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部门全力开展救灾救助

发布时间:2024-04-30 06:44:30 来源: sp20240430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截至19日13时,地震已造成甘肃、青海两地共120余人遇难,部分水、电、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受损。

鉴于灾情严重,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应急管理部将国家地震应急响应提升至二级,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将国家救灾应急响应提升至三级。

截至12月19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共出动2042人、381车、37犬赶赴灾区救援。现场消防救援力量对7个镇、30个村、53个社区、2723户进行全面排查搜索,摸排危房885间、地质灾害隐患点73处;营救被困人员74人,疏散4298人,排危除险497处,抢救财产1530余万元。

抢抓黄金救援时间 全力搜救被困人员

地震发生后,国家消防救援局持续调度指导救援工作,抢抓黄金救援时间,全力排查搜救被困人员。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启动一级响应,首批调派兰州、陇南、临夏、甘南、武威、白银、定西、新区、训保9个支队集结赶赴震中。19日0时35分,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再次调集嘉峪关、金昌、张掖、平凉、庆阳、天水6个支队,340名消防救援人员赶赴灾区现场。甘肃省森林消防总队指战员第一时间到达灾区,在积石山县石塬镇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应急管理部紧急启动中央企业应急联动机制、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和航空救援协调联动机制,迅速统筹调派应急救援力量增援灾区。调派灾区周边相关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28支730余人赶赴灾区,开展人员搜救、道路抢通、地震次生灾害处置等行动。中央企业工程抢险力量41支2800余人保持应急状态,随时进行增援。应急管理部指导甘肃省启动社会应急力量现场协调机制,引导社会应急力量11支294人到达灾区开展救援救灾救助工作。同时,社会应急力量500余人保持应急准备,随时准备增援。

地震发生后,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迅速投入抗震救灾中。

西部战区陆军相关部队连夜出动,于19日凌晨4时许到达受灾严重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柳沟乡,展开人员搜救、道路清理等工作。截至目前,西部战区陆军共出动900余人、直升机2架、车辆210台参与救援。支援灾区棉帐篷1000顶,取暖炉630个,目前已经转移群众83人,从废墟中解救群众8人,排查房屋700余间,搭设2个临时安置点、50顶帐篷。19日14时28分,两架米-17直升机降落在积石山县大河家中学操场上的临时停机坪,主要执行空中侦察、物资投送、伤员转运等任务。

武警甘肃总队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组织专业地震救援队官兵紧急出动,迅速赶到震中区域投入搜救被困人员、抢修道路、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等任务。截至目前,该总队累计投入573名兵力,动用车辆63台,救援器材装备2122件(套),成功搜救受困群众45名,转移群众上千人。

武警青海总队依据武警部队具体部署,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震救灾工作。目前,武警青海总队累计投入158名兵力,参与救援行动,主要担负救灾物资转运、救灾帐篷搭建、泥石流现场清淤、救灾药品发放等任务。截至19日14时10分,担负救援行动的官兵共转移受伤群众12人,搬运救灾物资40余吨,搭建救灾帐篷20顶。

调拨救灾物资、资金支援灾区

19日,国家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应急管理部会同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前期已向甘肃灾区调拨4.2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向甘肃省紧急增调第二批4.7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包括棉帐篷2500顶、棉大衣(防寒服)2万件、棉被5000床、折叠床5000张、防潮垫1.5万张、场地照明设备30台;紧急向青海省调拨2.15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包括棉帐篷1500顶、棉大衣5000件、棉被5000床、棉褥5000床、折叠床5000张、场地照明设备20台。

根据地方救灾需要,继续向甘肃省增调第三批2.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包括2000顶12平方米棉帐篷、5000张折叠床、5000件棉大衣和1万床棉被。

截至12月19日17时,已累计向甘肃、青海两省地震灾区调拨中央救灾物资13.35万件,全力支持灾区做好受灾群众临时安置和生活救助工作。同时,甘肃、青海两省应急管理部门已向灾区调拨大量米面粮油、取暖炉、棉衣被等地方各级救灾物资,全力做好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19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紧急向甘肃、青海两省预拨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2亿元,其中,甘肃1.5亿元、青海0.5亿元,支持地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和影响。

