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优质产能,让全球发展受益(望海楼·看清“中国产能过剩论”背后的真企图①)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7:44 来源: sp20240430

  近期,美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频频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给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贴“产能过剩”标签,鼓噪“中国输出过剩产能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对中国的攻击中,有西方舆论将“产能过剩”定义为超过国内需求的生产能力,这完全违背了经济常识和客观事实。若按这个逻辑,全球跨境贸易就不该存在。

  今天,供给和需求都具有极强的全球性,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自的产能状况。评判一国产业发展,应当从经济规律出发,客观、辩证、理性看待。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是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符合经济客观规律的正确战略选择,是中国比较优势的体现和对全球分工的贡献,也有助于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目标。加快走出国门、畅销世界的中国电动汽车、锂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并非所谓的“过剩产能”,而是稳定可靠的优质产能,正助益全球发展。

  这些来自中国的优质产能有力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近年,全球经济陷入复苏乏力和通胀高企困境,亟需发展新动能和更多优质高效供给。以新能源产业为代表的中国强大制造业不断发展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支撑,给世界带来经济新增量,缓解全球通胀压力。在此过程中,中国企业既出口符合各国发展需要的产品,也对很多国家开展直接投资,丰富供给、拉动投资、带动就业,促进全球制造业产业升级和发展,积极效应有目共睹。美国《外交学者》杂志网站关注到,东南亚国家积极争取与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合作,“不仅加强了从化石燃料汽车向电动汽车必然的转型,还通过技术交流促进了经济增长”。

  这些来自中国的优质产能为各国消费者提供了高性价比商品。凭借持续的技术创新、完善的产供链体系和充分的市场竞争,中国新能源企业出口产品具有高质量、高效能、高性价比的特点,受到全球越来越多消费者青睐。目前,中国风电、光伏产品已出口到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更多国家民众享受到中国新能源产品带来的便利和好处。恰如国家信息中心研究员魏琪嘉分析的,中国新能源产品有效满足了国际市场需求,展现出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而美国持续炒作“中国产能过剩论”,正是因其参与全球竞争力不从心的“竞争焦虑”。

  这些来自中国的优质产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气候变化是全球性挑战,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是各国共同愿望。作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市场和设备制造国,中国持续提供优质新能源产品,深化可再生能源领域国际合作,有力推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5.1亿千瓦,中国贡献超过一半;中国出口的风电、光伏产品2022年为相关国家和地区减排二氧化碳约5.73亿吨,加上中国国内的减排量约22.6亿吨,合计约占全球同期可再生能源折算碳减排量的41%。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表示,中国向其他国家提供相关服务和支持,显著提升了清洁能源技术的可及性,降低了全球使用绿色技术的成本。

  事实很清楚,不是中国产能过剩,而是美西方的一些人焦虑过剩了。中国新能源产能非但没有威胁他国产业发展、冲击世界经济,还在持续为全球绿色发展作贡献。暗藏祸心的所谓“中国产能过剩论”根本站不住脚,最终只会沦为笑柄。

  (作者为本报评论员)

(责编:岳弘彬、曲源)
年轻人文化馆“抢课热” 传统文化现新机 - 俄土领导人通话讨论巴以局势升级问题

年轻人文化馆“抢课热” 传统文化现新机

发布时间:2024-04-30 00:17:45 来源: sp20240430

   中新社 杭州4月19日电 题:年轻人文化馆“抢课热” 传统文化现新机

  作者 张斌

  一堂名额16人的唢呐班有近五百人报名摇号,六百多人报名摇号抢20个名额的越剧班,书法课报名摇号人数上千人……今年以来,浙江省文化馆因推出系列课程引发民众积极摇号在网上“火了”。

  近日,在浙江杭州, 中新社 实地探访浙江省文化馆的唢呐班课堂看到,16名学员都是年轻面孔,大家带着自行准备的唢呐,合奏了一首在年轻人中受到欢迎的《蜜雪冰城主题曲》。有的学员还给自己的唢呐做了装饰,个性十足。

4月15日晚,浙江省文化馆唢呐班授课现场。张斌 摄

  “零基础”的“90后”学员沈杨是摇到号的“幸运儿”之一,已经上了几堂课的他对 中新社 说,这里的课堂氛围轻松愉快,打破了自己“唢呐只用于红白喜事”的刻板印象,特别是学会用唢呐吹奏一首曲子后,他的成就感满满。

  “原来工作日的休息时间,基本是在家里躺着玩手机,现在晚上来文化馆上课发现还挺有意思,同学都是年轻人,学习很认真,至少感觉氛围很纯粹,也能让自己有个技艺,我以后也会坚持学下去。”他说。

  实际上,唢呐班的学员们基本从未接触过唢呐甚至是音乐,参与摇号报名,更多也是希望为忙碌的生活增加新的可能。

  授课老师、浙江演艺集团民族乐团的青年唢呐演奏者薛天龙对 中新社 介绍说,自己也是年轻人,为了让大家学习唢呐的时候不感到枯燥,他特别选取网络上比较“火爆”的曲目引发学员共鸣。

  “任何的艺术形式都要在传播的时候融入当下的文化才能更好传承和发展。短短的八节课,虽然很难学深学透,但能够影响大家对传统乐器的态度,产生对传统文化的‘觉醒’。”他说。

4月15日,浙江省文化馆越剧班授课现场。张斌摄

  浙江省文化馆艺术培训部主任周平介绍说,该馆2024年春季推出75门课程,其中三成是如唢呐一样的传统文化内容,培训时间主要集中在每天19时后和周末。

  在省、市、县(市、区)三级文化馆都有过工作经历的浙江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馆长阮静经过多年观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十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一直都在。文化馆“出圈”的新现象,折射出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民众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文化事业改革创新的深入。

  以浙江省文化馆为例,在国家加大对文化事业支持力度的背景下,该馆公益培训课程从过去“先到先得”的“抢号”模式调整为更公平的“摇号”模式,教学方式从“我说你听”调整为更注重互动体验的新形式,也吸纳了一批年轻的专业人士担任教师。

  这些创新很快有了反响,甚至引发数百人、数千人抢一门课的效果——相比少数抢到课的学员,大部分人的文化需求如何被满足?

  阮静对 中新社 说,浙江全省文化馆正在联动社区、商圈等,利用各类场所、空间推出家门口的“夜校”,与相关单位、企业、园区等合作开展培训,并且推出课程直播,尽可能满足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馆激发了民众的文化热情,更多社会机构可以把握机遇,拓展培训服务。”她说。(完)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