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向前“进”丨增长6.1%!传统产业加快转型从“芯”开始

发布时间:2024-04-30 06:14:16 来源: sp20240430

  最近几天,一季度经济主要指标陆续公布,国民经济运行实现了良好开局。可以说,“进”这个字已经成为2024年中国经济的鲜明特征。

  从今天起,总台新闻频道推出特别节目《中国经济向前“进”》,多路记者深入厂房工地、商圈展会采访调研,洞察中国经济向前进的动力所在。

  关注一季度中国经济,今天关键词是“进阶”。这表明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也意味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较大程度提高。我们的传统产业正处于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

  先来看一个数字,一季度,全国工业增加值增长6.1%,这比去年同期和四季度都有明显回升,工业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7.3%,拉动了将近2个点的GDP增长。更值得一提的是,在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有3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这37个行业中,传统产业占比75%以上,可以说,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已成为推动经济恢复向好的一个重要引擎。

  铸造业对于装备制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也被称为工业的“底座”之一。今年一季度,和很多传统产业一样,铸造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制砂不见砂”的

  进阶密码

  砂型铸造厂核心工序就是制作浇注所用的砂模,也就是砂芯,因此以前不少铸造厂也被称为翻砂厂。而当记者来到位于苏州吴江区的一家铸造企业时,却没有看到想象中应该随处可见的砂。

  制砂不见砂,那砂子去哪儿了?

  原来,制砂芯的原料被放置在厂房顶部的管道里,接收到落砂指令后自动进入制芯机造型。企业铸造部经理张红亮告诉记者,现在生产全部由电脑程序自动控制,原先翻砂、搬运、浇注这样的“体力活儿”,也都由工业机器人在封闭环境内完成。

  就在采访的时候,记者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砂芯,这个时候才发现,机械手来回搬运的砂芯居然一碰就碎。张红亮说,研发这种夹砂芯的机械手曾经是他们的一大挑战,如果机械手力度太大,砂芯就会碎,力道小了又夹不住。最后经过了大半年的时间,才终于测试成功。

  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为了让工业机器人能与人和铸造工艺更好融合,企业决定自主开发智能产线使用的后台系统,同时研发适应新工艺的新材料。

  现在,企业的第二条智能产线在这几天准备投入使用,经过几轮的改造,产品定制周期从7天减少到半天,人均生产效率提升了221%。不断提高的还有市场竞争力,现在企业出口的热交换器铸件已经占据了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工艺的精密程度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这个铸造厂

  和草莓园是邻居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在智能产线旁边还有一个足足十一米高的大型设备。张红亮告诉记者,砂芯在浇注完铝水之后要进行破碎处理,他们前不久投入使用的新款砂再生系统,不仅让砂的回收利用率达到了98%以上,还基本去除了尾气处理中的异味。

  张红亮说,对面是将近100亩的草莓园,现在国外一些先进的铸造企业,都能和周围的居民区以及其他产业很好融合,而他们也做到了这个标准。

  一般来说,铸造企业因为有较大的粉尘排放隐患,往往让人避之不及。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草莓种植户,他们告诉记者,对面的铸造厂并没有给他们的生意带来影响,而且厂里的员工还经常到他们这里买草莓。

  新力量铸造传统产业新未来

  绿色工厂的标识让企业原有的业务获得了更多订单,而他们却不满足于此,今年以来,企业为不少新兴产业开发了新的铸件产品。那么为了进军新赛道,他们是怎么做的呢?记者从企业新建的研发大楼里找到了答案。在这里,记者见到了企业负责人吴勤芳,作为清华大学毕业的博士,他对人才极为重视。为了增强创新能力,今年一季度他们加大了人才招聘力度。

  让记者没想到的是,这些新入职的员工大多是博士硕士,但他们所学的几乎都不是铸造专业。记者坐下来和他们聊了聊,他们当中有学金属材料的博士,有从国外留学回来的汽车工程师,还有不少刚刚从校园走出来的年轻人。尽管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但是他们却给出了一个几乎相同的回答:“传统制造业需要年轻人的加入,我们对铸造业很有信心,这个行业肯定会往前走。”

  吴勤芳告诉记者,他开辟新领域的底气也来源于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就在记者采访的这几天,团队为光伏企业研发的一体式配件开发完成。新的尝试不像以前来图加工的模式,而是为客户提供融合了制造和设计的全流程服务。吴勤芳说,未来不单单在光伏行业,还有新能源汽车,包括氢能的发动机等等,他们都可以用这种方式去开拓。

  数据显示,2024年1—2月我国铸件出口总量88.5万吨,同比增长21.2%。

  截至目前我国铸造行业共有39家单项冠军企业、21项单项冠军产品以及214家专精特新企业。

  向新向绿向前,属于铸造业的美好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传统产业步步向前

  在山东淄博,一家不锈钢企业前不久投资引入了全球首台4万瓦坡口激光切割机,智能设备的投入使用,可以将多尺寸、多形状的不锈钢零件在生产线上一次性完成,产品可以应用于海洋船舶、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

  绿色化转型不断突破。位于江西景德镇的一家陶瓷企业,一批最新研发的芝麻白轻石新材料刚刚下线,而它们却是由粉煤灰、煤矸石等工业固废制作而成。目前,从这间工厂运出的每一块轻石材料,八成以上原料来自工业固体废料。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研究室通过对重点传统行业的产品产量、增加值增速、利润等数据进行研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进入今年一季度以来,传统产业的活跃度在不断攀升。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产业研究室主任魏琪嘉说,这项数据表明在各类利好政策加持下,我国传统产业发展的潜力是不断涌现的,特别是技术向产业赋能的态势十分显著。

