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五一将赴港演出

发布时间:2024-04-28 02:49:01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北京4月20日电 (记者 应妮)一秒入境的《故宫谣》,亲临故宫殿宇的舞美效果,AR和全息投影技术呈现故宫博物院珍贵典藏,戏剧、舞台和音乐等完美融合……记者20日从故宫博物院获悉,5月1日至5日,以故宫瑞兽“甪端”为原型的故宫博物院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将登陆香港葵青剧院。

《甪端》剧照。 故宫博物院供图

  据悉,《甪端》原型为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香薰甪端。这件文物与香港颇有渊源,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馆时,它就曾作为首批故宫文物之一亮相香港故宫馆。

  《甪端》由故宫博物院出品,历时三年匠心打造。“甪”是象形字,在《辞海》里的释义是“独角”的变体与异读。甪端日行一万里、夜走八千里,通晓四方语言,迅捷敏锐,是祥瑞的象征——中国独角兽。作为故宫博物院出品的首部音乐儿童剧,《甪端》讲述了新时代文物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故事。

  剧中,400多岁的甪端有着一颗对世界充满好奇的童心,想了解更大的世界,想知道更远的未来。高小端则是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的孙子,生长在信息时代的他更愿意接受短视频带来的碎片化信息。两个“孩子”的意外相逢,掀开了一段紫禁城探秘之旅,也由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古典文化与当代潮流、历史坚守与未来憧憬的“辩论”和思考。

《甪端》剧照。 故宫博物院供图

  另外,国宝级文物金瓯永固杯、南宋沈子蕃缂丝《梅鹊图》和晋代书法家陆机的草隶书法作品《平复帖》也在剧中承担了重要“戏份”,一件件传世珍宝不再只是文化符号,而有了鲜活灵动的生命力。早已被观众熟知的故宫“御猫”亦会出现在剧中。

  剧中还展现了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的历史,珍贵影像资料的展示,让观众感受到并不为人熟知的故宫一代代“典守者”们令人感佩的精神。剧中时时念起的台词“子子孙孙永宝用”,是青铜器上常见的铭文,寓意器物永世流传,后世子孙也一如既往地铭记和珍爱祖先的功德与荣耀。作为一部以儿童视角讲述故宫故事的音乐儿童剧,《甪端》巧妙地将故宫文物变身为可爱有趣、性格各异的人物,让文物在舞台上真正“活”起来。这种创新形式,使得该剧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也能获得成年观众的欣赏。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故宫博物院从186万件藏品中精选逾900余件藏品开启“南下之旅”,亮相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展,用当代视角演绎故宫和传统文化。明万历年间的掐丝珐琅香薰甪端就是其中之一,在港展出期间受到了香港市民的关注和喜爱。该文物返回故宫后,又一件与“甪端”相关的文物——故宫博物院藏“青玉甪端熏炉”在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紫禁万象:建筑、典藏与文化传承”展厅展出,展出时间自2023年7月1日至2024年5月20日。

《甪端》赴港演出海报。 故宫博物院供图

  据悉,今次故宫博物院音乐儿童剧《甪端》赴港演出活动由故宫博物院主办,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协办。另外,北京华侨城大剧院驻演版《甪端》也将于4月20日、5月1日至3日在京上演。(完)

【编辑:黄钰涵】
今年超强台风达8个 “超标”台风或将更频繁出现? - 甘肃:法院“一站式建设”为诉讼提供“多选项”

今年超强台风达8个 “超标”台风或将更频繁出现?

发布时间:2024-04-28 02:49:02 来源: sp20240428

  一风未平一风又起。从7月中旬生成的“泰利”开启台风季后,“苏拉”刚走,“海葵”接上,时隔不久,“小犬”又掀起暴风雨,今年超强台风数量为何“超标”?

  常年平均来看,一年中的7-9月是台风最活跃时期,生成数和登陆数都是全年最多时段,但今年台风生成和登陆数量都明显偏少。截至10月中旬,今年西北太平洋及南海总共生成了15个台风,而常年平均一年里大约会生成25个。

  今年生成的超强台风达8个

  据公开数据显示,今年7-9月,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共有11个台风,其中5个登陆我国:2304泰利、2305杜苏芮、2309苏拉、2311海葵、2314小犬,其中还不包括以热带低压登陆我国的2306卡努。而常年平均(1991年-2020年)来看,7-9月生成台风数14.46个,登陆我国5.66个。

  生成台风数量虽少,但仍有不少台风让人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在福建登陆、后又北上制造灾难性影响的台风“杜苏芮”,以及超长待机活了15天、后又进入东北制造降水的台风“卡努”,还有原地画了个圈、并把广东海岸线“描”了一遍的台风“苏拉”和广东海岸线描边大师2.0台风“小犬”,甚至还有个不远万里从东太平洋赶来“偷渡”的台风“多拉”。

  不仅路径奇特、预报难度大,今年的台风强度还都很强。今年以来生成的15个台风有8个达到超强台风级别(7-9月的11个台风中,6个都曾达到过超强台风级别),其中登陆我国的5个台风中,除“泰利”外其他4个台风最强时都达到过超强台风。

  这并不是正常状态。粗略统计,2000年到2022年年均生成超强台风大概5个。今年超强台风数明显“超标”,且带有显著的破坏性。

  9月上旬,受台风“海葵”影响,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先后出现强降雨,出现较严重内涝。

  7月29日至8月1日,台风“杜苏芮”一路北上,残余环流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历史罕见的极端降雨过程。

  今年台风为何这么强?

