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城里寻桐柏(我与一座城)

发布时间:2024-05-07 16:28:09 来源: sp20240507

  千里淮河入东海,源头在河南省桐柏县。

  小时候,在村里树下乘凉,听一位老者说起桐柏县的由来。他绘声绘色地讲,县城里有棵桐树抱着柏树的“桐柏树”,已经上千岁了,桐柏县就是由这棵奇树得名的。

  原来是这样。从此,桐柏树便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想着哪天去县城里好好看看这棵奇树。天气好时,我喜欢站在村子南山的巨石上,眺望崇山峻岭中的县城,想象着这棵树的雄姿。

  机会来了!我应征准备入伍,要到县城去体检。那天,上了翻斗汽车,我们翻山跨水,眼前终于出现一个长满茶树的山头。有人大喊:“转过山弯,桐柏县城就到了!”

  我伸长脖子向前望,远远一片青堂瓦舍,在云雾缭绕的河边静卧,被升腾着的雾气笼罩,好像传说中的天宫。翻斗汽车穿过一片树林,爬过曲曲折折的山岭坡头,驶过一座十来丈长的桥,沿沙石铺成的公路转过县汽车站墙角,最后在一个大门前停了下来。高高的门楼两边,白白的墙上有红漆喷绘的醒目大字: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那是县人武部。我好奇地张望县城的街景,除了行人和自行车,很少有汽车开过,没有传说中的那种城市的热闹。但我仍然很欣慰,平生第一次进了县城。遗憾的是,这次我没有机会去找那棵神奇的桐柏树。十天后,要去县城换军装,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和桐柏树合个影。

  那天一大早,我就搭乘翻斗汽车赶往县城。正在我无限憧憬之时,不知为何,车子竟绕县城而不入,径直驶往城外的县委党校。在这里,接兵首长给我们分组,我们换上了蓝色的海军服。

  穿上军装的我,望天是瓦蓝的,看山是金色的,凝视树木翠竹,它们枝开叶动,像与我亲切打着招呼。我和战友们走出党校门,越过岩石板桥,去城里闲逛。我们走了很久,没有见到那棵桐柏树,最后停在十字街口一个玻璃橱窗前,橱窗里摆满了各种图书。在不大的书店里浏览一阵,我毫不犹豫地掏出钱,将期待很久的小说《桐柏英雄》收进刚发的军挎包中。

  那以后,我走出了桐柏山区,走进了海防前哨。直到有一次归乡探亲,战友邀我进城相会,我才又一次与桐柏城亲密接触。一辆自行车,骑行在街巷之中,看了县一中,看了淮源祠,看了老文庙……我心心念念的,依然是那棵让我魂牵梦萦的“桐柏树”。不经意间,我来到一座青瓦灰砖的庭院前。院里形态各异的沧桑老树给了我极大震撼:巍峨的树阵里,有的粗干好像刀劈斧砍、雷击火烧一般;有的枯枝如剑戟斜插苍穹;有的老干新枝越过楼顶,迎风冲日向天长去……数十株巨型柏树,是我平生未见的奇观!那一刻,我的心灵仿佛受到了极大触动。

  闻着桐花香味走去,啊!我终于看到了“桐柏树”的绝妙风采:一棵茂盛硕大的桐树,枝摇花开,巨大的枝干像臂膀一样,将一棵古柏从腰间紧紧抱住。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亲见了儿时听来的、一直萦绕心头的“桐抱柏”!

  站在树下,我不由想到,桐柏一体,共迎风雨,甘苦与共,本是不同树种,一个落叶,一个常青,却能够包容共生,这是不是“桐柏树”带给我们的启示呢?

  随着时间的推移、阅历的增加,我对桐柏城由陌生变得熟悉。

  桐柏,是一座绿意盎然的旅游城市。县城被山水环抱着,东、西、北都是高高低低的山岭,岭上桐松槐柏,沟中清泉叮咚,水边绿竹如海。“古来贤哲产其间”的桐柏山有盘古庙宇,有传说中嫦娥飞天的月河。太白极顶,高过千米,南拥楚天,北望中原。每年秋季,这里漫山遍野都是红叶,让人流连忘返。

  桐柏,是一座遍布红色印记的革命文化名城。这里曾是中共鄂豫边省委、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桐柏军区的根据地,许多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那本以桐柏军民生活为背景的小说《桐柏英雄》,那部由小说改编的电影《小花》,就是这里热血儿女、英雄故事的赞歌!

