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古筝艺术走进悉尼(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05-01 11:17:44 来源: sp20240501

  二〇二二年,悉尼古筝工作室五周年庆合影,前排右三为周雨南。   受访者供图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作为独特、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是中国文化的一张靓丽名片。在澳大利亚悉尼,周雨南创立的古筝学校致力于推动古筝艺术走进悉尼,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把它推到公众眼前”

  周雨南出生在音乐世家,外公、母亲、舅舅都从事音乐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氛围熏陶下成长,周雨南自然而然对古筝产生了热爱。

  “古筝的声音非常动人,琴音能带给我慰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喜欢这种乐器。也因为喜爱,我走上了专业道路。”周雨南说。

  从沈阳音乐学院古筝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后,周雨南随家人移民到澳大利亚,浓重的乡愁让她对古筝的热爱又多了几分。谈及外国人对中国传统乐器的态度时,周雨南说:“虽然外国人对中国传统乐器不是特别了解,但是当他们听到古筝表演时都会感叹‘太美妙了’‘太好听了’。”

  慢慢地,周雨南发现,很多华侨华人很希望让自己的孩子了解中国乐器和传统文化,但苦于没有门路。这让她下定决心:“我觉得自己有责任也有义务在海外推广古筝文化。”

  2017年,周雨南在悉尼创办了古筝学校。“佳期难得,好事多磨。在海外推广中国传统乐器文化并不容易。一方面,专业的古筝等民族乐器老师十分紧缺。”周雨南说,“另一方面,古筝在悉尼不是主流乐器,怎么把学校的名气打出去也是问题。”

  当时,自媒体还没有那么发达,学校的宣传推广全靠参与各种活动。春节音乐会、社团活动、学生表演……一传十、十传百,口口相传之下学校逐渐为人所知。“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周雨南说,“古筝本身的魅力就让人无法阻挡,我们要做的只是把它推到公众眼前。”

  慢慢地,来学习古筝的人越来越多。“学生以华侨华人为主,这几年来,其他国家的学生比例逐渐上升,澳大利亚、韩国、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古筝正一步步走到更多人面前。”周雨南说。

  “希望能好好培养自己的学生”

  学校成立以后,以一对一古筝培训和小组教学为主。日常教学以外,周雨南带着孩子们参与各种比赛、举办汇报表演、进行考级评定,一心一意促进学员水平提升。

  “干一行,爱一行。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对孩子们、家长们负责。”周雨南说,“只有理论学习肯定是不够的,我希望孩子们可以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今年年初的一场表演令周雨南印象深刻。“从收到谱子到演出,孩子们只有两周时间。尽管只排练过三四次,孩子们最终还是把一个全新的作品演绎得很棒。”周雨南说,“他们的努力和潜力都十分打动我。排练的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最终的舞台呈现效果特别好。”

  看着很多学生选择古筝参与奖学金评选,甚至选择古筝作为高考时的音乐考试科目,周雨南十分欣慰。“有一名印尼华侨学生在他们学校的交响乐团里表演古筝,他的妈妈十分骄傲,她从来没有想过在西方的交响乐团里会出现中国乐器。”周雨南说。

  2022年,周雨南和学校众人筹备举办了“五周年庆暨古筝专场音乐会”活动。这是新冠疫情以后学校举办的第一次正式演出,老师和孩子们都十分重视,最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500人的音乐厅里,悠扬的筝音诉说着表演者的努力,动人的音符让观众沉醉其中。

  “许多家长表示,希望以后多举办类似活动。”周雨南也很受触动,“学古筝一定要有展示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你自然而然会更投入地学琴。在舞台上的进步是巨大的。”

  “我希望能好好培养自己的学生,规范化、专业化地传承弘扬我们的传统音乐文化。”周雨南说。

  “古筝不仅仅是一种乐器”

  周雨南致力于探索中华传统乐器的时代新变。“我们把小提琴曲改编成古筝曲、和当地吉他艺术家共同弹奏《沧海一声笑》、用古筝演绎《卡农》……让孩子们在中西文化融合的氛围中学习古筝,这样做,古筝会更容易被外国人接受。”周雨南说。

  周雨南还经常与悉尼的茶艺老师、舞蹈老师合作举办艺术沙龙或古风摄影,尽可能让学员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我们几个虽然专业不同,但经常聚在一起讨论怎样才能让中华文化传播得更好。”

