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羽协发布羽绒服行业高质量低碳转型研究报告

发布时间:2024-05-01 09:45:27 来源: sp20240501

原标题:迈向净零排放|中羽协发布羽绒服行业高质量低碳转型研究报告

  近日,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发布了《迈向净零排放:羽绒服行业高质量低碳转型路径研究》报告,以零碳经济的专业视角,对提升羽绒服行业价值链效率、推动工艺环节脱碳、拓展价值链外的气候贡献等低碳转型方向做了充分的路径探索和指引。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绒及制品的生产国、出口国,也是最大消费国。推动羽绒行业低碳转型的中国研究和落地,对全球羽绒行业具有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羽绒服具有较长的使用周期和更高的附加值,有更大的空间开展行业低碳转型的技术创新以及服装循环再生体系的建设,对整个大服装价值链的具备了牵引示范作用。

  国际羽绒羽毛局副主席、中国羽绒工业协会名誉理事长姚小蔓在研究报告中表示:羽绒是一种可持续、可再生的资源,是天然的保暖材料,其对环境的影响比聚酯材料低85-97%。在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感召下,节能减排、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行业发展的任务,成为企业必备的社会责任。

  中羽协发布的这份报告立足于羽绒服品牌商视角,但价值链中的主要成员都可以在本报告中找到可以参考的行动指南,包括零售商、 制造商、材料供应商等。报告不但对行业低碳转型的社会价值、驱动力、实现路径等做了总结,还深度剖析了行业低碳转型标杆企业的具体实践,进一步增强了对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的指导价值。

  以波司登为例: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波司登持续推进企业的低碳可持续发展。同时作为一家直接与消费者对话、连接价值链上下游的枢纽的品牌公司,其在产品设计、生产、流通和销售体系的主导地位,助力了上下游资源和能源效率的提升,推动价值链各个环节实现直接或间接减排。波司登的企业实践,对探索羽绒服装行业的低碳转型参考具有重要的路标意义。

  产品先行,持续提高环保和安全标准

  中羽协报告显示,价值链上游“工艺环节”的碳排放是羽绒服行业碳足迹的主要来源,也是实现价值链脱碳的重点,工艺环节脱碳愿景的实现将依赖品牌和供应商的共同努力。在这方面,波司登坚持对环保和功能性的双重承诺,利用生物基聚合物解决方案制成纤维,推出羽绒服。该创新材料以每年可重复生长的植物为核心原料,降低了服装制造对石油资源的依赖。与传统尼龙6相比,该材料的生产过程中石油资源消耗减少37%,能耗降低30%,温室气体排放减少50%。而这种创新材料也赋予了羽绒服抗皱保型和记忆塑形的特性,能保持衣物在多次穿着后的挺括外观。

  在产品安全方面,波司登目前明确限定成衣面料制造中可分解芳香胺染料的使用;明确限定婴童成衣面料制造中重金属(铅和镉)及阻燃剂的使用。这些规定已纳入集团采购合同的质量附件中,以确保产品安全。波司登将持续对供应商进行监督和评估,确保其严格遵循相关化学品安全标准。

  流通和零售效率优化,迈向净零排放

  据中羽协报告,交通运输业排放了全球大约五分之一的温室气体,这也对羽绒服行业的碳足迹也产生重要影响。提升产品流通和零售效率,减少不必要的库存转移,可以减少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在2020年12月,波司登就上线了数据中台,并实现全渠道数据一体化运营,成为中国服装业阶段性完成全面智能改造的先锋制造企业。该中台以数据赋能全业务链条,沉淀了四大业务模型——商渠匹配、智能销量预测、库存一体化、产销协同。波司登基于大数据展开智能营销与按需定制,在超1,300家门店实现了精细化的商渠匹配,减少了不必要的运输浪费和碳排放。

  同时,波司登通过线下门店、电商、官方客服、公众号等渠道积极与消费者建立对话,以提供透明、详尽的产品信息,帮助消费者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进一步提升了用户与期望产品的匹配度,降低退换货率。这不仅提升了波司登的品牌声誉和用户满意度,还有效地减少零售运输中的碳排放。

  打造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助力可持续

  设计阶段对于羽绒服行业的绿色发展至关重要,在报告中,中羽协提出了“多场景、耐用性、多功能和可拆卸”四项产品设计原则,帮助促进服装产品增加使用频率、可修复和循环利用性,促进新技术、新流程在上游加工过程应用,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

  为助力循环经济和绿色消费,波司登开发了泡芙系列可回收轻量羽绒服,通过设计简化回收过程,显著减少羽绒服的回收成本和碳排放。同时采用环保的回收尼龙或涤纶材料,提高面料耐用性,减轻对环境的影响。该系列凭借其创新性和环保特性受到高度评价,获红点产品设计大奖,充分体现了波司登对可持续发展的承诺。此外,波司登还在商品仓库流转环节,不断提高纸质包装的比例和周转箱的重复利用率,减少使用塑料制品,并上线自动纸盒包装机,优化了包装和装载效率,不断减少品牌碳足迹。

