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体系助高中和大学课程“双向奔赴”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3:30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科学体系助高中和大学课程“双向奔赴”

近日,一则关于“南京大学认定高中学分”的消息引发了互联网热议。据南京大学官网显示,该校向13名入校不久的大一新生颁发了0年级课程“1学分”证书。这些学生都在高中期间学习了南京大学针对高中生开设的相关课程,并通过审核认定获得了相应学分。

南京大学副校长陆延青介绍,学校启动了中学生英才计划,在江苏省两所学校分别开设了语文阅读课程和地球与空间科学探索课程,完成课程的学生可在进入大学后获得相应学分。陆延青称,中学生英才计划的目标是把大学课程送进中学,让学生进入大学后更好地接受高校的育人理念。

其实,大学认定高中选修课学分并非新鲜事物,此前,就有高校推出过类似举措。

2013年,浙江大学向湖州45名高中生提供了学习一门大学通识课程的机会,并给通过考核的学生授予学分。同一时期,上海理工大学也在该校的附属中学推出了大学选修课程。早在2003年,厦门的双十中学就开设了由厦门大学教师教授的多门选修课,选修了这些课程的高中生如果考入厦门大学,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

“大学认定高中选修课学分只是推动高中和大学课程衔接的一小步。”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告诉记者,学分互认只是推进高中和大学课程衔接(以下简称高大衔接)的举措之一。

课程内容衔接存在诸多问题

“上大学之后,我们发现高中时学习的许多生物知识和大学完全不一样。”就读于江苏某高校生物工程专业的大学生侯波(化名)告诉记者,由于生物学是一门不断推陈出新的学科,高中生物课本难免会出现归纳过于简单或观点过时等问题。

“大学课程强调实验探索和结论的开放性,但高中课程是有‘标准答案’的,所以我们在高中和大学学到的知识乃至思维方式会存在一些矛盾。”侯波说。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洪修介绍,高大衔接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确实是由于高中和大学的教学目标不同。

比如,高中课程通常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育,大学课程则更注重专业性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两者间的育人目标不一致。这直接导致高中课程与大学课程在目标与理念上的衔接缺少渐进性和系统性。再比如,高中课程内容强调客观性和准确性,尤其在高考“指挥棒”下追求课程内容的确定性和答案的唯一性。而大学课程内容强调前沿性和创造性,倡导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批判性思考。不同的内容选定标准使得高中与大学间的课程内容难以衔接。

“举个例子来说,早在2018年,就有学者表示,高等数学中经常涉及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的求导与积分运算,但高中教材中对三角函数积化和差公式、反三角函数等涉及很少,甚至不作要求,且对极坐标系、不等式、参数方程等内容也进行了一定程度削弱。这势必对大学数学的教学产生一定影响。”李洪修说。

对于数学课程内容衔接的问题,侯波也深有感触:“由于我在高中时没有学习过导数等相关课程,导致进入大学后学习高等数学十分吃力。”

推进课程衔接还需持续探索

相较于高中,大学阶段的知识体系更具专业性与抽象性。这意味着只有打通两个学习阶段的知识体系,才能有效推进高中与大学的课程衔接,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具有深度与广度。在这一过程中,高校和高中都需要付出努力。

熊丙奇介绍,在国外,有一种名为AP学分的考试体系,它允许学生在高中阶段修读大学水平的课程,并在完成课程后参加AP考试。考试通过后取得的AP学分受到许多大学的承认,学生进入大学后可以免修相关课程。

“如果要搭建一个类似于AP学分的考试体系,就需要对我国的高中教育体系和高考制度进行改革。”熊丙奇指出,“我国目前的高考制度决定了绝大多数学生和学校都会把注意力放在高考上,多数人认为无论是大学选修课还是大学学分都没那么重要。要提升高大衔接的质量,还是得从改进招考制度入手。”他认为,高考和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依然是重中之重,直接影响着学校推进高大衔接以及学生配合相关改革的积极性。

此外,高校应把以往“以知识为中心”的学科课程向体验化、探究式、活动型课程转变,以此降低本科低年级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教师应注重对学科边界的模糊和淡化,优化教学方式,采用跨学科、主题式、情境化教学等,强化教学情境设计,通过深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更真实的情境与场域中体悟知识,提升能力和品德。”李洪修说。

李洪修表示,让优秀高中生提前接触大学课程也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学分互认依然是个可以探索的方向。在教学评价方面,学校应该建立德智体美劳等多个维度的评价体系,形成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最终达到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评”育人要求,推动高中与大学课程有效衔接。

