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中华|文博)赏女子发髻之美,品初唐风尚

发布时间:2024-04-28 14:09:27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社 长春1月23日电 题:赏女子发髻之美,品初唐风尚

  作者 李丹

  “西施晓梦绡帐寒,香鬟堕髻半沉檀……”梳头,似是日常小事,但于古代美人却不可等闲视之。唐代诗人李贺的这首《美人梳头歌》便是特写梳头片段,以展美人风韵。

  日前在吉林长春举办的“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上,数十件从唐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唐代女俑,再现了唐人的精神气质、审美风尚与礼仪。

  有“天下名陵”之称的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与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合葬陵墓,占地面积2万余公顷,有陪葬墓200余座,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

  “古人将头发视为身体的一部分,非常重视,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昭陵博物馆业务部副主任董朝霞告诉记者,在古代,头发对男子来说代表一种“义”,于女子,则是情感寄托。

  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唐代女性在发式的创新上可谓登峰造极。唐代文学家段成式《髻鬟品》中就记载了不下百余种,如高髻、反绾髻、乐游髻、百合髻、云髻、花髻、凤髻、飞仙髻等。

2023年12月,在吉林长春举办的“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上,展出的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釉陶袖手女立俑,头梳单刀半翻髻。 李丹 摄

  目前,在昭陵出土文物中,女性所梳发髻有单有双,有高有低,总体上以高髻为主。初唐女子发型承隋制,较为低平,但很快便有高发髻出现。依照唐初史学家令狐德棻的解释,妇女喜梳高髻,表示君强政通。

  高髻又称“峨髻”,是髻式高耸的称谓。长安城里有童谣“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元稹在《李娃行》一诗中写道:“髻鬟峨峨高一尺,门前立地看春风。”可见,女子梳高发髻在当时十分盛行。

  唐昭陵陪葬墓之一张士贵墓,是唐朝虢国公张士贵与夫人岐氏的合葬墓,其出土的彩绘釉陶女骑马俑,头梳高髻,面容清秀,高鼻、朱唇、身着窄袖襦,外套圆领半臂,肩披蓝色帔帛,系红色长裙端坐马背之上。左手作牵马状,右手自然下垂,尽显端庄大气。

2023年12月,在吉林长春举办的“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上,展出的昭陵陪葬墓出土的彩绘釉陶女骑马俑(左),头梳高髻,彩绘红陶发辫女骑马俑(右),头梳发辫。 李丹 摄

  据董朝霞介绍,唐王朝是封建盛世,国富民强、政治开明,汉胡文化交流密切,民族之间的大融合影响着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

  “在已经出土的唐代骑马俑中,女骑马俑数量众多,她们的形象着装各具特色,风姿绰约,反映出唐代女子对骑马的喜爱。”董朝霞说,从这件女骑马俑身上可以感受到,这一时期女性拥有比其他朝代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自由的个性。

  唐代女子发髻基本上都是以形命名。譬如螺髻,本是佛祖造像头顶的一种发髻形式,由于外形看起来与螺壳相似,故名螺髻。再如髻饰以凤,曰凤髻。

  双螺髻,是唐代少女常梳的发型之一,像两个螺壳盘在头顶的两侧一般,尽显可爱俏皮。此发式或梳于额之左右,或垂于耳之两旁,亦有梳于头顶两侧者。

2023年12月,在吉林长春举办的“柳丝梅绽正芳菲——初唐女性生活掠影展”上,展出的昭陵陪葬墓出土的袖手女立俑(中),头梳双螺髻。 李丹 摄

  陪葬墓郑仁泰墓,是唐朝右武卫大将军郑仁泰的墓葬,其出土的彩绘釉陶袖手女立俑,头梳双螺髻,浓眉、朱唇,上穿窄袖襦,肩披蓝色帔帛,系长裙,双手袖于腹前。女俑体型修长,神态自若,静立中不失天真活泼的青春阳光之美。

  昭陵陪葬墓出土的陶俑中最为常见的发髻,还有半翻髻。半翻髻,也作翻荷髻,形状与翻转的荷叶有些相似,尤其是从侧面观更为接近。

  据董朝霞介绍,唐代女子为追求时尚美感,做造型时,会先在头发里垫上木质的假冠、发垫等,将头发拔高。杨贵妃就特别喜爱用假发,称其为义髻。后来还出现了一种发型,称为蝉翼,将鬓角处的头发往外梳开,弄成极其薄而开阔的一层发丝,最后再在头顶上做一个高髻。

