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速推进沙地歼灭战 刷新美丽中国“生态颜值”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2:04 来源: sp20240429

万物复苏春光好,春潮涌动处,沙地亦生金。

地段整理、打点挖穴、沙障设置……目前,春季造林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1200多人向科尔沁沙地集结,构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放眼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的各个战场,不等不靠,抢抓有利时机,绿“锁”黄沙,全力以赴打好攻坚战,刷新“生态颜值”。

2024年是“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铺开的一年。2月,国家林草局召开三北工程攻坚战工作专班2024年第1次会议,传达学习《关于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研究部署三北工程攻坚战2024年度重点工作任务。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北等五省区(以下简称“五省区”)坚持系统观念,科学安排重点工程项目,统筹推进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蹄疾步稳推进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

“五省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实现区域可治理沙化土地全覆盖为治理重点,主攻高质量林草植被建设。”上述负责人说,“通过统筹推进沙化土地、退化草原、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成效显著。”

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内蒙古自治区完成造林361万亩,种草1647.62万亩,防沙治沙792万亩。黑龙江省完成造林22.53万亩,草原生态修复任务36.12万亩,沙化土地治理7.6万亩。河北省完成营造林497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治理44万亩、防沙治沙253万亩。

“全力打好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歼灭战,要坚持科学治沙。”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教君认为,两大沙地歼灭战,沙地水资源与荒漠化两个主要矛盾是切入点,农田生态系统冬、春季的风蚀是科尔沁沙地防沙治沙的难点与卡点。应创建以风蚀模型、植被指数与土壤含沙量为一体的新荒漠化程度监测技术体系,摸清全量水资源家底。结合地面调查,监测科尔沁、浑善达克两大沙地历史时期荒漠化演变过程,利用先进信息化手段,获得区域高分辨率全量水资源及其时空动态。同时尝试建立政策性耕地及风蚀防护生态补偿机制,形成生态农业公司防沙治沙新模式(政府+企业+基地农户),增加当地农民收益,实现生态、生产、生活共同发展。

“三北”地区地广人稀,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进程是关键。在甘肃,36岁的赵鹏正操作着新一代手扶式沙障机向沙漠深处挺进。“手扶式沙障机可代替草方格沙障铺设过程中人工开沟与埋草的工序,降低劳动强度,适用于不同地形条件下流动沙丘草方格沙障的铺设。”他说。

技术创新正在成为提升防沙治沙效率的重要抓手。从经验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我国初步遏制了荒漠化持续扩展态势,走出了一条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并重、治沙与治穷共赢的特色防沙治沙之路。

《新时代的中国绿色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11年至2020年,中国环境技术发明专利申请总量接近全球60%,是全球布局环境技术创新最积极的国家。

辽宁彰武县总结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被誉为中国三大治沙方法之一;河北塞罕坝机械林场成功探索出高寒地区“全光育苗”技术,培育了“大胡子、矮胖子”优质壮苗,突破了机械栽植苗木挤压不实、机械伤苗等技术瓶颈;内蒙古磴口县采取先固沙后造林、片带结合、多带配置等方法,构建防风阻沙林体系……科技创新成为打好两大沙地歼灭战的“秘密武器”。

国家林草局科技司司长郝育军表示,新时代“三北”工程建设必须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以科技攻坚带动“三北”攻坚,以科技高含量提升工程高质量。“我们聚焦关键问题全力开展科技攻关,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揭榜挂帅项目,编制‘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创新实施方案,力争从国家层面系统布局‘三北’工程科技支撑项目。同时统筹‘三北’地区省级科研机构联合攻关,将各省林草科研单位自主科研项目纳入局科技攻关计划,统筹管理,成果共享。”

郝育军认为,智力服务支撑科学决策,围绕三北工程攻坚战的实施保障,林草领域科研院所、专家开展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汇集大量研究成果、数据,为三北六期工程规划编制论证等工作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充分发挥了智力服务支撑职能。

数据显示,自科尔沁和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启动以来,五省区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沙漠边缘和腹地、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源区和路径区协同治理,2023年两大沙地歼灭战完成重点项目97.06万亩。

