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汉学家|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中文怎样连接两大文明古国?

发布时间:2024-05-01 06:58:04 来源: sp20240501

   中新社 北京4月18日电 题:中文怎样连接两大文明古国?

  ——专访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

  作者 曾玥

  “我的中文名叫大海。”采访甫一开始,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Hassan Ragab)便用中文自我介绍:三四十年前,北京大学的老师为来自加拿大的马克·罗斯韦尔(Mark Henry Rowswell)取名“大山”,拉杰卜则得名“大海”。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位以“海”为名的埃及人,跨越距离和语言障碍,与中国结下不解之缘。在一年一度联合国中文日到来之际,拉杰卜在北京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从中文学习经历出发,分享他对国际中文教育发展的观察,以及对埃中两国如何以语言为媒,更好进行文化交流、文明互鉴的思考。

视频:【东西问】埃及汉学家哈桑·拉杰卜:中文怎样连接两大文明古国?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当初您为什么会选择学习中文,为此付出了哪些努力?回看当年的决定,学习中文和来华求学给您的人生带来哪些变化?

  拉杰卜:艾因夏姆斯大学是埃及最早开设中文系的大学,我从1980年开始在该校学习中文。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我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着迷,对中文产生了浓厚兴趣。

  我下决心学习中文,但刚开始学确实有点难。我每天投入大量时间阅读或收听中国新闻,以此扩充词汇量,不断练习拼音和发音。汉字是最难学的,但它又很美,所以我经常在课后反复练字,逐渐越写越好。在中国老师的耐心帮助下,我克服了学习障碍,喜欢上写汉字、说中文,开始了解中华文化。

  在中国求学是我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之一,对我产生了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不仅让我掌握了一种新的语言,还更深入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与中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文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文化载体。通过学习中文,我能更深入理解中国人民的思想、价值观和文化传统。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学生与孔子像合影。受访者供图

  回国后,我参与创建了埃及明亚大学、阿斯旺大学和埃及英国大学的中文系,推动本地学生学习中文,促进埃中两国文化交流和理解。担任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埃方院长多年来,我致力于帮助更多埃及人学习中文,促成埃及与中国的教育机构和文化团体合作,不断丰富本地汉语教育资源,助力埃中友好交往。

   中新社 记者:从来华求学到从事中文教学等,您见证了中国快速发展的几十年。在您看来,中国发生了哪些显著变化?

  拉杰卜:20世纪80至90年代,我先后在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从那时候开始,我便对这个神秘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充满好奇和期待。那时候,北京饭店是这座城市最高的建筑,大家的主要出行工具是自行车。到我离开中国、返回埃及的时候,北京已高楼耸立,展现全新的生活气息。

哈桑·拉杰卜在北京参加第二届非洲留学生论坛。受访者供图

  如今,我基本保持每一两个月就会来中国的频率。我很幸运亲眼见证了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无论是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技进步还是文化传播、生态保护,中国都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倡导多边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人民的勤劳和热情也给我留下深刻的记忆。这些都让我对这个国家充满了敬意和向往,也让我更加坚定继续学习和了解中国的决心。

哈桑·拉杰卜与埃及学生在上海。受访者供图

   中新社 记者:一年一度的联合国中文日即将到来。据您观察,当前国际中文教育有哪些特点和趋势?

  拉杰卜:随着中国在全球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对学习中文产生了兴趣和需求。不仅是学生和学者,许多企业界人士、政府官员以及文化爱好者也积极学习中文,以便更好地理解中国,开展交流合作。

  现在学习中文的方式更加灵活多样。数字技术的发展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了更多便利。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还出现了许多在线学习平台、移动应用程序以及线下文化交流活动,为学习者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辅助工具。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学生学习中国剪纸。受访者供图

  同时,越来越多的中文教学机构开始将语言学习与文化传承相结合,除了教授语言,还会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中国。

   中新社 记者:埃及的中文学习情况如何?中文教育在两国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中发挥着什么作用?

  拉杰卜:我还记得我刚开始学中文的时候,班里只有不到八个同学。但是现在,埃及的“中文热”正持续升温。

  埃及中文教育为本国民众了解中国的语言和文化打开了一扇窗口。目前,埃及已建成20多个中文系,孔子学院学生高达5万人。同时,埃及高校开设的中文系以开罗为核心,沿尼罗河两岸,向南北呈条带状分布,初步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中文教学网络。近年来,汉语教学被纳入埃及中小学教育体系,将埃及的中文教育事业推上了新的台阶。

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的中文学习者。受访者供图

  中文教育为埃及民众提供了了解中国和中华文化的机会,有助于两国人民之间相互理解,增进友谊。随着埃中两国旅游业深化合作、经济贸易关系愈加紧密,中文教育也为两国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提供了人才和语言支持,促进两国对话交流、民心相通。

   中新社 记者:作为中埃交往的参与者和见证者,您觉得两国的文明有哪些共通点?未来如何更好地进行文明互鉴?

