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坦桑尼亚港口更加现代化(共建“一带一路”·第一现场)

发布时间:2024-04-30 06:55:35 来源: sp20240430

  中国自主设计、投资建造的重型自航耙吸式挖泥船“通旭”号正在达累斯萨拉姆港进行疏浚作业。   卞 亮摄

  项目员工在马卡通贝岛更换航标灯。   郭存仓摄

  达累斯萨拉姆港位于印度洋西岸,被誉为坦桑尼亚的“门户港”,是东非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贸易枢纽。2021年8月27日,由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疏浚项目正式开工,这是两国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经过两年多时间,项目进入收尾阶段。春节前夕,本报记者赴项目现场采访,感受两国建设者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情,了解该项目对当地发展的重要意义。

  “助力港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达累斯萨拉姆港东北角,马卡通贝岛上郁郁葱葱。一座高约40米的航标灯塔,矗立在小岛北部。中坦工作人员正在协同努力,将灯塔上的旧航标灯拆除,换上崭新的航标灯。

  “旧航标灯年久失修,灯光的颜色和信号射程受到影响,进而影响船舶正常进港。”项目现场协调员萨利赫和同事一起安装好新的航标灯后,对灯光、电路等进行现场调试。信号准确发出,马卡通贝岛上的航标灯安装完成。类似的更换工作还需在集装箱堆场、进港航道南侧、1号泊位等区域进行。

  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疏浚项目包括港池航道疏浚、沉船打捞、导助航设施采购和安装等内容,其中疏浚总量达1093万立方米。据项目负责人卞亮介绍,目前港口航道拓宽、加深、疏浚等工作已经竣工,正在开展陆地灯塔和航标灯的安装与调试。

  由于航道多年未得到维护清理,海底杂物淤积,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已经无法满足坦桑尼亚和地区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疏浚项目完成后,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水深由过去的13米增至16米,结合一期码头改扩建项目,可满足7万吨级船舶全天候进出港靠泊作业,进一步提升港口的吞吐量和综合服务能力。”卞亮说。

  中国农历腊月是项目完工的冲刺阶段。“每天早上7时,所有疏浚项目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早会,安排当天具体工作,对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制定应急预案。”现场施工经理陈景利表示,建设者们争分夺秒改善当地基础设施,为推动坦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坦桑尼亚港务局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疏浚项目现场顾问福古瓦表示,达累斯萨拉姆港是坦桑尼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东非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和贸易枢纽。项目完成后,将显著提升港口整体货运能力、港区功能和竞争优势,进一步提升坦桑尼亚和东部非洲对外开放水平,推动周边国家经济发展。“我们和中国企业的合作愉快且顺利。该项目将巩固提高达累斯萨拉姆港作为区域航运枢纽的地位,助力港口实现跨越式发展。”

  “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

  耙吸挖泥船“通旭”号进行挖泥作业时,采用在施工区域布设围油栏、动态调整溢流桶高度等举措,减少作业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在泥层厚度不均的区域,通过灵活调整活动罩角度、耙头下放深度等,保证施工工艺最优化,保障海洋生物的正常活动……疏浚过程中,项目团队采取多项举措,尽可能减少施工对环境造成的影响。

  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施工的重中之重。在施工区及周边海洋敏感水域,项目团队定期开展海洋水质监测和取样工作,涉及空气质量、噪声等级、海洋水质、海底沉积物及海洋浮游生物等,并编制完成环境评估报告,确保将施工作业对当地渔民生计的影响降到最低。“7次水下记录显示,与施工前相比,施工区及周边水域的活珊瑚数量增加了15%。”项目安全总监郭振川说。

  来自世界银行的阿瓦科是项目的环境工程师。自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疏浚项目开工以来,他全程参与项目监管工作,中方团队高标准、严要求的环保实践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中国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能力保证了施工过程的绿色环保,“促进了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践行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今年52岁的优素福是达累斯萨拉姆港附近渔民,也是当地渔业协会成员。此前,他和其他渔民一直沿用原始的捕鱼方式。为提高科学捕鱼意识,项目团队定期为他们组织科普宣讲。“项目赠送给我们现代化的渔具和海上安全物资,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实实在在的帮助。现在我们不再使用密目网,让小鱼有更多生长机会。”优素福说。

  世界银行驻坦桑尼亚代表阿卜杜拉多次来到项目现场参观,他表示,中国企业不仅高质量推进项目施工,而且关注当地社区的就业、环境、民生、教育等,“展现了中国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非常期待与中国同事共度春节”