(责编:郝帅、吕骞)
特写|在饥饿与焦虑中期盼停火——冲突中的巴以民众生活现状 - 比利时“秦人汇”在布鲁塞尔成立

特写|在饥饿与焦虑中期盼停火——冲突中的巴以民众生活现状

发布时间:2024-04-29 01:42:04 来源: sp20240429

  新华社耶路撒冷2月28日电 特写|在饥饿与焦虑中期盼停火——冲突中的巴以民众生活现状

  新华社记者吕迎旭 张天朗

  截至2月28日,新一轮巴以冲突已持续145天。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仍在持续,并宣布正在就陆路进攻加沙地带南部城市拉法制定计划。与此同时,来自联合国机构官员的信息显示,加沙地带目前至少四分之一人口濒临饥荒,若不及时采取行动,大范围饥荒“几乎不可避免”。

  日前在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大批加沙民众领取联合国救援物资的画面。黑压压的人群在残砖瓦砾中涌向运输面粉的卡车,争先恐后接过面袋子扛在肩上。画面中除了无人机低沉的嗡嗡声外,还有远处不时传来的枪炮声。

  26日,加沙民众在社交媒体发布的约旦直升机向加沙空投救援物资的视频刷屏了。视频中,数百名加沙人聚集在地中海边,翘首仰望空中盘旋的空投直升机。看着一个个白色箱子缓缓降落,有妇女笑着宽慰一个嚎啕大哭的小女孩说:“那不是‘占领军’的轰炸机,是约旦给我们来送吃的了!”

  视频中,箱子一个个落入海中,只有少数加沙人开船去打捞。据巴勒斯坦媒体报道,许多食品包沉入大海后无法捞回。有位幸运者在网上晒出了自己领到的食物包,他咬了一口饼干,一脸满足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饼干!”

  本轮巴以冲突自去年10月7日爆发起来,加沙物资供应主要靠外部援助,但物资输入经常受阻。例如最近,又有以色列人到以色列与加沙边境的凯雷姆沙洛姆和尼察纳货运口岸游行,反对在以色列被扣押人员获释前往加沙运送物资。示威者拦截救援物资卡车、封堵口岸,以致货运口岸不时关闭。

  战事持续,加之援助食品供不应求,导致加沙物价居高不下。据记者了解,目前当地1公斤埃及产大米约合人民币40元,1公斤苹果约合人民币90元,1升汽油则需人民币300元。

  而对于以色列人而言,虽然南部来自加沙地带的火箭弹已逐渐减少,但北部边境局势仍不时升温。去年10月8日,黎巴嫩真主党加入冲突声援加沙民众,之后便不断向以北部发动袭击,以色列则报复性轰炸黎巴嫩南部目标。以国防部长加兰特25日说,即使加沙地带实现停火,以色列仍将继续加大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打击力度。

  40多岁的以色列人伊戈尔是位音乐人,曾作为预备役士兵在加沙地带服役20天。几天前他告诉记者,在休整了一段时间后,他又要去北部以黎边境前线服役一个多月。

  70多岁的尼森姆在耶路撒冷一所大楼做前台接待员。他告诉记者,虽然多次经历战火,但这次冲突持续已近5个月,他已深感精神疲惫,迫切希望“战事早日结束!”

  目前以色列反战、反政府呼声越来越高涨。在特拉维夫、海法等地,每周六都有大批以色列民众上街游行,要求解散政府、提前举行选举。参加游行的特拉维夫副市长莱哈维对记者说:“希望政府能够提出长期解决方案,但政府只在乎政治前途,而不是民众的利益。现在应该举行(议会)选举,这是我们的诉求。”

  本轮巴以冲突爆发后,以色列禁止巴勒斯坦年轻人进入耶路撒冷老城,只有70岁以上的老者才能到老城清真寺做礼拜。如今老城内店铺大多关闭、异常冷清。拉米是为数不多仍在开门营业的店主,他告诉记者,持续数月的冲突已令自己入不敷出,只能借钱度日。

  拉米担忧地表示,“如果老城再有冲突,我的小店可能也得关门了”。(参与记者:柳伟建)

(责编:贾文婷、刘洁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