  正如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蒋南青博士在研究报告中所说:羽绒服价值链,从原材料,到产品设计,工厂生产,到产品销售,都具有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潜力。未来企业在碳资产方面的投资将得到放大效应,为他们吸收的碳或者减少的碳获得更大回报。像波司登这样的品牌企业,将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以及监管机构和决策者组成的更广泛生态系统,联手为绿色解决方案创造市场,使绿色解决方案更加经济。

(责编:曹淼、杨迪)
“非油炸”与健康能否完全画等号 - 江西南昌一交通事故致3死7伤:初步调查驾驶员突发心脏不适

“非油炸”与健康能否完全画等号

发布时间:2024-05-01 09:45:28 来源: sp20240501

  于永超

  如今,无论是超市还是电商平台,很多标示着“非油炸”的预包装食品相比同类预包装油炸食品,有更好的顾客缘。大家熟悉的膨化食品、方便面和冻干果蔬脆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随着大众饮食健康意识的增强,少油、无油食品日益被重视,很多消费者认定它们无论如何都比油炸食品更健康。

  非油炸食品是否真如商家宣传的那样健康?它与无油之间真的有“楚河汉界”吗?今天,我们主要以膨化食品为例,从营养学的角度来聊聊这个话题。

  油炸食品为何总是很美味

  美食之所以诱人,大多是因为色香味形俱全。不可否认,油炸食品在中国民间饮食文化中占有重要一席,油炸赋予了食物特别的感官体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脆和香。

  如今,在商超、电商等售卖的预包装食品中,会专门打着“非油炸”标签的主要是膨化食品、方便面和冻干果蔬脆这三类。需要明确的是,我们在这里要探讨的不是家中用油烹饪的方式,而是食品厂的油炸加工方式。

  油炸以油脂为导热介质,可以快速而均匀地传导热能,使食物表面温度迅速升高至100℃以上。在这个过程中,食物中的水分迅速汽化膨胀,使得原本致密的淀粉团被快速“撑”出无数微小的空隙,而后空隙周围的淀粉脱水干燥成硬壳,就形成了酥脆的质地和稳定的固态形状。当温度超过120℃时,淀粉类食物表面会发生美拉德反应,即食物中的还原糖和蛋白质在加热时,产生了褐黑色的类黑精,出现令人愉悦的金黄色泽和焦香风味,类似于烤面包的色泽和香味,这种香味与油香叠加在一起,会成就独特的复合香味。

  另外,为了对抗脂肪“腻”的体验,商家往往会在油炸食品中加入食盐,来刺激人的味蕾,提升食欲。

  可以说,油炸的特点一方面是“油”,代表着脂肪的香气,这刚好契合了人类刻在基因里的对高热量食物的本能需求;另一方面是“炸”,即高温,拥有以水为介质烹饪所无法实现的色香味。

  高温油炸有6大危害

  追求“非油炸”,是因为近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油炸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所以在谈“非油炸”之前,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油炸食品的六大危害。

  1.高脂肪高热量 油炸过程中,食物内部的水分快速蒸发,蒸发带来的空隙则被油脂填入,俗称“吸油”,所以食物总热量会快速升高。经常摄入这类食物,容易诱发肥胖,增加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多种慢性疾病风险。

  2.产生促炎物质 在油炸带来的高温下,葡萄糖与蛋白质会发生非酶促糖基化反应,生成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这类物质进入人体后会在不同组织沉积,升高体内的炎症水平和氧化应激水平,不仅可能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还会加速皮肤老化。

  3.产生致癌物 在超过120℃的油炸高温下,淀粉类食物会产生丙烯酰胺。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丙烯酰胺划归为2A类致癌物,将其认定为对人类可能有致癌性的物质。

  4.产生反式脂肪酸 同样在油炸高温下,不饱和脂肪酸的双键会发生顺反异构,产生少量的反式脂肪酸,然后吸附在油炸食品上。反式脂肪酸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5.破坏营养素 维生素B1、B2和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K、胡萝卜素等不耐热的维生素,会在高温中被破坏,尤其是维生素B1,几乎被完全破坏。

  6.钠超标 如前文所讲,为了平衡“闻着香吃着脆”的口感,刺激食欲,油炸食品通常会加很多盐,口味以咸香为主,而过量摄入钠会加重肾脏代谢负担,是高血压、骨质疏松等疾病的危险因素。

  非油炸与无油不是一个概念

  市面上标示“非油炸”的各类食品,其脂肪含量确实低于油炸食品,但在美味方面,非油炸食品往往不如油炸食品。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觉得,无非就是选择美味(油炸)还是健康(非油炸)的事,但很多非油炸食品,并不如想象中那般健康,我们从3个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

  1.无“炸”未必无“油”