  唐代妇女发髻造型多样,发饰也十分丰富。譬如,贵族妇女喜欢在发髻正中或周围插上若干小梳子作装饰,有的多达八把。唐代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写道:“玉蝉金雀三层插,翠髻高耸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可见在唐宫中,梳子是可以作为礼品甚至赏赐品的。

  “蝉鬓一梳千岁髻,蛾眉长扫万年春。”初唐妇女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唐代及后世文人的赞美和效仿。“这些都真实生动地表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状态,也是对大唐经济繁荣、国泰民安的进一步诠释。”董朝霞说。(完)

【编辑:钱姣姣】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路线图 系统部署五方面重点任务 - 发礼包、吃盆菜 广东4万余名劳动者享团年饭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路线图 系统部署五方面重点任务

发布时间:2024-04-28 14:09:28 来源: sp20240428

  到2025年,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

  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有了路线图(锐财经)

  本报记者 徐佩玉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11月22日发布《关于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印发实施,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绿色消费,提升我国外贸产品竞争力。

  逐步建立核算规则和标准

  什么是碳足迹?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产品碳足迹属于碳排放核算的一种,一般指产品从原材料加工、运输、生产到出厂销售等流程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总和,是衡量生产企业和产品绿色低碳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一些国家逐步建立起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评价和认证制度,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也将产品碳足迹纳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要求。

  《意见》提出了近期和中期建设目标:

  到2025年,国家层面出台5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初步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基本建立,碳足迹核算和标识在生产、消费、贸易、金融领域的应用场景显著拓展,若干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实现国际互认。

  到2030年,国家层面出台200个左右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和标准,一批覆盖范围广、数据质量高、国际影响力强的重点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基本建成,国家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全面建立,碳标识得到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认同,主要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和碳标识得到国际广泛认可,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提供有力保障。

  在先行先试方面,《意见》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自身实际,对国家公布的核算规则标准之外的产品先行开展规则标准研制,条件成熟的可适时纳入国家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积极推进产品碳足迹认证试点建设。

  系统部署五方面重点任务

  聚焦我国产品碳足迹管理的短板弱项,《意见》系统部署了核算规则标准、背景数据库、碳标识认证制度、碳足迹应用场景、国际衔接互认等五方面重点任务,构建起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总体框架。

  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加快制定产品碳足迹核算基础通用国家标准,明确核算边界、核算方法、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组织有关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等制定重点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标准。

  建设碳足迹背景数据库。行业主管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建立行业碳足迹背景数据库,为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核算提供公共服务。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依法合规发布细分领域背景数据库,支持国际碳足迹数据库据实更新相关背景数据。

  建立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国家层面建立统一规范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研究制定产品碳标识认证管理办法。鼓励企业按照市场化原则自愿开展产品碳足迹认证。

  丰富产品碳足迹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碳足迹管理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促进作用,帮助企业查找生产和流通中的碳排放管理薄弱环节,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鼓励消费者购买和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

  推动碳足迹国际衔接互认。加强国际碳足迹方法学研究,充分发挥双多边对话机制作用,加强与国际相关方的沟通对接,推动与主要贸易伙伴在碳足迹核算规则和认证结果方面衔接互认。

  推动产业升级和绿色消费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印发实施后,将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助力企业节能降碳。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确立降低产品碳足迹的导向,有助于生产企业系统掌握各环节能源资源消耗和原材料碳排放水平,进而有针对性开展节能降碳改造,提高生产工艺和技术装备绿色化水平,持续降低产品碳足迹。

  有利于促进绿色消费,扩大低碳产品供给。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有利于通过清晰直观的产品碳排放数据,引导和激励公众更多选择低碳产品。绿色低碳产品消费需求传导至生产端,还将促进形成绿色生产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有利于妥善应对贸易壁垒,提升外贸产品竞争力。建立我国自主的碳足迹管理体系并加强国际对接,企业可自愿委托国内或国际机构开展碳足迹核算认证,据实测算产品实际碳足迹,避免参数被高估损害企业利益,同时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如何确保政策有效实施?《意见》提出,要加强碳足迹核算规则研究和标准研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商用碳足迹背景数据库建设,引导金融机构逐步建立以产品碳足迹为导向的企业绿色低碳水平评价制度。同时,在能力建设方面,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专家工作组,为各项重点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关专家认为,《意见》为全国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明确目标,相关举措尊重客观实践规律,对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田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