  安装完航标灯后,萨利赫马不停蹄地前往位于达累斯萨拉姆港一侧的业主办公室,协调其他海上助航设施的安装事宜及后续工作。

  萨利赫在达累斯萨拉姆港航道疏浚项目已经工作两年。毕业前,他曾在坦桑尼亚多多马大学孔子学院学习中文。因为喜欢中国传统文化和古诗词,他给自己起了个中文名字“李白”。2022年刚加入项目时,他还只是一名现场翻译,如今的他已成为“多面手”,负责协调沟通、现场环保作业以及属地人员的管理等工作。

  萨利赫说,中国同事们“既像兄弟、又像老师”,“指导我、帮助我,直到我熟悉所有的工作内容。这是我合作过的最好的团队”。因表现优秀,萨利赫得到坦桑尼亚港务局的认可,将在项目结束后继续为港务局工作。

  “尽管工作强度大,但是大家的工作状态都积极饱满、昂扬向上,中坦员工之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今年49岁的陈景利已在坦桑尼亚工作5年,今年他将在海外度过第五个春节。

  在描写春节的古诗词中,萨利赫最喜欢《元日》。他说,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中华文明理念。“学习中文不仅让我学会一种美丽的语言,更让我了解到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

  这个春节,中坦员工将共同举办猜灯谜、贴春联等活动。“我们非常期待与中国同事共度春节!”萨利赫表示,虽然大家来自不同国家,但是春节已经成为世界的节日。“我们会为彼此送上美好祝福,共同庆祝这个喜庆热闹和万象更新的节日。”

  (本报达累斯萨拉姆2月5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4年02月06日 03 版)

(责编:杨光宇、胡永秋)
东西问·两岸“名”迹|在古建大省山西,寻梁思成足迹 - 向拒收现金违法行为说“不”(财经观)

东西问·两岸“名”迹|在古建大省山西,寻梁思成足迹

发布时间:2024-04-30 06:55:36 来源: sp20240430

  编者按:

  海峡两岸散落着众多文化名家的故居、墓园、纪念馆等,承载着两岸许多共同记忆。“东西问”推出“两岸‘名’迹”特别策划,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当下,通过寻访两岸文化名人踪迹、讲述学者大家故事,以期共同追溯文脉传承,共促文化发展。敬请垂注。

   中新社 大同12月1日电 题:在古建大省山西,寻梁思成足迹

  作者 高雨晴

  

  山西大同古城东城墙下,有一座仿古二进院落,中国唯一一座专门纪念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展馆坐落于此。近日,记者探访大同市梁思成纪念馆,寻找梁思成在山西留下的足迹。

  走近这座精致的院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梁思成纪念馆”六个大字,由梁思成弟子、中国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所书。踏入纪念馆大门,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的铜塑雕像正位于四合院中央。在雕像正后方,展馆背景墙上的“大师·大同”,为观众开启了认知梁思成生平事迹的大门。

  

大同市梁思成纪念馆。高雨晴 摄

  “一代宗师”“不愧山河”“大同调查”“告慰先师”,馆内四个展厅以大量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思成的家世、学识和成就,特别对梁思成“四访”山西的心路历程以及到大同调查古建的经历予以充分展示。

  90年前,梁思成一行曾到大同考察,20余天时间,先后走访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为这座千年古都诸多古建筑留下珍贵的测绘图稿和文字资料,让诸多“藏在深闺无人知”的中国古代建筑瑰宝展示于世人。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思成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的研究,构架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

  

踏入纪念馆大门,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的铜塑雕像正位于四合院中央。高雨晴 摄

  用脚步丈量山河

  “建筑是民族文化的结晶,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梁思成曾如是说。

  1931年,梁思成加入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在此工作期间,梁思成与他的同事走访全国各地,对重要古建筑遗址进行考察测绘,使中国古建筑这一瑰宝终得拂去尘埃,重放异彩于世界文化之林。

  二十世纪初期,在遍访了大半个中国古建筑遗迹后,日本建筑史学者关野贞曾断言中国境内已不存在唐代木结构建筑,想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

  而梁思成与妻子林徽因始终相信中国必有唐代木构建筑存世。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他们曾“四访”山西,终于1937年在五台山发现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

  佛光寺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保存完好的唐代木构建筑。“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唐塑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拱眼壁有唐代壁画。此四者(得)一已(可)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宝也。”梁思成后在《中国建筑史》中写道。

  

山西省五台山佛光寺。刘小军 摄

  除五台山外,云冈石窟、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广胜寺飞虹塔等,都曾留下他们的足迹。

  风餐露宿、翻山越岭,为调查中国古建筑状况,十余年间,梁思成、林徽因及学社成员寻访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00多处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为其日后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整理和揭示这些丰富的资料,终于使中国古建筑脱离原来混沌不清的状态,首次以科学的清晰面貌展现在世人面前。梁思成由此成为第一个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学者。

  首站缘何选大同?