  为什么今年的台风能量这么强?10月13日,知名科普大V“中气爱”在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上截至10月11日,西北太平洋共生成15个台风,比常年同期大幅偏少。

  “今年的台风确实非常强,平均强度、极端强度都大大超过平均水平,其中超强台风达到了8个,为2016年以来最多,超强台风率达到了50%以上,为史上最高年份之一。”

  今年每一个亮相的台风都不容小觑。“超强台风‘苏拉’达到17级以上,并走出沿广东海岸线移动的路径,令香港发出10号飓风信号;超强台风‘海葵’达到16级,先后登陆我国台湾、福建和广东,并在华南维持10天以上,造成了极为严重的极端特大暴雨,总雨量超过了杜苏芮,堪称今年‘水王’。”据“中气爱”介绍,不久前的超强台风“小犬”达到16级,登陆我国台湾后在广东沿海巡游,留下近100米/秒的惊人实测,其后又在广东近海突然北折,令港珠澳降下特大暴雨。“可见,今年的超强台风不仅强度强,而且寿命长,个性十足,影响巨大,因此给人印象深刻,造成了今年台风很多很强的印象。”

  “中气爱”介绍,今年较多的超强台风背后,两个因素或许起了重要作用,一是海洋普遍变暖,海温动辄大面积达到30摄氏度,想不是超强台风都难;二是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在厄尔尼诺现象背景下,台风生成源地偏东,寿命更容易偏长,强度偏强。如果海洋变暖持续,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更强的超强台风,之前的那些台风纪录,可能会很快被破掉。”

  今年7月世界气象组织曾宣布赤道中东太平洋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并将在今年秋季形成一次中等或以上强度的厄尔尼诺事件。现在来看,厄尔尼诺现象仍在持续发展,并且6月以来Nino3.4海区温度指标已连续3个月超过1℃。

  统计发现,近年来登陆我国的台风中,台风及以上强度的台风正在变多。尤其2004年以来的强台风及以上强度共39个,占总数的近七成(68%),其中2014至2018年有5个超强台风登陆我国。

  “台风生成与否会受到海温、季风活动、副热带高压位置和强度变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国天气网气象分析师王伟跃表示,如台风生成源地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洋面被副热带高压所控制,就会抑制对流活动,缺乏台风生成的必要条件;而季风偏弱,对流云团活动也会偏弱,不利于台风生成。这些环境场的变化都会影响台风的生成和发展。

  未来生成的超强台风变多

  事实上自2019年开始,西北太平洋的台风活跃度都低于平均水平,无论是生成台风数量、登陆我国台风数量还是累计气旋能量指数(ACE)都较2019年以前偏低。

  2020年总计23个命名台风,5个登陆我国,最强登陆台风是第六号“米克拉”,以12级风力登陆福建漳浦,全年的ACE指数仅为152.8,是1949年以来第4低的数据。

  2021年总计22个命名台风,6个登陆我国,全年ACE指数为209.6,最强登陆台风是第六号“烟花”,以13级风力登陆浙江舟山,充当了太平洋水汽的大型水泵,将水汽凝聚成急流,送向华北平原,间接导致了“7·20”郑州大暴雨,造成了严重损失。

  2022年,全年22个命名台风,5个登陆我国,全年ACE指数为163.2,比2021年还低。

  2019年到2022年间,西北太平洋台风活跃度偏弱,主要是受到拉尼娜现象影响,北大西洋飓风更加活跃,而西北太平洋上空的副热带高压位置偏南,强大的下沉气流抑制了台风的生成和发展。

  近年不仅台风呈现数量递减势态,数据统计显示,2012年至2022年,我国暴雨发生次数走势振荡,并没有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并且自2019年以来,我国暴雨发生次数还有缓慢减少的趋势。

  这些变化趋势似乎与公众对近年来的印象有些出入。事实上,大部分人之所以对暴雨和台风印象深刻,除了受其发生频次、强度、持续时间及范围影响以外,近年来大众传媒与自媒体快速发展导致的信息传播快也是重要因素。

  目前,除了正调头往太平洋腹地奔去的15号台风“布拉万”,未来10天,西北太平洋洋面还将有1个台风生成。即使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全年各月均可能有台风生成,但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随着夏季风逐渐败退,台风活跃季也将“落幕”,想要追上常年台风年均数量“指标”似乎是不太可能了。

  而将目光放得更远些,随着极端天气常态化,未来这些“超标”台风,可能还会比过去更频繁地出现。不仅生成的超强台风变多,登陆我国的台风强度也会呈现变强趋势。(华西都市报) 【编辑: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