“总之,高大衔接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整个教育系统还需要开展长时间的探索和积极的尝试。”李洪修说。

(记者 孙明源)

(责编:郝孟佳、孙竞)
四川资中深耕女足发展 助力“铿锵玫瑰”走向广阔天地 - 国务院安委办提示,注意防范→

四川资中深耕女足发展 助力“铿锵玫瑰”走向广阔天地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3:31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内江3月13日电 题:四川资中深耕女足发展 助力“铿锵玫瑰”走向广阔天地

  作者 祝欢

  传球、运球、接球、射门……在位于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的资中体育场足球场上,“铿锵玫瑰”们在资中县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校长、女足总教练廖峻锋的带领下尽情挥洒汗水,为初春增添了一份“热辣滚烫”。

资中女子足球队员在进行训练。王磊 摄

  1986年,资中组建四川省首支女子足球队。资中女足成立之初条件十分艰苦,没有正规的场地,队员们用背篼背着大包小包的参赛物品前往各地参加比赛。资中女足就是凭借“背篼精神”闯了出来。而这群正在绿茵场上驰骋的女足小将们也在“背篼精神”的引领下,不断突破,取得新成绩。

  这群女足小将们常年训练天数保持在300天以上,平均每天训练时间不少于2个半小时。正是她们的不断付出,在今年年初启动的助力中国西部女足人才培养的国际公益项目“雏凤计划”中,资中女足14名队员从首批来自贵州、陕西、四川、重庆的近百名女足U15队员中脱颖而出,将于今年8月前往德国训练和比赛。

  “我非常高兴和激动,能到德国这个世界足球强国去学习和训练,机会是非常难得的。”入选“雏凤计划”的资中女足队员陶思绮对此行充满了期待,她希望自己在德国集训期间不仅能够提高个人技术水平,还能学习到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回来分享给更多的队员。

  今年15岁的陶思绮与女足结缘于5年前。“踢足球让我变得更加自信,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也去到了更多地方。”陶思绮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足球运动员,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为国家争光,为中国足球做出贡献。

  此次“雏凤计划”将有22名女足运动员前往德国,而资中女足占比超过了六成,这是资中女足近年来发展的一个缩影。资中建立了校体互促的校园足球机制,坚持校园足球从娃娃抓起,先后创建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及幼儿园16所,县政府挂牌校园足球学校48所,涵盖幼儿园到高中全部学段,接受足球教学的学生近10万名。

  浓厚的足球氛围也为资中女足队员的选拔奠定了基础。“在资中,大家对于女足都是有情怀的,家长、老师都非常支持足球,扩大了选材面。”廖峻锋表示,资中也建立校体贯通的队员选拔机制,成立资中县女子足球选材小组,每年不定期采取学校推荐、专业选拔、联赛挖掘三种方式从全县中小学生中选拔女足队员,建立足球后备人才库。

资中女子足球队员在进行训练。王磊 摄

  过去的一年,资中女足硕果累累,除了在省级比赛中屡获冠亚军,还连续斩获2023年第二届中国青少年足球联赛女子初中年龄段U14组全国第四、2023年第四届全国“体校杯”足球比赛女子组季军的好成绩。

  基础条件改善、选材越来越广、经费越来越多……随着资中女足取得越来越多的成绩,资中女足的条件也在不断改善。在廖峻锋看来,过去资中女足很多队员都是抱着“踢球能拿补助的想法”加入球队,如今,像陶思绮一样因为兴趣加入球队的球员越来越多。

  如今,“背篼女足”已经实现了飞跃,但在廖峻锋看来,资中女足未来的发展还存在着短板。“按照一个足球队的正常建制,应该配备一名主教练和两名助理教练或者守门员教练和领队,但是目前我们每支队伍只有一名教练,我们还是非常缺教练。”廖峻锋表示,资中女足艰苦奋斗的“背篼精神”也一直激励着带领资中女足的教练们。

资中女子足球队员在进行训练。王磊 摄

  据介绍,资中女足还吸引了成都、德阳、宜宾等外地的学生加入。建队以来,累计有126名“铿锵玫瑰”通过足球运动的“加持”考入河海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资中2020年5月成为四川省女子足球队后备人才基地,2024年2月被中国足球协会命名为中国足球协会青少年女足训练中心。

  近年来,资中女足从业余化青训模式逐步转型为专业化球队,还承担着为四川省乃至国家队输送人才的任务。未来,资中将乘着国家重视西部女足发展的东风,继续擦亮“资中女足”金字招牌,提升资中女足的水平,推动资中女足运动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让更多“铿锵玫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完)

【编辑:曹淼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