1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紧急组织向甘肃、青海两省下达合计2.5亿元灾后应急恢复重建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地震灾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应急恢复建设。

中华全国总工会19日紧急下拨1800万元工会救灾慰问资金,支持甘肃、青海两省工会开展抗震救灾工作。按照相关规定,工会救灾慰问资金主要用于慰问伤亡职工群众、受灾职工群众和救灾人员。

全力保障交通、水利设施、通信网络、电力等恢复运行

19日7时,交通运输部按程序启动Ⅱ级应急响应,派员参与国务院工作组赶赴灾区指导工作。甘肃省交通运输部门派工作组抵达灾区现场,组织力量对受灾公路进行清理,加强余震监测,防止次生灾害,同时开通应急救援通道,保障救援车辆免费快速通行。截至19日19时,甘肃省、青海省震区的所有高速公路、国省干线通行畅通,通往重灾区的农村公路已全部抢通,救灾人员、物资、车辆可顺利抵达灾区。

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迅速启动Ⅰ级应急响应,第一时间扣停正在运行的客货列车,封锁受地震影响的相关区段线路。经全面排查消除隐患后,已于19日3时04分逐步恢复开通客货列车。受此影响,部分列车将出现不同程度晚点,铁路部门提醒旅客随时关注列车时刻变化,做好出行安排。

19日上午,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召开紧急视频调度会,调度甘肃临夏州6.2级地震交通应急管理工作。甘肃、青海交警总队启动专项应急预案,陕西、宁夏交警总队积极配合做好远端分流、宣传劝导等工作。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已启动环甘肃抗震救灾交通保障联勤机制,24小时监测环甘肃特别是震区周边道路交通态势,及时调度处置突发交通警情。

水利部启动水旱灾害防御Ⅳ级应急响应。震区水利部门迅速行动,立即组织对震区水利设施开展震损排查处置。排查发现,甘肃震区农村饮水管道受损较为严重,青海省民和县人饮管道震损30余处。两省震区部分灌溉渠道垮塌、水利工程管理用房出现裂缝,截至记者19日发稿,暂未发现较大险情。震中附近黄河干流、支流张家沟等河道水文断面水位流量无明显上涨或陡落,水情平稳。目前,甘肃、青海两省正组织力量紧急排查,并对震损水利工程进行紧急抢修。此外,新疆克孜勒苏州阿图什市5.5级地震发生后,水利部立即指导新疆水利厅开展水利工程设施震损情况排查处置,截至记者发稿,暂无险情报告。

地震发生后,甘肃、青海两省部分通信设施受损。经信息通信行业应急抢修,截至12月19日14时,因地震和电力中断影响退服的314座基站已抢修恢复279座,2条中断通信光缆已全部抢通,受灾区域公众通信网络整体运行平稳。

国家能源局第一时间成立现场工作组赶赴震区,督促指导有关单位开展电力应急抢修工作。截至记者发稿,现场正在全力抢修,力保停电用户于19日全部恢复供电。

(本报记者姚亚奇、陈晨、彭景晖、鲁元珍、刘坤、张翼、刘小兵、任欢 通讯员张石水、刘昆、郭紫阳)

(责编:薄晨棣、温璐)
守护中欧班列,“再困难也要坚持!” - “热辣滚烫”的春节文旅市场,联通大数据带你重温!

守护中欧班列,“再困难也要坚持!”

发布时间:2024-04-30 06:44:31 来源: sp20240430

  身为“国门卫士”守护着每一趟中欧班列安全出境,我感到十分自豪。不管条件多艰苦,这里都是我警察梦开始的地方,我将继续和我的战友一起守护国家大动脉的畅通。——谭萌

  本报记者 颉亚珍

  据新疆阿拉山口铁路部门统计,2023年阿拉山口口岸通行中欧班列6635列,同比增长6.8%,共计68.7万标箱,同比增长17.7%,创历史新高。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与哈萨克斯坦交界的阿拉山口口岸,日益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重要节点。

  阿拉山口素有“老风口”之称,每年平均8级以上的大风天气超过180天。“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八九级风不算大,十级以上是家常便饭”——当地人这样形容阿拉山口的天气。而挺立在风口的阿拉山口站派出所民警,如同磐石一般,守护着中欧班列的平安。

