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八方驰援 共渡难关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9:22 来源: sp20240429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灾情牵动人心。地震发生后,各部门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组织调拨抢险救援物资,抢修受损的电力、通信、交通、供暖等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但由于当地海拔高,天气寒冷,给搜救、安置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青海海东民和县与甘肃积石山县接壤。地震发生后不久,民和县中川乡的金田村和草滩村由地震引发了砂涌现象,大量房屋被淤泥包围、冲毁,有多名群众失联,民和县金田村是青海震区受灾最严重的地方之一,强震引发了各种次生灾害。青海省消防救援总队的消防救援人员正在进行紧张的清挖工作。淤泥特别湿,很黏稠,重量大、密度大,单靠手挖不动,只能依靠重型机械。紧急调运来的三台挖掘机一直在连轴运转。

  地震后不久,浪头高达三米的浓稠泥浆就翻滚着漫入了村庄。这种地质灾害叫作“砂涌”,出现在大地震之后。由于地壳震动,地下深处的含水沙土液化。“砂涌”现象与地下含水层的含水量有关,也与挤压变形的程度有关。

  目前,连接两个村的公路仍然在淤泥的掩埋之下。为尽早救出失联人员,入夜后,消防救援人员仍然在继续工作。村民的安置工作也在有序进行,失联人员的家人们在家属和政府工作人员的陪伴下,住在离救援现场最近的帐篷里继续等待亲人的消息。 

  12月19日,甘肃积石山地震发生后,各方救援快速展开。但是低温叠加高海拔给救援工作带来严峻挑战。

  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原总工程师曲国胜:“在救援过程中,由于低温,施救和被救人员都会受到较大影响,救援人员所携带的救援装备,生命探测仪、手电、通信设备都会由于低温电量衰减非常快,所以在进行搜救的时候,队伍要尽量有保障。”

  为了加强搜救,尤其是(后续的)地毯式拉网搜救的触达能力,消防部门还调集来了更多的热成像搜救仪,并连夜调试设备。截至今天(12月20日)上午11时,甘肃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共计开展地毯式拉网搜救4轮次,累计搜救被困人员78人,转移疏散780人,排危除险403处。

  在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地震发生后,陆续有患者被送到这里,其中大多数为擦伤、骨伤和四肢外伤。医院近600名医护人员也第一时间集结到位,全力抢救伤员。

  除了本县的医疗救援力量,来自甘肃各地的医护人员也赶往积石山县支援医疗救助。甘肃省卫健系统迅速成立12·18抗震救灾省、州、县医疗救援工作组,下设伤员转运、医疗救治、卫生防疫等8个工作小组,省、州、县医疗救援力量混合编组,全面开展伤员搜救、转运、救治工作。

  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韩凯:“灾情发生以后,我们共收治病患362人,其中重症78人,56人转到州人民医院、州中医院、州妇幼保健院,剩余的病人在我们医院继续检查治疗。”

  除了本地医院以外,野外流动医院也投入支援。在各方力量紧急救援的同时,当地也在第一时间安置受灾民众。记者探访了位于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最大的一个地震安置点。

  凌晨4时,室外的温度达到了零下13℃左右,安置点的每一顶帐篷里面都有一个取暖炉,取暖炉可以保证室内的温度,保证受灾群众基本取暖需求。水果、饮料、榨菜、泡面这些基本应急物资都有提供,还有一台炊事车,部队的炊事车可以提供热食,像做米饭、馒头,包括一些炒菜、汤都可以实现,可以满足受灾群众的一日三餐,满足他们的基本用餐需求。

  记者走进了一顶帐篷看看安置情况,被安置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来说很知足,最起码有饭吃,有挡风的地方。帐篷内配备了必要的床铺、被褥、食品等应急物资,为了保证取暖,帐篷内还生起了炉子,并有人员及时维修。

  由于地震的破坏,导致当地供电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力部门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抓紧恢复临时居民安置点的电力。

  在积石山县的另外一个居民安置点,记者看到电力工作人员正在紧张地给帐篷通电。大寺广场安置点所在的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是这次地震受灾比较严重的地区。为了让受灾群众能够安顿下来,这里的电力工人一直忙个不停。19日晚上8时多,记者随机走进了几个帐篷,看到都已经通上了电。有了电,受灾群众也第一时间赶紧给手机充电,报平安。 

  国网临夏供电公司城区分公司经理陈杰:“现在,每个帐篷的布线已经完成了,现在挨个通电灯。今天晚上可能时间会晚一点,但是不管多晚,我们都会让每一个帐篷有一个亮的灯、可以充电的插座,来满足受灾群众最基本的用电需求。”

