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中国年|江苏盐都:百米长龙舞起来 万人空巷看踩街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4:22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盐城2月11日电(顾名筛 谷华)大年初二,在“龙舞之乡”江苏盐城市盐都区,百米长的舞龙队开道,威风锣鼓、跑旱驴、荡湖船、打莲湘、踩高跷、舞狮等各式民间绝活纷纷登场,在潘黄街道2公里长的腾飞路上巡演,给市民和游客送上新春的祝福。

舞龙表演。盐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当天,“‘盐’之有味 ‘都’来过年”——2024滋味盐城过大年·盐都区民俗踩街活动在“渎上·老西门”举行,周边县市区及长三角地区的游客纷至沓来,共同感受里下河水乡传统文化的魅力。

金龙盘旋。盐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活动设有“龙腾盛世贺新春”“花开盐都绘新春”“民俗荟萃赞新春”“丰瑞盐都庆新春”“锣鼓喧天闹新春”5个单元。40支踩街队伍全部来自盐都区各镇(区、街道)。民间艺人们身着传统服饰,将舞龙、舞狮、荡湖船、打莲湘、踩高跷等盐都特有的非遗民俗一一呈现给观众。

庆新春,舞大龙。盐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盐都舞龙是流传于盐城一带的典型的民族民间舞蹈表演艺术,是春节、中秋等重大节日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文化活动。作为龙年春节的重头节目,各式龙舞汇聚一堂,只见巨龙翻飞,舞姿优美,伴着威武、强烈的锣鼓声,充满了浓厚的水乡风情。

各式舞龙热闹登场。盐都区融媒体中心供图

  壮观的百米长龙由数十人舞动,从“蛟龙出海”“长龙摆尾”到“金龙盘旋”“祥龙戏珠”,舞龙者配合默契,呼应自如,通过扭、挥、仰、摇等多种姿势,将人与龙、龙与音乐完美结合,展现出祥和喜庆的瑞气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情趣。“看了特色舞龙表演,让我更加感受到龙年的朝气蓬勃,非常开心。”市民赵女士说。

踩街活动现场,荟萃各种民俗表演。

  除传统的踩街巡演,途中还设置了民俗集中表演区,将里下河文化元素融入新春龙年。盐城市淮剧团民乐队伍演员身穿汉服,用古筝、琵琶等民族器乐演奏《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曲调柔美,抒情婉转,向人们展示了盛世花开、百花迎春的绚丽场景。(完)

【编辑:付子豪】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托起百姓致富梦 - “逆向考研”是理性还是妥协

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托起百姓致富梦

发布时间:2024-04-29 22:34:23 来源: sp20240429

原标题:突出就业优先导向,托起百姓致富梦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就业是民生之本,与亿万人切身利益紧密相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千方百计稳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兜底线,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强大合力,促进我国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以来,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连续保持在1100万人以上,重点群体就业平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增就业5500万人以上。按历史规律计算出的弹性系数,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可带动210万人左右的就业,因此,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年均实际GDP增长不低于4.8%。数据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是拉动就业增长的关键所在。2023年1至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80万人,已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8%。在经济运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实现就业稳定增长,成果来之不易。做好今年就业工作,还需要把握好以下三点:

完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为更多企业减负担、增后劲。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企业。亿万经营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就业的阵地。截至2022年底,全国登记在册市场主体1.69亿户,其中企业5282.6万户,个体工商户1.1亿户,农民专业合作社223.6万户,小微市场主体约占总量的三分之二。自2023年以来,多地聚焦企业急难愁盼,多措并举稳定就业岗位。例如,一些地方加快数字化手段应用,运用新技术精准推送招聘用工及相关政策服务信息,探索发布信息、组织对接、面试洽谈等“一站式”快办服务;一些地方推出普惠性就业金融服务产品,满足企业融资需求。当前,应加快落实国家社保降费、稳岗返还、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等稳就业政策,实行援企稳岗政策免申即享、劳动者个人补贴政策直补快办等,助力企业留工稳岗;还应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遴选一批吸纳就业多、稳岗效果好且成长空间大的就业友好型企业给予激励,持续激发其就业岗位创造能力,保持用工总量稳中有增。

分类施策,做好重点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保障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至关重要。据有关部门测算,过去一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创近年新高,仅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一项就突破1100万,而在过去3年,这项数据分别为874万、909万、1076万,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新的一年,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加大政策支持、服务支撑、困难帮扶、权益保障,进一步强化政策落地见效,做实做细就业服务,支持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到各行各业施展才华、建功立业。当前正值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关键阶段,要进一步挖掘岗位资源,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用好“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等,引导广大青年朋友从实际出发选择职业和工作岗位。同时,引导鼓励有需求的青年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持续提升青年的就业能力。此外,还应创新方式方法,采取“大数据+铁脚板”方式,提档升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功能,引入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社会组织等协同参与,精准对接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需求。围绕提升人力资源供需对接匹配效率工作目标,推进直播带岗、智能匹配、远程面试等在就业公共服务领域广泛应用,提升就业公共服务质量,助力高质量充分就业。此外,还应大力挖掘适合大龄和就业困难劳动者的就业岗位,兜底帮扶劳动者实现就业增收。

拓展包容活跃的就业创业空间。当今时代,数字经济成为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总量稳居世界第二,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升至41.5%。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造就了大量岗位,成为扩大就业的“蓄水池”。以修订后的2022年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为例,净增158个新职业,首次标注97个数字职业,极大扩展了就业空间。特别是近年来,直播运营、上门厨师、宠托师等新职业不断进入大众视野,吸引越来越多求职者投身其中。当前,应促进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规范发展,加快完善针对灵活就业者的社会保障制度,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筑起“防护网”,切实保障这一群体的劳动权益,让就业“蓄水池”更稳固。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印发的《数字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强数字素养与技能教育培训、实施“信息无障碍”推广工程、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三大举措,通过数字化手段促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当前,应加快构建集培训、评价、使用、激励于一体的数字技能人才培育体系,促进数字技能类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近年来,返乡创业浪潮蔚然成风。要不断优化农村创新创业就业环境,为返乡入乡人员就业创业搭建便捷平台、提供暖心服务,吸引包括返乡创业大学生、退役军人等在内的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带动更多人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

(作者:朱海嘉,系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西南政法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项目团队:记者 张胜、王建宏、张锐、严圣禾、张文攀、闫磊、赵秋丽、冯帆、耿建扩、陈元秋 通讯员 罗裕琛、杜倩倩、肖玉泉)

(责编:李昉、郝孟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