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看振兴)变“废”为“肥” 山西五台循环农业助农“敲开”致富门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5:41 来源: sp20240429

   中新网 忻州4月8日电 题:变“废”为“肥” 山西五台循环农业助农“敲开”致富门

  作者 杨静

  种田产粮、粮食酿酒、酒糟喂牛、牛粪再种粮菜……近年来,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阳白乡阳白村以农业为基础,通过粮食就地转化,在生产与加工、种植与养殖等领域里打造出一条循环农业产业链,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繁荣。

阳白片区千亩日光蔬菜温室大棚。金俊贤 摄

  阡陌纵横,田垄交错,春暖花开时节,沿着水泥路来到阳白村东山黄土塬,站在该村蔬菜基地12米高的“观景台”上放眼望去,千亩日光蔬菜温室大棚整齐排列。目前这里已形成五台县规模最大的集中连片蔬菜生产基地。

  “大棚内主要种西葫芦、西红柿、豆角等蔬菜,现在每天来清理枝丫。”村民郭彦均正在他承包的大棚里忙碌。

  阳白村位于五台县城西北部25公里处,为阳白乡政府所在地,该村土质肥沃,交通运输便捷。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设施农业,广种大棚蔬菜,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阳白村党支部书记孟源介绍,过去村里以种植传统农作物为主,经济效益不高。“村民辛苦劳作一整年,勉强够养家糊口。”

  2012年,为促进经济发展,该村开始探索产业发展道路。阳白村党支部积极勘察地形、与村民协商征地事宜,并组织村民前往山东寿光学习、引进温室蔬菜大棚。“当年建起大棚20个,收益不错。”孟源说。

村民正在蔬菜大棚中清理枝丫。杨静 摄

  50岁的郭彦均以前一直在外打工,7年前回到家乡承包了10个大棚,“种一些蔬菜,还有技术员指导种植、除虫,比打工强多了,一个棚一年能赚两万多。承包大棚后吃蔬菜不发愁,家里修房买车,条件好多了。”

  此外,阳白村不断寻求新的产业支撑点,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该村有耕地5288亩,年产粮食310万公斤。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村党支部、村委会以粮食就地转化为目的,建起了“五台山酿酒厂”,年产原浆酒150万公斤,可就地转化粮食220万公斤。酒厂注册生产的“五爷贡”“锦世缘”等系列产品,已远销北京、天津等10余个省市。

  阳白村还将酿酒产生的上百万公斤酒糟转化为二次资源再利用,建起标准化牛舍10栋共4000平方米,青贮氨化池2000立方米,防疫免疫室500平方米。以“公司+农户”的形式,养牛486头,年出栏200余头,创产值160万元,并将年排泄的194万公斤牛粪用于蔬菜温室大棚,实现循环发展。

  牛粪种菜是阳白村的一大特色。村民孟晋平培育两个大棚,黄瓜、西红柿、茴子白轮着种,一年2茬至3茬,全凭牛粪上底肥。“牛粪发酵过后比较肥,蔬菜都是绿色食品,卖得快。”

  “目前,村里发展蔬菜温室大棚420个,30余户村民承包大棚。相比传统种植,蔬菜大棚病虫害少、产量高,大棚的增多,还为本村及周边村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孟源说,下一步将继续完善大棚二期工程,扩大蔬菜大棚种植规模,带动更多村民增收。(完)

【编辑:付子豪】
《通向繁荣之路》第五集《向新而行》速览 - 邵逸夫医院高质量发展图片展侧记:浙港合作再开新篇

《通向繁荣之路》第五集《向新而行》速览

发布时间:2024-04-29 22:55:42 来源: sp20240429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字化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世界;

  这又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频发,为人类拉响了警钟。

  在这样一个时代,如何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携手,共筑美好未来?

  2019年4月2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把绿色作为底色,推动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绿色投资、绿色金融,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寻求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

  在加纳的特马港,四个集装箱码头的建设正在紧张推进,在工程队特意设立的海龟孕育中心里,第一批小海龟破壳而出。

  这些微小的美好,只是绿色丝绸之路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个缩影。

  在肯尼亚,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沿线,长颈鹿可以毫无顾忌地穿过一个个净高超过6.5米的桥洞;在中国公司运营的阿根廷风电场,经过生态修复,巨型的风车成了一道新的风景。

  十年间,中国与31个共建国家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与全球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在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热能等领域开展合作。

  绿色正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靓丽底色。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前任执行主任、“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研究院院长埃里克·索尔海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相信绿色‘一带一路’可能是未来全世界最重要的发展道路之一,甚至没有之一。”

  过去十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但很多发展中国家,却因信息技术基础薄弱,受困于“数字鸿沟”。

  联合国大会第七十五届会议主席沃尔坎·博兹克尔:“‘数字鸿沟’有可能成为不平等的新形式。”

  在尼日利亚农村地区,中国企业正在展开“乡村之星”计划,将小型的太阳能移动基站带入偏远地区,提供超过2公里范围的网络接入。

  中国某电信企业通信工程师奥鲁吉尔·菲利克斯:“当我告诉他们,我们是在帮助他们改善通信质量的时候,所有人都很高兴。”

  在尼日利亚,中国的数字化经验,还让这里有了第一台物流传送带、第一台快递面单扫描机;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中国企业建设了一座覆盖了5G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化工厂。

  这十年,中国将自身的数字技术和成功经验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分享。数字丝绸之路构筑了一个牢固的数字命运共同体。

  智利有最纯净的天空,也有比北半球更为丰富的星象。共建“一带一路”上,科技的合作让中国和智利两个遥远的国度携手,一起探索人类科学更广袤的未知领域。

  智利大学天文系副教授瑞内·恩德斯:“我最喜欢中国同事的是,当他们有一个目标时,他们是如此坚定果断,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和资源去实现目标。”

  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在绿色、数字、科技等领域,向新而行,让造福世界的幸福之路,铺展得更广、延伸得更远。

  撰稿:郭茜

  编辑:罗陈

  摄像:历文博 陈佳琦

  剪辑:矫健

(责编:牛镛、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