  夜里,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一台系留无人机悬浮在夜空中,将临时安置点照亮。系留无人机不同于一般的无人机,它是由一根缆绳供电,只要缆绳供电不断,它就可以一直悬停在空中。大家把这盏灯称为“夜空中最亮的星”。这盏灯,不仅照亮了临时安置点,也点亮了人们抗震的希望。

  既要保证受灾群众低温条件下温暖过冬,有帐篷住,有电用,又要保证受灾群众能够吃饱。在东乡县,20日一早,记者就看到东乡县商务局为安置点群众送来早点。

  据了解,有6个县市参与受灾群众的食品供应,全力保障灾区群众餐饮质量和食品安全。先组织各县市把物资送到乡镇,再通过乡镇送到各个受灾群众安置点。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的同时,受地震破坏的基础设施也在全力抢修。

  受灾地区的各种信息不断传来,天寒地冻,搜救过程中的一些暖心瞬间令人动容。各方救援力量仍在不断向灾区汇集,排查搜救、伤员救治、转移安置、灾情核实、基础设施抢修等抗震救灾各项工作都在紧张进行中,这场守护生命的接力还在持续。 【编辑:李润泽】

(新春走基层)西北小伙跨越1800公里守护中越国际铁路大通道 - 据预测,2024年元旦假期广东水路客运将保持高位运行

(新春走基层)西北小伙跨越1800公里守护中越国际铁路大通道

发布时间:2024-04-29 17:59:23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广西凭祥2月19日电 题:西北小伙跨越1800公里守护中越国际铁路大通道

  作者 宋彤波

  2月18日20时,位于中越国际铁路大通道重要节点的凭祥站内,一群“90后”的铁路职工正进行着班前点名分工。

  湘桂线南凭段自1953年开通以来,国铁南宁局南宁工务段凭祥线路车间就担负起凭祥至国境13.119公里线路、65组道岔的养护维修工作。这里是中越大通道重要环节,线路历史悠久,在中越两国经贸物流合作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月18日,南宁工务段凭祥线路维修工区职工在湘桂线凭祥站进行线路设备病害整治。宋彤波 摄

  “马上清点人员、工具,与驻站联络员核对调度命令。”这个操着西北口音的正是南宁工务段凭祥线路维修工区工长陈龙。

  十年前,陈龙离开家乡陕西咸阳,独自一人踏上1800公里的旅程,来到“祖国南大门”——广西凭祥市,开始了他的铁路坚守之旅。初来乍到的他不适应南方的生活,水土不服,也曾想过打退堂鼓,回到家乡。但在车间工友们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凭祥的生活,并在他的美食清单上增添了越南鸡肉粉、烤肉粉、卷筒粉等边境美食。

  每次维修“天窗”,陈龙都会带领工友维修养护线路近3公里,夯实中越班列运行基础。作业中,身为工长的陈龙,严格执行“一米一量”的作业标准,对线路进行毫米级精测、精整,保证线路几何尺寸达到0与1毫米之间。

  陈龙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缘于十年前的一次工作经历。当时凭祥至夏石区间遭遇深夜大雨,休班时间的陈龙和同事们闻令而动,携带工具赶往防洪点。抵达后,他们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迅速分组出巡。

2月18日,南宁工务段凭祥线路维修工区职工在湘桂线凭祥站进行线路设备病害整治。宋彤波 摄 2月18日,南宁工务段凭祥线路维修工区职工在湘桂线凭祥站进行线路设备病害整治。宋彤波 摄

  那次出巡,让作为“防洪新人”的陈龙紧张又激动。他跟着师傅杨智明查看路肩护坡、挡墙边坡的安全情况,同时前行。“当时师傅嘱咐我,现在已经是凌晨三点多,早晨六点会有一趟跨国货运列车经过,我们要在列车到来之前排查一遍线路。”回忆起那次雨中出巡,陈龙记忆犹新。那次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湘桂铁路线路安全的重要性,也在他心中种下了“坚守”的种子。

  如今,陈龙已在中越铁路线上坚守了十年,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专业知识,还收获了生活的幸福感,成为“新手奶爸”,在祖国南大门建立了自己的小家。

  十年来,陈龙多次荣获南宁工务段十佳工班长、优秀工班长等荣誉称号。2023年,凭祥线路维修工区高标准、严要求有效提高管内线路质量,确保湘桂铁路南凭段提速改造工程高质量完成,列车允许时速由85公里提升至90公里。

  又是一年春运,铁路运输大动脉持续繁忙。陈龙表示:“春运期间,中越班列运输不减,我们将始终坚守岗位,守护国门车站,检修维护边境铁路线路,保障中越班列跨境运输。”(完)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