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致贺信为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汇聚强大动力

发布时间:2024-04-28 13:18:00 来源: sp20240428

  新华社北京11月6日电 题: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致贺信为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汇聚强大动力

  新华社记者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11月6日在重庆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大会致贺信。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在与会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中引发热烈反响,大家表示,要大力弘扬丝路精神,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化创新伙伴关系,促进创新成果更多惠及各国人民,助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中方将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时隔不到一个月,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举办,进一步为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为推进科技交流合作汇聚了强大动力。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介绍,举办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是落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的具体举措。“我们将按照贺信精神,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服务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把建设开放创新生态作为重要内容,推进各项合作举措扎实落地。”戴钢说。

  在现场聆听习近平主席贺信,来华出席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的匈牙利国会副主席雅高布·伊什特万表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世界和平稳定注入了动力。中国将科技的发展合作作为应对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之一,并且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加强科技合作。我们期待未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双方有更紧密、更务实的合作成果,匈牙利政府和科学家都非常高兴参与其中。

  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令长期从事“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的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二级研究员李明章备受鼓舞。“以联合实验室为平台,我们将按照贺信的指引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合作,集成创新猕猴桃品种改良、重大病虫害防控、安全生产等产业化关键技术,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李明章说。

  “习近平主席向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致贺信,释放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说明中国正越来越重视‘一带一路’倡议的科技领域合作。”乌兹别克斯坦独立分析人士乌拉扎利耶娃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政治、经济、人文领域的合作不断加深,科技领域正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只有加深科技领域的沟通交流,各方才能从实际层面形成对接,迸发创造力、共同挖掘科技创新能力。

  “习近平主席专门向大会致贺信让大家倍感振奋。”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贾子文表示,我们将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集聚高端要素,强化科创赋能,锚定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目标,有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古巴科学家裴德乐长期致力于增进古巴同中国的特殊友好关系,积极推动中外科研合作,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近日,他写信给习近平主席,介绍其所率领团队取得的成果,表示愿继续为促进古中友好,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更大范围落地贡献力量。

  前不久,裴德乐收到了习近平主席的复信。习近平主席在信中强调,“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各国需要通过科技创新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带着收到复信的喜悦,裴德乐参加了此次“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6日上午,在大会现场再次聆听到习近平主席的信件,他非常高兴,也感觉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

  “‘一带一路’倡议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的新办法,开拓造福各国、惠及世界的‘幸福路’。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希望新时期古中包括科技在内的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更好造福两国人民。”裴德乐说。

(责编:袁勃、赵欣悦)
全国范围重点水毁水利总修复率82.2% - 服务高质量发展 看保险业如何做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

全国范围重点水毁水利总修复率82.2%

发布时间:2024-04-28 13:18:01 来源: sp20240428

  □ 本报记者 刘欣

  抓紧修复水毁水利设施,加快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实施,完善海河、松花江、辽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灾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会同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近期、中期、远期治理目标,加快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整体提升流域防洪能力。”水利部副部长陈敏说。

  下一步,水利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地方全力以赴抓好灾后水利建设工作,确保建成民心工程、优质工程、廉洁工程,加快补齐防洪工程体系短板,全面提升防洪减灾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确保按时完成修复项目

  2023年,我国江河洪水多发重发,7月底8月初,海河流域发生60年以来最大流域性特大洪水,松花江流域部分支流发生超实测记录洪水,防汛抗洪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抓紧修复水毁水利设施。”据陈敏介绍,去年汛后,为尽快恢复灾区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及时指导地方加快水毁损失核查,将蓄滞洪区运用补偿资金及时全部发放到位,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温暖过冬。按照国务院批复的《以京津冀为重点的华北地区灾后恢复重建提升防灾减灾能力规划》,指导地方抓紧修复水毁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农村供水、农田灌排、水文等水利设施。

  据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司司长姚文广介绍,“截至3月1日,全国纳入水利部统计范围的重点水毁修复项目共5542处,已经修复了4558处,总修复率达82.2%,我们判断,6月底前可全部完成。”其中,京津冀3省(市)涉及流域防洪安全的重要水毁修复项目共412处,目前已修复326处,修复率达79.1%。

  为加快水毁水利设施修复进度,确保主汛期前完成修复任务,恢复防洪功能,水利部及时安排部署,去年汛后立即印发通知,组织各地逐项目建立台账,明确修复责任人、主要修复内容和修复时限,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跟踪调度指导,严格执行“周调度、月通报”工作机制,每月通报水毁修复进度,督促进度较慢地区加快项目实施。针对北京、天津、河北、吉林、黑龙江5省(市)受灾较重、修复任务较重、受冬季低温冰冻影响较大的实际情况,水利部指导5省(市)优化前期工作程序、配足施工力量、加大协调力度,确保按时完成修复任务。

