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迪亚拉:踏踏实实做事,是金子总会发光

发布时间:2024-04-28 23:09:01 来源: sp20240428

  在10月14日晚举行的“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网络主题宣传和互动引导活动上,有一位“特别”的对话人——他有着黝黑的皮肤,却说着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他就是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来自非洲马里的中医迪亚拉。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迪亚拉告诉记者,对于他而言,他的青春伴随着他的行医足迹,遍布中华大地。他在四川几家中医院工作过,也在云南的乡村服务过,还自发做了10年的乡村医生培训,累计培训了3000多名乡村医生。

  ▲迪亚拉

  回顾青春岁月,他也有一些感悟想要分享给青年人:“在成长过程中,或许你会遇到困难,或许也会有不被认可的时候。但千万不要害怕困难,要努力向前克服困难。我相信踏踏实实做事,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这样的感悟,也缘于迪亚拉学习中医的“坎坷”经历。“我从小是个‘学霸’,考试从来没有跌出过前三甲,直到来中国学习中医,第一次期中考试就不及格。”迪亚拉笑着说,彼时他刚学了一年半的汉语,去广东学习中医,面临了听不懂老师的话、看不懂中医课程《医古文》晦涩难懂的字词等困难。“当时上课就像坐飞机,也有人劝我,说学不懂就放弃吧。”

  当时的迪亚拉满身都是年轻人的冲劲,“我要为我自己的选择去奋斗。”终于,他通过“死啃”字典、看中文电视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汉语能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成为首位获中医博士学位的外国医生。

  就业后,他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他刚工作时,见他是外国人,没有一个病人找他看病。终于等到了病人,结果病人从他诊室跑出来质问前台。迪亚拉挽留病人:“没有效果,我不收一分钱。”

  就这样,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医疗技术,迪亚拉慢慢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他在学习深造期间,随着项目团队走访了许多四川和云南的偏远山区,看到那些生活条件艰苦、就医困难的民众,心中作为医者的大爱,让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慈善事业。他加入无国界医生组织,在四川、云南等地工作,从事临床工作和公益慈善事业,2012年获得“中华慈善奖”。

  ▲迪亚拉

  “我希望通过我的案例来鼓励年轻人,不要害怕困难。”迪亚拉说,“你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知识技能‘武装’自己,也许会遇到困难,会面临不认可,但是你脚踏实地做事,一定会看到你预期的效果。”

  在采访的最后,迪亚拉激动地说着自己对青年人的希冀:“生活在中国这么好的国家,有这么好的大环境,你有很好的条件去寻求自身的发展。”迪亚拉说,“未来是属于年轻人的!你们一定要在这么好的环境中继续努力,你自己的发展不仅关乎个人,也将关乎国家的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彭惊 摄影记者 陶轲

  编辑 李钰仪

(责编:徐婵、卫嘉)
南开大学校友凭借自适应光学领域研究获英国顶级科学奖 - 有标可依 浙江首个镇街统战工作地方标准发布

南开大学校友凭借自适应光学领域研究获英国顶级科学奖

发布时间:2024-04-28 23:09:02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天津2月26日电 (孙玲玲 闫瑾)记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近日,英国顶级科学奖——“兰克奖”(Rank Prize)的最新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南开大学1979级物理系校友梁俊忠凭借其在自适应光学应用于视网膜显微成像领域的原始创新研究,一举获得2024年兰克奖(光电子领域)。

2024年兰克奖在电子科学领域共授予四位优秀的科学家,他们是梁俊忠、Donald T. Miller、Austin Roorda和David R. Williams。(南开大学 供图)

  据了解,兰克奖是英国顶级科学奖之一,被认为是光电子学、营养学界的“诺贝尔”奖。获奖对象主要是在全球光电子科学和营养学领域进行原始创新并对人类社会作出重要贡献者。世界上获得兰克奖的华人屈指可数,此前仅有“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实现量子点纳米晶体作为生物标签”的聂书明,“光纤之父”高锟等华人曾获得此奖。

南开大学校友梁俊忠。(南开大学 供图)

  据介绍,梁俊忠的其他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人眼像差测量,波前引导的个体化准分子视觉矫正,多焦人工晶体治疗白内障,造福广大患者。他表示,对于获得2024年兰克奖非常荣幸,并且非常感激其他三位获奖者和研究的参与者,他们在自适应光学应用于视网膜显微成像研究中都作出了杰出贡献。梁俊忠认为,自己在科研方面取得的进步和成绩都与母校南开大学的培养密不可分。“在南开的学习为我在光学领域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感谢母校推荐我去德国海德堡继续深造,为我打开了从事自适应光学研究之门。”梁俊忠说。

  兰克奖官方网站的介绍显示,四位获奖者在自适应光学应用技术领域持续发挥着主导作用,获奖者开创的自适应光学视网膜成像技术,使视网膜这一重要结构,在无需实施侵入性手术的情况下,便可实现显微镜下实时可视,这极大推动了人们对人类视力相关研究的认知。(完)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