  “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甚至零下三十多摄氏度,在屋外一分钟就冻透了,加上大风,体感更冷,穿多厚也不管用。”乌鲁木齐铁路公安局奎屯公安处阿拉山口站派出所副所长谭萌搓着通红的脸庞说,到了冬天,阿拉山口的雪下得又多又厚,太阳一出来表层的雪便化成雪粒,被大风卷起又落下,容易形成坚实的雪坡堆在路基和铁轨处,非常危险。“不管天气如何恶劣,一接到中欧班列驶来的电话,我们就立刻出发,迎风而上,线路警务区民警巡查线路,换装库警务区民警检查站场。”

  线路治安巡查主要采用人车结合的方式,巡查铁路防护网内有无飘浮物,观察防护网是否完整、底部间隙是否过大,周边有无危及铁路线路安全的风险。“风多风大就容易把垃圾、衣物等刮到接触网上引发火灾,把防护网刮倒刮塌,让野生动物或家畜进入防护网引发事故。”

  谭萌回忆,曾经有两头散养的牛从破损处进入防护网,幸亏及时发现赶了出来,不然会造成列车突停事故;还有羚羊有时会跳入防护网内吃草,造成危险。最让他心有余悸的,是去年暑假期间一个小男孩爬入防护网内。“我们民警和小男孩都吓坏了!我们把他带到办公室,给他买了好吃的,安抚他,然后给他讲进入防护网的危险性。”为杜绝此类隐患,阿拉山口站派出所联合政法单位进校园开展“共筑平安铁路”活动。针对小学生特点,派出所精心设计了生动的教学内容,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与同学们互动。“同学们踊跃发言,后来更是打开了‘好奇问题箱’,争先恐后地提问。我们还分发了铁路安全宣传手册,既帮助同学们巩固课堂所学,还有利于达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目的。”

  巡查过程中,谭萌自己也遇到过危险。不久前,谭萌和两名民警开展线路治安巡查时,车辆卡在了小雪堆上。“我们一个在前面开,两个在后面推,试了很多次都一动不动。线路的左边是艾比湖,右边是阿拉套山,附近没有信号,没法叫救援。”朔风劲吹,大雪狂舞,危险逼近,三人顾不得刺骨的寒冷,用手去刨雪堆。然而,与一般的雪堆不同,风吹雪形成的小雪堆很坚硬,用手根本刨不动。“我们就用拳头捶、用手肘砸、用膝盖顶,总之身体比较坚硬的地方都用上了。”20多分钟的“硬碰硬”后,车辆终于能动了,筋疲力尽的三人继续踏上巡查的路途。

  “与风斗,斗的不仅是恶劣环境,更是一场心理战。”谭萌一直记着老所长挂在嘴边的这句话,“一趟趟线路治安巡查工作的结束意味着我们一次次战胜了大风,我们也探索出了‘勤跑、勤查、勤问、勤督、勤验’五勤工作法,确保中欧班列的绝对安全。”

  在阿拉山口,民警们不仅要冬冒严寒,还要夏冒酷暑。由于天空无云,太阳辐射猛,兼之地处戈壁滩和山脚下,阿拉山口的夏天晴晒干热,气温经常在“奔四”的路上勇往直前。“夏天的热比冬天的冷更难受。”谭萌深有体会地感叹。一天,谭萌去拍摄、登记铁路沿线的桥梁、涵洞。“那天的地表温度有40多摄氏度,不巧车上的空调又坏了,没跑几处我就大汗淋漓、昏昏沉沉。在感觉自己要晕倒前我咬着牙把车开到附近的边防站,冲到水龙头下,浇湿全身,静静坐了一个多小时才缓过来。”

  恶劣环境给巡查工作造成重重困难,但谭萌表示,“再困难也要坚持!每排查出一处隐患,列车运行就多一分安全。守护好每一趟中欧班列,才能无愧于‘国门卫士’的称号。”

  持续的大风让阿拉山口的树木无法挺直脊梁,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生长。迎风而上的阿拉山口站派出所民警却傲然挺立、向上生长,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斗风战雪,用一双双干裂的手诉说着深沉的责任和热爱。 【编辑:刘阳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