  在加强监督检查方面,姚文广说,“计划自4月份起对海河流域、松花江流域重点水毁修复项目开展督查暗访,聚焦修复责任落实、项目台账管理、修复进度等方面,及时发现问题,帮助协调解决问题,确保水毁工程修复质量、修复进度。”

  做好国债水利项目实施

  2023年中央财政增发国债1万亿元,用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的项目建设。

  发改委副秘书长袁达说,这次增发国债紧紧围绕灾后恢复重建和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共设置了灾后恢复重建、骨干防洪治理、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其他重点防洪工程等8个投向,并将水利领域的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作为重中之重,支持力度是近年来最大的。

  具体表现为:覆盖范围广,包含12个具体项目类型,涉及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各方面建设,基本实现了防洪排涝减灾项目类型全覆盖;支持标准高,大幅提升了中央投资支持比例和定额标准,最大程度减轻地方筹资压力;投资规模大,水利领域全口径安排国债资金额度超过了本次增发国债总规模的一半。

  “这次国债支持的水利项目比较多,资金投入大。从整体情况看,全国大概有7000多个支持项目,现在已经实施1400多个。去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组织水利部和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筛选,各地充分利用冬季时间,特别是北方地区克服冬季施工条件比较差等困难,全力推进项目实施。”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司长张祥伟说,“总的来看,建设进度跟往年相比要好一些。”

  “水利部动员全系统力量,会同地方各级水利部门,上下联动,压实工作责任,全力做好国债水利项目实施。”张祥伟说。

  其中,在强化监督管理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水利部专门针对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建设情况建立了信息系统,逐月逐项目跟踪了解项目实施情况,并建立通报机制。项目单位每月10日前,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及时填报建设进度、资金使用等进展情况,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和监控,保证国债资金今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水利部门通过稽查、巡查、暗访、质量飞检、安全生产专项检查等措施,落实项目法人、参建单位质量安全责任。同时,对项目审批、招标投标、建设管理、资金使用、竣工验收等环节加强重点监管。

  推进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水利部指导各地水利部门和流域管理机构,积极利用增发国债资金,加快灾后恢复重建。”陈敏说,特别是全面复盘检视海河流域防洪体系,针对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暴露出的问题,立足全局和长远,系统谋划海河流域系统治理思路举措,大力推进海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建设。

  据介绍,一方面,加快水毁修复和灾后水利工程建设。各省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切实落实主体责任。一是建立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工作推进机制。二是加强对市县的指导督促。三是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目前,京津冀等受灾严重省份正加快开展水毁工程修复,增发国债支持的水毁修复项目已全部完成前期工作,陆续开工建设。对于整个增发国债水利项目,各地在保障质量安全的前提下,正全力加快建设进度。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海河、松花江、辽河流域防洪工程体系。结合流域防洪规划修编和近期防洪治理实施方案编制工作,立足近5年、着眼2035年、展望2050年,统筹近期、中期、远期治理目标,论证提高重要保护对象防洪标准,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加快构建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提升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加快形成海河、松花江、辽河等流域防洪体系新格局,全面建立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

  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近年来,颠覆传统认知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水旱灾害呈现趋多趋频趋强趋广的特点,极端性、反常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显著增强。”陈敏表示,水利部加快构建安全可靠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有效应对水旱灾害“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切实筑牢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

  优化流域防洪工程布局。从流域整体着眼,准确把握流域特点及洪水特征,加快完成七大流域防洪规划修编,科学布局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区等工程建设,提高河道的行泄洪能力,增强洪水调蓄能力,确保分蓄滞洪区分蓄洪功能,全面提升流域防灾减灾能力,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全力推进一批骨干防洪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防洪重大工程前期工作,实施台账管理,加强调度会商,强化要素保障,力争多开早开。同时,统筹推进中小河流系统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提升洪水风险防控能力。加快完善雨水情监测预报体系,重点围绕流域防洪、水库调度实际需求,加快构建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雨量站、水文站组成的雨水情监测预报“三道防线”。贯通雨情、汛情、险情、灾情“四情”防御,强化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措施,加快构建科学精准的防洪调度体系,完善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强化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加快完善水旱灾害防御工作体系,最大程度发挥减灾效益。

  (来源:法治日报)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