考亭学派”。考亭书院因此享有“闽学之源,理学之巅”的盛誉,成为当时全国的学术研究和教育中心。(完)

【编辑:李岩】
“使者”解振华 - 最高检、全国妇联相关部门负责人就维护农村妇女涉土地合法权益行政检察典型案例答记者问

“使者”解振华

发布时间:2024-04-29 09:22:51 来源: sp20240429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霍思伊

  发于2024.1.15总第1125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老解”不说英语,却成为国际气候谈判圈如此有影响力的风云人物,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个奇迹。他和克里的友谊让人津津乐道,两人在私底下喝咖啡、玩飞盘;这些交往都需要翻译在中间转述,却毫不影响彼此之间的“碰撞”,他是如何做到的?

  采访完成后,我找到了两点答案。一是他对于气候问题有极强的专业性。国际能源署署长法蒂·比罗尔说,和解振华交流,靠的不是语言,是数据和专业知识,科学才是他们之间真正的共同语言。“老解”在谈判桌上“很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智慧”,因为他说出口的任何话背后,都有扎实的科学证据“打底”,所以当遇到质疑时,他的反驳也是有力的。这种基于“国情”的有说服力的回击,也是在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言,这是“老解”同时获得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信任的重要原因。

  “老解”的专业性从何而来?所有受访者都提到,他有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尊重科学,深入思考,也很勤勉,哪怕要处理的工作千头万绪,他仍在持续学习,有很强的钻研劲头。他担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时,白天在发改委上班,晚上去智库“上班”,对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会不厌其烦地和专家交流每一个细节。当时在智库工作的能源基金会首席执行官兼中国区总裁邹骥,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智库上报的研究报告,“老解”每次都会逐字阅读,从头到尾详细批示,“到处都是红线,不是画一个圈就了事”。

  另一点是他对人的尊重与关注,他的人情味和真诚,无论你是什么身份、无论在谈判桌上还是之外——所有受访者不约而同地这么说。这也是“老解”身上最深层的人格魅力。他善于和谈判对手交朋友,在推动国内能源转型时,也能很好地协调上下各方,最终将科学研究转化为可落地的政策。私下里,“老解”平易近人,没有架子,风趣幽默。今年,他75岁了,但玩手机很溜,是“自媒体的消费者”,逢年过节喜欢给朋友发各种有趣的表情包。

  在我看来,解振华有很多重身份,但“老解”的角色只有一个:他是一个“使者”,是中美之间的使者,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使者,也是国际与国内能源转型之间的使者。要扮演好这个角色,同时需要理性与感性、科学与情感。听邹骥说,“老解”现在可以娴熟地使用各种翻译软件了!

  《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第2期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