  拿膨化食品来说,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膨化食品》(GB17401-2014)中的定义,膨化食品分为含油型膨化食品和非含油型膨化食品,前者不仅包括“用食用油脂煎炸”,也包括“产品中添加和(或)喷洒食用油脂”,而后者严格指“食品产品中不添加或不喷洒食用油脂”(如一些膨化空心玉米棒食品)。

  因此,即使某膨化食品确实没经过油炸,也可能添加或喷洒了食用油脂,只不过加热方式从煎炸换成了热风干燥或焙烤工艺,相对用油量减少,但不是没有用油。

  以薯片为例,直接以马铃薯切片作为原料油炸的,被称为“原切薯片”,由于形状不一致,这类薯片采用的是充氮气的软包装。原切薯片的含油量可达33%,即三分之一是油,当然味道也是最香最受欢迎的。而主打“非油炸”的焙烤型薯片,原材料换成了马铃薯粉,在混合淀粉后压制成薯片形状,再经添加或喷洒油脂后焙烤,这类薯片形状一致,通常以圆筒或纸盒包装,酥脆感和香气不及原切薯片。焙烤型薯片的含油量为26%,即四分之一是油,虽然含油量比原切薯片要少,但仍超过了20%含油量的高脂肪食品标准,依然属于高脂肪食品。此外,虾条、妙脆角等采用压力差工艺的膨化食品,普遍也会加入油脂,脂肪含量大多在20%以上。

  那有没有不加油的非油炸膨化食品呢?倒也有,像民间传统工艺的爆米花,只有酥脆口感和玉米的香气。但现在电影院卖的爆米花可不一样,大多都是加了油和糖制成的。

  2.有更多的配料和食品添加剂

  相比油炸食品,市场上标注了“非油炸”的这类食品的含油总量的确是减少了,但色香味形也可能随之下降。为了弥补这方面的不足,非油炸食品可能通过加入棕榈油、硬脂酸等饱和脂肪酸,甚至是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的起酥油,来维持食品的香气及酥脆口感。

  但无论是饱和脂肪酸(过量摄入)还是反式脂肪酸,均已公认对心血管健康不利。有的非油炸食品还会添加膨松剂、乳化剂、抗氧化剂或香精等。总之,非油炸食品的配料表一般都比油炸食品的配料表更长,而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推荐选择食品配料表更短的食品。

  3.有害物质含量可能并不低

  非油炸的问题同样出现在高温上,高温是把双刃剑,既能通过美拉德反应创造出金黄色泽和焦香风味,又会导致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和致癌物丙烯酰胺的出现。

  2020年10月,深圳市对15款薯片进行比较试验发现,多款薯片被检出丙烯酰胺含量超出欧盟设定的基准水平值(750μg/kg),且焙烤型(“非油炸”)薯片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3441μg/kg)高于油炸型薯片(547μg/kg)。

  这个结果似乎令人意外,其实也不难理解。由于薯片类膨化食品的特点就是酥脆和香味,如果不经过油炸工艺,为了追求类似的口感,非油炸食品反而可能在焙烤过程中选择更高的温度或更长的加热时间,这些都会增加有害物质的产生。

  至于非油炸方便面,情况则与膨化食品不同,因为方便面的主要特点是脱水干燥、方便保存,而非酥脆和香味,所以通常热风干燥的温度不会太高(≤120℃),生成的有害物质就会比油炸型方便面更少。不足之处在于,面饼难以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泡面时复水时间更长,也就没那么“方便”了。

  包装背面的信息更值得关注

  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会感到困惑,面对油炸食品和非油炸食品,到底应该怎么选呢?其实,人们在选购食品时往往只关注包装正面的标示,查看“油”与“不油”,殊不知包装背面的信息才更值得关注。

  首先,需要看配料表。配料表的排序规则是含量越高的成分越靠前,如果发现植物油(或起酥油)这种成分排在前三名以内,那么即使是“非油炸”,热量也会很高。

  其次,看食物营养成分表。通常,营养成分表中包含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钠等营养素信息,需优先关注能量、脂肪和钠这三个指标,然后,排在后面第二列的是每份食品中该营养素的含量,第三列是每份该食品中提供的某项营养素占全天所需的百分比。比较同类产品时,优先选择数值更小的。值得提醒的是,有些厂家为了产品热量、脂肪、钠看起来更低,会把“份”设置得不同,有的是30g,有的是40g,有的是52g……其目的就是为了让数据看起来很小。此时,消费者需要进行适当的换算,建议折算成每100g食品中某营养素的含量,再进行横向比较才有意义。

  最后,注意规律食用和合理搭配。客观地说,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垃圾食品,只有不合理的饮食结构。虽然油炸或非油炸食品都是高脂肪食品,但如果偶尔想获得美味体验,并无不可。只要每个月尽量控制摄入油炸食品在3次以内,每次不要超过100g,就在健康范围之内。与此同时,当天的正餐适度清淡,选择蒸、煮、炖、焖等少盐少油的烹调方式,把脂肪的“配额”给“省”出来,那就能实现美味与健康兼而有之了。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医师)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