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科学家向母校捐赠174册珍贵的微生物专业图书

发布时间:2024-04-19 22:08:48 来源: sp20240419

   中新网 上海3月22日电(孙国根 陈静)记者22日获悉,美国微生物学院院士、美国传染病协会会士、EMI(《新发病原体与感染》)杂志副主编汤一苇教授将他珍藏的174册珍贵的微生物专业图书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

汤一苇教授将他珍藏的174册珍贵的微生物专业图书捐赠给复旦大学图书馆医科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供图)

  据悉,汤一苇曾获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学士学位。在学生时代他曾接受过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的教诲,后与张文宏教授、章晓冬老师等一起,跟随闻玉梅共同参与了自然出版集团《新发病原体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杂志的创办。

  复旦大学图书馆党委书记、常务副馆长侯力强代表复旦大学图书馆接受汤一苇的捐赠,并表示,汤教授捐赠的174册珍贵的微生物专业图书,不仅是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极大丰富,更是对母校教育事业的有力支撑,对在校医学生阅读和培养有重要意义。

  据悉,汤一苇现任丹纳赫集团/赛沛中国首席医学官、重庆医科大学客座教授、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研究所分子诊断专家组委员。他曾是美国疾病控制中心访问学者、梅奥医学中心住院医师、范德堡大学医学院教授、美国纪念斯隆凯特琳肿瘤医院主任医师和临床微生物科主任、康奈尔大学医学院教授、海外华人微生物学会主席、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医疗器械咨询委员会委员等。他已发表相关科研论文、综述和专著近400篇;2015年荣获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研究所颁发的“领导和服务奖”、2018年荣获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

  在捐赠感言中,汤一苇表示,有多个原因促使他以捐赠图书这种特别的方式向母校表示感激。作为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之一,他非常喜欢图书,这批数量较大的赠书能够补充医科馆的馆藏;捐赠图书中有部分是目前任职的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内部发行的标准与指南,希望这些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帮助国内的临床微生物诊断工作。

  据悉,本次活动由复旦大学图书馆联合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九三学社上海市委科普工作委员会和《新发病原体与感染》(《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杂志联合主办,采用线上线下结合方式,通过多个平台同步直播。(完)

【编辑:胡寒笑】
凝结创新“加速度” 装配强劲“中国心”(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 以军方称将回应伊朗袭击 国际社会呼吁各方克制

凝结创新“加速度” 装配强劲“中国心”(中国道路中国梦·齐心协力加油干)

发布时间:2024-04-19 22:08:49 来源: sp20240419

  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李志强班”职工回信,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提出殷切期望,强调“航空发动机是国之重器”,希望我们“加快航空发动机自主研制步伐,让中国的飞机用上更加强劲的‘中国心’”。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成为我们牢记使命、砥砺奋进的力量源泉。

  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是最复杂、最精密的工业产品之一,是国家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李志强班”是发动机装配总装工段的一个班组,负责这颗“心脏”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以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李志强的名字命名。用实际行动践行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锤炼过硬本领,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贡献力量,是我们的职责所在。

  航空发动机由数万个材料特殊、形态各异的零件组成。总装,是航空发动机装配的最后一道工序,更是保证发动机生产质量的重要一环,容不得半点差错,不仅考验班组的装配技能和衔接配合能力,也考验整个班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比如,飞附机匣在发动机腹部,是一个“大家伙”,大体积、低角度影响装配效率。装配难点就是创新的起点。我们合力攻坚,查资料、摸原理,大量试验,探索新方式、提升装配效率,终于成功找到解决办法。经过专家组的技术认定和现场审核,新的安装方式既降低了人员劳动强度,又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这些年,我们突破一个个装配难题,开发出一批批辅助设备,设计出几十种专用工具,解决50多项技术难题,累计实现工艺创新120余项。实践证明,制造国之重器,要善用巧思突破技术瓶颈,凝结创新“加速度”。

  推动尖端科技成果向生产应用转化,高技能人才队伍必不可少。研制航空发动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集成了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控制学、冶金、材料、机械制造等众多专业学科知识。只有培养更多善于创新的“多面手”,才能把这项工程做优做强。近年来,为培育既了解技术技能又懂得创新的高技能人才,黎明公司通过技能大师工作室、劳模工作室、技能竞赛等方式,破除技术技能岗位壁垒,提升技能人才集智攻关能力,有效带动航发青年成长成才。着眼未来,注重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营造热爱学习、努力创新的氛围,就能让更多的“新鲜血液”为飞机的“心脏”带来强劲脉动。

  事业在于传承。全国劳模李志强今年已经59岁,他善于利用小本子随时记录经验技法,总结提炼出的“李志强调整法”堪称装配航空发动机的“秘籍”。如今,我们班组有60多人,人人都装着小本子。随着攻克的难题越来越多,“秘籍”也越来越厚,一条条创新经验凝结着我们对精益求精的追求。我国航空发动机事业取得的长足进步,映照着一代代航发人艰苦攻坚、接力奋斗的扎实足迹。虽苦虽累,亦甘亦甜。新时代新征程,始终把研制出独立自主、技术先进、质量可靠的航空发动机作为安身立命之本,顽强拼搏、锐意进取,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始终在“李志强班”薪火相传,这是我们的传统,也是我们的信念。坚持航空报国志向、严慎细实作风、一次成功理念、攻坚克难品质,用心装好更多飞机的“心脏”,为建设航空强国积极贡献力量,我们责无旁贷,定将奋勇向前。

  (本报记者邱超奕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27日 05 版)

(责编:牛镛、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