  今年一季度,传统产业供需平衡进一步改善,转型升级动力更加明显,很多地方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了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传统产业再上一层楼,对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总监制丨申勇 闫帅南 张勤

  监制丨王琰 李浙

  制片人丨岳群

  记者丨吴昊 杨曜语 杨光 崔善鹏 王晓梵 谢元森 江西台 淄博台 吴江融媒体

  新媒体丨杨晓波 张昊 谢蕤 李杰

  (央视新闻客户端) 【编辑:梁异】

“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在北京举行 - 阿里全系产品“崩了”?阿里云相关工作人员回应

“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在北京举行

发布时间:2024-04-30 06:14:17 来源: sp20240430

  “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日前在位于北京市西城区的民族文化宫举行。本次展览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民族文化宫主办,是首次以新疆革命文物为题材的革命文物故事展。展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用60组(86件)文物和46件档案报刊资料,全面展示了以俞秀松、陈潭秋、毛泽民、林基路等革命先烈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天山南北播撒革命火种,团结带领新疆各族人民支援抗战、共赴国难、力促解放的英雄事迹与光辉历程。

  近日,展览的策展人之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院研究员买玉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讲述展览背后的故事。

民众在北京市民族文化宫二楼参观“红星耀天山——中国共产党领导新疆革命文物故事展”。 吴亚凡 摄

  纪念1937年,百余件文物资料讲述37个革命故事

  近代以来,新疆在中国革命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创建新中国的进程中发挥了特殊的历史作用。1937年10月,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设立,标志着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马克思主义开始在新疆地区更为广泛地传播开来。

  “为了纪念1937年这个特殊的时间,我们用37个故事串起了整个展览。”买玉华说,37个故事都由对应的文物展开。

  每一件文物背后都是一个动人的历史故事。本次展览展示了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乌鲁木齐开展的工作,据买玉华介绍,在哈密、阿克苏、和田、库车、巴楚等新疆各地相关单位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在这些地方活动时留下的文物也来到了北京,“更全面地向观众讲述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故事。”

  值得关注的是,中央档案馆还为本次展览提供了近二十份珍贵档案。“部分档案是首次对外展出的,对于想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和新疆历史的观众来说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机会。”买玉华说。

《民族团结一家亲》运用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南热贡唐卡艺术,整个作品在热贡艺术发祥地青海省同仁县历经2年绘制创作完成。图为现场人士参观唐卡《民族团结一家亲》。  吴亚凡 摄

  “原来中国共产党这么早就已经开始关注新疆了”

  展览不仅聚焦于1937年以后的历史,也突出了党自始至终对新疆这片土地的关注。

  1920年12月,毛泽东给萧旭东蔡林彬并在法诸会友的信中,就提出了解决新疆等问题的主张。这是年轻的毛泽东第一次将目光投向西北边陲。

  20世纪30年代初起,俞秀松等一批共产党人来到新疆,开始在新疆传播马克思主义。俞秀松让学生把学习和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和新疆省立第一中学都开展了新生“开学第一课”活动,分别讲授他撰写的《辛亥革命的教训》和《树立革命人生观》,进行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启蒙教育,在新疆播撒革命的火种。

  在展览现场,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小刘与记者分享了观展感受:“尽管我是新疆人,但直到今天看完展览,我才知道原来中国共产党这么早就在关注新疆。”

俞秀松在新疆工作期间戴过的眼镜。 吴亚凡 摄

  抗战时期文化名人云集,新疆曾被誉为“小延安”

  新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后,百余名中国共产党人不远千里来到新疆,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财政厅厅长的煤油炉、《区村长组织章程》、巴楚维吾尔族老人赠送给中共党员李云扬的小花帽……一个个展品都在诉说着中国共产党人带领新疆各族人民建设巩固抗战大后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故事。

巴楚维吾尔族老人赠送给中共党员李云扬的小花帽。 吴亚凡 摄

  “这些展品只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建立前建设新疆的一个个缩影。”买玉华说,“不只是经济建设,中国共产党还关注当地人民的受教育情况。”

  抗战时期,先后有26名在新疆的中国共产党人承担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领导职务与教学工作。他们团结各民族教育工作者,为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革命青年的培养作出突出贡献。

  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张仲实、沈志远、茅盾、萨空了等一批文化名人来到新疆。他们大力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促使新疆的文学、戏剧、漫画等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空前活跃,新疆还因此被誉为“小延安”。

1938年11月10日的《新疆日报》刊载了《论持久战》(复制品)。 吴亚凡 摄

  “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为新疆’,新疆各族人民也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新疆是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买玉华表示。

  展览中还有新疆各族各界踊跃募捐的档案票据、抗战时期历次募捐活动中新疆各族人民捐款捐物数据统计表……这些文物资料都直观地展现了新疆是中国的一部分,全国各族人民是一家。

  在买玉华看来,“新疆地域辽阔,民族众多,这片土地上从不缺少故事。我们选择将鲜活的人物、生动的故事、感人的画面串联起来,向观众展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疆的奋斗历程和革命精神,是我们盘活革命文物资源、讲好中国新疆故事的一次尝试。”(完)(《中国新闻》报作者 尹李梅 吴亚凡 图文报道)

【编辑:钱姣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