  桐柏,还是一座充盈着青春活力的淮源古城。这里的公路越修越宽敞,街边公园越建越漂亮。城市里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行走街区,大道宽敞,游人熙攘,入夜街灯辉煌。淮水桐山,绿树繁花,桐柏正在新时代里阔步向前。

  他乡归来在桐柏,穿行县城,望桐花灿烂开,闻柏枝香自来,情到深处,百感交集:我就像一颗水滴,从淮河出发,在祖国的大江大海里奔流向前。如今回到桐柏,只觉得这座小时候看来那么遥远的小城,如今却是这样亲近,就伴在眼前……

  《 人民日报 》( 2023年11月01日 20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
陕西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张广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

陕西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调研行)

发布时间:2024-05-07 16:28:10 来源: sp20240507

  八百里秦川有不少“原”,高起而上面平坦之地是为“原”。这两年,陕西又多了个“原”——秦创原。秦创原致力于成为陕西创新驱动发展的总平台,主攻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产业化。较之2020年,2022年陕西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了一番,全国排名稳中有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陕西考察,为陕西发展把脉定向,为新时代陕西指明前进方向。

  “陕西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有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的志向和气魄,奋力追赶、敢于超越,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鼓舞着陕西广大干部群众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稳步推进高质量发展。

  产业创新:把握传统优势,推进转型升级

  地处陕西榆林神木市的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二号矿井,地下300米深的矿区,采煤机每40分钟就可以采2500吨煤。

  在地面上的调度中心里,工作人员轻点按钮,便能精准指挥采煤机、转载机、运输机等“大块头”高效运转。

  “不下井,便知井下事。现在的矿区,墙面不沾煤、身上不沾灰、鞋子不沾泥。”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征介绍,这座“智慧煤矿”融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每年可采原煤1300万吨。

  陕西能源富集,能源产业是传统优势产业。“我们发挥能源优势,坚持做好‘稳、控、转’,扛牢能源保供安全责任。”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温志刚解释——

  “稳”,是稳煤、扩油、增气并举,释放优质产能;

  “控”,是严控“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转”,是加快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转型发展,同时把传统能源挣来的“本钱”,投在新能源和非能产业上。

  2022年,陕西原煤、原油、天然气产量均居全国前列;煤化工产业取得长足进步,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焦油产能领跑全国。

  “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改造,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数字经济和现代服务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陕西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如今,陕西半导体、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正劲。

  2022年底,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硅异质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26.81%。“这项指标,每提高0.01个百分点都不容易。这次技术突破,对光伏行业发展意义重大。”隆基绿能相关负责人刘玉玺说,“2012年以来,我们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200多亿元。”

  在西安未来人工智能计算中心,瞄准的则是“算力”。作为西部首个大规模人工智能算力集群,这里每秒可进行30亿亿次半精度浮点计算,相当于150万台高性能计算机同时运算。靠“算力”驱动,古城西安正在人工智能领域加速发展。

  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夯实实体经济之基。如今,陕西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领先,新能源汽车产量居全国前列;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驶入快车道,数字经济规模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三成。

  最近,陕西又新增3条产值规模上千亿元重点产业链:煤制烯烃芳烃、太阳能光伏、乘用车(新能源汽车)。“我们要让陕西经济在‘长个子’的同时,‘体形’更好、‘体魄’更强。”陕西省委书记赵一德表示。

  成果转化:走出实验室,走上生产线

  “20多年来,我进行过3次尝试,都没成功,没想到70岁‘出山’后干成了!”西安交通大学退休教授赵玉清感慨道,退休5年,望着书房里的一摞获奖证书、专利证书蒙上灰尘,他心有不甘。

  转机在2021年到来,当时陕西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老教授肯出山,是因为有了两颗“定心丸”:一是研究了半辈子的离子束非晶碳基超硬薄膜技术;二是职务科技成果长期使用权改革的新规。

  一段时期以来,职务科技成果属于国有资产,不少科研人员存在“不敢转”的顾虑。陕西科教资源富集——111所高校、1814家科研机构、上百万名专业技术人才,然而丰厚的科研成果却转化难。

  “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陕西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指明了方向。

  为打通科技成果“变现生金”的通道,2022年3月,陕西在75家高校院所开展“三项改革”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技术转移人才评价和职称评定、横向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出资科技成果转化,聚力破解“不敢转”“不想转”“缺钱转”等难题。

  “感觉就像‘松了绑’,多年的夙愿实现了。”赵玉清说。他的项目落地西咸新区、入驻秦创原,已成功“闯”入航天、汽车、电子等行业,颇受市场青睐。

  今年初,在试点基础上,陕西出台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10条措施。截至目前,陕西5.3万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实现单列管理,1.2万余项成果正在实施转化,317人凭借成果转化贡献晋升职称。

  “三项改革”解除了科研人员后顾之忧,秦创原则为其搭建起创新创业舞台——定位明确:“全省最大的孵化器”和科技成果转化“特区”,总窗口设在西咸新区和西部创新港。

  “科研成果,要迈出‘下书架、上货架’的第一步,需要多方面立体保障。”在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副主任李利看来,资金支持尤为关键;懂技术、懂产业、懂市场、懂管理的科技经纪人“牵线搭桥”,同样至关重要。