  今年10月,悉尼新南威尔士大学举办语言文学周活动,周雨南受邀表演古筝。微风徐徐,筝音袅袅,吸引了不少学生驻足倾听。“纤指轻拂古筝弦,音韵回荡入人心”,周雨南用一曲《我和我的祖国》结尾。“浓厚的文化氛围让人不自觉地沉浸其中。”她说,“那一刻,我感受到中国留学生与我的强烈共鸣,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筝音悠扬唐宋韵,国粹弘扬华夏情。近年来,越来越多华侨华人投身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事业中,在悉尼掀起一阵国风国潮。

  今年初,澳大利亚海事博物馆和悉尼中国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2023欢乐春节——走进博物馆过大年”活动让周雨南念念不忘。“京剧脸谱、传统折扇、中式茗茶、精美苏绣、瑰丽书画、传统汉服……各种中国传统文化与当地文化相碰撞,在体验千年传统手工艺魅力的同时,我也为祖国感到自豪。”周雨南说。

  “在我看来,古筝不仅仅是一种乐器,它更是一种媒介,连接着华侨华人与祖国,将演奏者的思乡情传递给听众。”周雨南说,“尤其是华侨华人听众,在中国传统节日时听到古筝演奏,都会产生一种别样情愫。音乐可以直达人心。古筝不仅能展现传统乐器的魅力,更传递着我们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责编:袁勃、赵欣悦)
“为师生多办实事”(“我是党员,我在岗位”) - 高原儿女阔步新时代

“为师生多办实事”(“我是党员,我在岗位”)

发布时间:2024-05-01 11:17:45 来源: sp20240501

吴智勇(右一)在指导教师和实习生。 琼达卓嘎摄

吴智勇正在授课。 旦增兰泽摄

开学前一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一中学迎来了新一批援藏教师。校长吴智勇一边处理安全排查、课务调整等开学事务,一边带着新来的教师熟悉情况。

“我自己就是一名援藏教师,如何适应环境、投入工作,再熟悉不过了。”2022年5月,吴智勇主动申请援藏。进藏前,他任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实验中学副校长,长期从事数学教学,是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盐城市优秀班主任。由于分管学校外援工作,他常常听到援藏同事的故事。“他们干得辛苦,也很光荣。作为一名党员,我也想为援藏尽一份力量。”吴智勇说。

从黄海之滨来到海拔3600多米的拉萨,吴智勇刚刚适应低压缺氧的环境,就开始了走访调研,全面细致地了解学校各部门、各年级情况。他发现,学校教师虽然尽职尽责,但整体比较年轻,经验不足,又缺乏系统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培养体系,教育理念、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相对陈旧。

问题摸清了,工作方向就明确了。吴智勇说:“‘输血’是一时的,‘造血’是长久的。我们要做好‘传帮带’,把专业技能传授到位,把队伍培养起来,为本地留下一批优秀教师。”

吴智勇组织援藏管理团队成员、学校班子成员剖析原因,广泛征求意见,拿出了一系列实招:牵头成立校青年读书会,帮助年轻教师加强思想理论学习;发挥桥梁作用,创造条件让学校师生走出去开阔眼界,2023年共组织130名藏族学生、40余名教师赴江苏研学、培训;邀请了16名江苏专家进藏讲座、送教。

繁忙的管理工作以外,吴智勇主动承担了初二年级一个班的数学教学工作。每个学期,他都会收两到三名教师作“徒弟”,他说:“我会查看他们的教学计划、教学备课材料,尽量多听他们的课,并在课后进行辅导。”只要一有空,他还会随机听本地教师讲的数学课,课后进行交流。

“吴老师有20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业务很强,要求又非常严格,当他的徒弟有压力。他手把手地教,我学到了很多,同学们也受益。”青年教师陈文涛是吴智勇收的第一个“徒弟”。吴智勇带着他,一起学习新课标,研究教学设计,指导他开展课题研究以及论文写作。2023年9月,陈文涛在拉萨市理科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中获得数学组第一名。

“吴校长,又有家长来找您了。”吴智勇在办公室处理工作时,时常有家长前来拜访。只要时间允许,他都会搁下手头的事,先接待家长。“教育好、照顾好孩子需要家校合作,沟通很重要。这里的家长对孩子教育很重视,我跟其他老师打过招呼,有家长找我,都请进来。”吴智勇还和家庭条件较差的两名学生开展结对帮扶,并鼓励其他援藏教师也这么做。通过做好家校沟通,他了解到许多情况。有学生因家庭变故影响了学习积极性,吴智勇便时常找他谈心,并积极和学生家长沟通,同时引导班上的同学互帮互助,最终使这名学生重新开朗起来,学习成绩也逐步提升。

在学校师生眼中,吴智勇雷厉风行,好像总是在赶时间。他说:“三年援藏,时间不算长,我想用有限的时间,为师生多办实事。”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2日 19 版)

(责编:李依环、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