  1933年9月,梁思成、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同仁第一次奔赴山西,首站便是大同。

  

梁思成纪念馆内展陈的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调查的照片。高雨晴 摄

  大同是南北朝时的佛教艺术中心之一,是辽金两代的陪都,古刹林立,闻名遐迩。来此考察,早就在他们的计划之中。

  华严寺是此行调查的第一站。在考察中,他们发现,华严寺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壮观。“殿面阔九间,巍然压台上,余辈遽窥全豹,不期同声惊讶,叹为巨构。”梁思成在《大同古建筑调查报告》中这样记录初入华严寺的惊喜之情。

  在中国,大多数佛教建筑的方位都是坐北朝南,而华严寺则是坐西朝东,体现了辽代契丹族“以东为尊、逐日而居”的生活习俗。

  “海内孤品”辽代小木作“天宫楼阁”、金代壁画、“合掌露齿菩萨”、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殿、中国古建筑中最大的琉璃鸱吻……华严寺集中了辽金建筑、彩塑、壁画等各类文物,在中国建筑史、宗教史和艺术史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

  

华严寺。陈晓东 摄

  调查华严寺期间,梁思成等一行人对薄伽教藏殿及海会殿进行拍摄并测量平面。结束后,即刻赶往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16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

  考察期间,梁思成对北魏石窟建筑进行测绘研究,并完成《云冈石窟中所表现的北魏建筑》。“在云冈石窟中可以明晰地看到,在中国艺术固有的血脉中忽然渗入旺盛而有力的外来影响。”身临其境感受石窟艺术的魅力后,梁思成感慨道。

  这一观点,揭示了云冈石窟在建筑雕刻方面民族化和世界化的特性,及其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重要价值。

  

云冈石窟。侯宇 摄

  告慰先师“重走梁林路”

  说到梁思成与大同的渊源,就不得不提及“梁陈方案”。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性规划与保护,来自梁思成的启迪。

  1950年2月,梁思成和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其所包含的正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它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

  在北京无法达成的“一轴双城”夙愿,却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大同得以实现。大同也因此成为中国第一座按照“梁陈方案”保护古城的城市。

  “大同市在保护、规划与发展中用科学实践告慰了先师。在大同古城东城墙外专门成立梁思成纪念馆,是作为大同古城保护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大同市梁思成纪念馆主任马世野说。

  作为一代建筑大师的梁思成,用智慧和勇气保护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为后人留下宝贵遗产。

  

梁思成纪念馆墙上的“大师 大同”,为参观者开启了认知梁思成生平事迹的大门。梁思成纪念馆供图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台湾古建筑研究学者李乾朗沿着梁思成的足迹,到大陆勘察传统建筑,足迹遍及20余个省份。他以剖面、鸟瞰等透视角度手绘经典古建筑,呈现中国建筑之美。

  “让中国人能够了解中国建筑,那是梁先生一辈子的心愿。我当然不如他,但是因为我擅长于画图,我就想到一个问题:我怎么样让这一个建筑物,能够让每一个人像一只蝴蝶或一只鸟一样在里面翱翔。”李乾朗说。

  李乾朗曾十余次走访山西,在他看来,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博物馆”之称的山西,古建筑数量最多,历史发展脉络清晰。2018年,“穿墙透壁——李乾朗古建筑手绘艺术展”在山西博物院展出,百余幅手绘作品中就有30幅是山西古建。

  近年来,在传统文化热潮下,很多古建筑爱好者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脚步,寻访山西古建。2021年,山西省文旅厅推出“重走梁林路”;2023年6月,由知名学者魏新、古建研究者白郁联袂撰写的《重走梁林路:我们的古建考察笔记》一书首发;同年9月,山西文旅部门面向“Z世代”推出“重走梁林路”山西古建创意推介会……

  梁思成纪念馆同样吸引着追随梁林脚步、奔着山西古建而来的游客。马世野介绍,每年都有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包括专家学者、古建筑爱好者等,这里也是海外侨胞来大同必“打卡”的地方。

  

位于山西大同古城东城墙下的梁思成纪念馆。高雨晴 摄

  今年6月,新加坡华运旅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良义带领新加坡百人团走进山西,参观完梁思成纪念馆后的李良义感悟良多,他希望将山西旅游线路推荐给更多海外华侨华人。

  如今,梁思成等中国营造学社成员为保护传承而考察的大同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古建,已被精心修复和保护,迎来一批又一批游人。人们不会忘记,近百年前,有几位虔诚的青年学者曾来过,在中国建筑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