  2022年,陕西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000亿元,居全国第六。西咸新区秦创原总窗口进行“全链条服务”的科技经纪人团队,目前已有158人。

  绿色打底: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和合南北、泽被天下的“中央水塔”秦岭,蜿蜒千里的九曲黄河,逶迤东去的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秦岭横贯东西——陕西,山川形胜。

  “陕西生态环境保护,不仅关系自身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而且关系全国生态环境大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励着陕西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咬定青山不放松。

  要山坡的“被子”,还是要“票子”?前些年,一些陕北人心中,竖着一个大问号。

  困惑在于,黄土高原上,曾荒山萧索、风沙漫天,“春种一面坡,秋收一袋粮。要再栽上树,就更没饭吃了。”

  20多年退耕还林,黄土高坡已“穿上绿衣”。陕北的绿色生机,让农民初尝“自然的善意”。然而,陕西黄河流域,仍是生态相对脆弱的区域——这里的绿,是“浅绿”,而非“深绿”。

  如今,陕西人向“深绿”迈进。

  黄河岸边,延安市宜川县晋陕峡谷,山势陡峭、土壤贫瘠、种树不易。为“不留一寸荒山”,宜川因地制宜,创造出“石坑客土大苗”的造林法——在斜坡砌垒石坑,从别处调配土壤,栽种不易遭野兔啃食的大树苗。

  宜川县林业局局长郝云峰介绍,2012年以来,宜川用此方法“啃最难啃的骨头”,已累计造林3.7万亩。

  植被修复、水土保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陕西打出“组合拳”,将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年入黄泥沙量显著减少。2022年,陕西黄河流域65个国控断面中,Ⅰ至Ⅲ类水质断面占比93.8%,总体水质首次达优。

  秦巴山深处,汉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地,境内汉江、丹江的年入库水量占丹江口水库的七成。

  日影浮波,烟荷染翠,水鸟翔集。天汉湿地公园,是汉中市民的“后花园”。

  近年来,为了统筹城市发展与汉江生态保护,汉中市铁腕治水、用情护水、让民亲水,将昔日“脏乱差”的旧荒滩,建设成了新公园。

  为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陕西交出新答卷:2022年,陕西长江流域46个国控断面中,水质全部达到Ⅱ类以上,优良率100%。

  心怀“国之大者”,陕西奋力当好秦岭生态卫士。陕西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赵甲宏介绍,秦岭陕西段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面积占比提升至99.3%,让秦岭美景永驻、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的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青山苍翠、大河安澜,三秦大地用“含绿量”打底,孕育出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延安市洛川县副县长张军旗说,“尝到‘绿色红利’的百姓,在乡村振兴中乐享全新的生活。”

  开放突破:打造内陆开放高地,打开发展新天地

  “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了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出访中亚时首次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

  时代造就机遇,机遇成就梦想。

  10年时光,不沿边、不临江、不靠海,深居西北腹地的陕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打开发展新天地。

  黄土地上,有了大港口,中欧班列“长安号”奔驰不息。

  日前,伴随一声清脆的鸣笛,“长安号”光伏专列从西安出发。搭乘“出海”的,是隆基绿能50个集装箱光伏组件,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目的地乌兹别克斯坦。

  “黄土地上,吹来徐徐‘海风’。”西安自贸港建设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袁小军介绍,中欧班列“长安号”目前常态化开行国际干线17条,基本覆盖中亚、南亚、西亚及欧洲地区主要货源地。

  “钢铁驼队”奔赴“一带一路”,为陕西高水平对外开放提供澎湃动能:2022年,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量首次突破4600列,运送货物411.7万吨,开行数量、货运量、重箱率3项关键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路越走越宽,眼界也越来越广阔。陕西企业打开思路与视野,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

  前阵子,陕汽控股集团驻塔吉克斯坦营销区区域总经理孙东波非常忙碌。“年初,当地客户有车辆采购计划,要求配置特殊,交付时间紧。”孙东波忙着问需求、调订单,“听到客户很满意,这才松了口气。”

  今年前8个月,陕汽控股集团出口销量超过3.69万辆,同比增长逾八成。陕鼓、法士特、爱菊粮油……越来越多的陕西本土企业,积极开拓海外市场“走出去”。

  搭乘“一带一路”快车,陕西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实现互利多赢。

  “勇立潮头、争当时代弄潮儿”。今日陕西,正迎来机遇叠加、优势迸发、要素汇聚的关键当口,驶入创新引领、开放突破、追赶超越的快车道。

  《 人民日报 》( 2023年10月28日 01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