  拉杰卜:埃及和中国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两国都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等,这些古迹见证了文明的发展和辉煌。两国都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结晶,比如古埃及文学和中国古代的诗词歌赋等。更重要的是,两国在价值观上也有许多共通之处。例如,家庭和族群在两国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尊重长辈、长幼有序等价值观念非常重要,传统的礼仪和习俗也得到了重视和传承。这些都是两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在。

  近年来,埃中两国在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文化旅游等多方面合作密切,成果丰硕。

在广东省博物馆举行的《尼罗河畔的回响——古埃及文明特展》吸引参观者。陈骥旻 摄

  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读研的时候,毕业论文研究杨沫的《青春之歌》。后来在北大读博,我将中国经典话剧《茶馆》作为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2010年,埃及引进中国电视剧《香樟树》,我主动承担了它的阿拉伯语版译制工作。

  现在,越来越多中国文化经典和礼赞现代中国人精神智慧的故事,正在走进阿拉伯国家民众的视野。例如“美猴王系列”丛书阿拉伯语国际版面世,《山海情》阿语版在阿联酋、埃及等多个阿拉伯国家播出,文化周、电影节、文物展、图片展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开展。中国文学、艺术、文化,以及中医、中国茶等,都受到埃及民众的广泛关注和热烈欢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被中国的独特魅力所吸引。

  未来,埃中两国需要进一步加强文明互鉴,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例如,通过举办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增进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的理解与认知;通过学生交流、教师培训、课程合作等方式,加强两国教育交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等。

  我的中国老师曾告诉我,生活是一所黄金大学,能教会人们书上学不到的东西。我在中国度过了美好的时光,感受到不同的地方特色,学习到不同的思维方式,体验到不同的风俗习惯,也结识了许多来自天南地北的朋友。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不同语言的人降生在世界上,不是为了互相打架,而是为了彼此互补,让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完)

  受访者简介:

  哈桑·拉杰卜(Hassan Ragab),中文名为大海,埃及汉学家,中国文学与翻译教授,埃及苏伊士运河大学语言学院院长、苏伊士运河大学孔子学院外方院长、埃及英国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作为埃及高教部及多家单位的中国顾问,积极参与埃中教育与文化交流活动,曾获中国教育部颁发的汉语教育领域杰出贡献奖。

【编辑:张子怡】
重温总书记讲述的中越友好故事,铭记“同志加兄弟”的特殊情谊 - 清明假期福建口岸出入境旅客预计超6万人次

重温总书记讲述的中越友好故事,铭记“同志加兄弟”的特殊情谊

发布时间:2024-05-01 06:58:06 来源: sp20240501

  “越南—中国,山连山、水连水”“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清晨共听雄鸡高唱”……一曲《越南—中国》,唱出中越两国人民传承友谊的共同心声。

  作为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中越两国人民友谊源远流长,留下许多佳话。在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中,两国并肩战斗、相互支持,结下了深厚友谊。在推进富有各自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两国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培育了丰硕成果。

2017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河内越共中央驻地同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举行会谈。这是会谈前,阮富仲在主席府广场为习近平举行盛大欢迎仪式。 新华社记者 李涛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越是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的好邻居、好朋友,是志同道合、命运与共的好同志、好伙伴,是致力于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的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述中越友好故事。今天来重温这些故事,更加铭记和珍惜中越“同志加兄弟”的特殊情谊。

  胡志明主席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胡志明主席在中国开展革命的时间前后长达12年,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情同手足”

  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胡志明主席,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胡志明主席在中国开展革命的时间前后长达12年,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国领导人情同手足。

  胡志明主席曾经在华创立“越南青年革命同志会”并指导开展越南革命活动,足迹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同中国军民结下深厚战斗情谊,写下了“越中情谊深,同志加兄弟”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1955年6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一张通栏合影,中越两党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深厚友谊可见一斑。照片下的报道中写道:“上午十时三十分,胡志明主席和代表团团员乘坐的飞机在欢迎人群的热烈掌声和欢呼声中徐徐着陆。胡志明主席走下飞机后,同毛泽东主席、朱德副主席、刘少奇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热情地相互握手和拥抱。”

  第二天的《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胡志明主席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表示,“我们不但是友好邻邦,同时也是患难的兄弟”“我们两国人民的友谊和密切关系是永恒的、牢不可破的,是任何人所不能离间和阻挠的”。

胡志明纪念堂。新华社图片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越南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与阮富仲总书记来到古朴幽静的胡志明故居,沿着林荫故道,边走边谈,重温毛泽东主席、胡志明主席等两国老一辈领导人的友好交往,回顾中越人民特殊的团结友谊。

  习近平总书记与阮富仲总书记再次会见时说,中越两党两国关系牢不可破、坚如磐石。

  “两国将军”洪水

  “越南著名将领洪水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参加红军25000里长征,成为新中国授衔的唯一一位外籍军官,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两国将军’”

  在灿若星河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队列中,曾出过唯一的一位外籍少将——越南将军洪水(原名武元博)。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越南著名将领洪水积极投身中国革命,参加红军25000里长征,成为新中国授衔的唯一一位外籍军官,也是世界上少有的“两国将军”。

  洪水1908年生于越南,1925年来到中国,就读于黄埔军校四期。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2月参加广州起义。

  洪水参加过长征,与中国人民共同走过了艰苦的抗战岁月,是一位有着特殊经历和传奇色彩的外籍红军干部。

2018年9月30日,在越南河内市嘉林县骄骑乡,洪水将军亲属向其雕像献花。新华社图片

  1938年3月,洪水出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党报《抗敌报》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他领导报社全体人员克服重重困难,及时把报纸送到边区抗日军民手中,极大地鼓舞了军民的抗日斗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侵占了越南。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前身)和胡志明提出,希望在中国党和军队里工作的越南同志能回国参加抗日战争,并特别提到洪水,认为正是他回国发挥作用的时候。

  后来,在洪水返回越南的途中,传来了日本投降的喜讯。洪水回国后被任命为南方抗战委员会主席,直接领导和参加了抗法战争。1948年1月,39岁的洪水被授予越南人民军少将军衔,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起源于援越的诺贝尔医学奖

  “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

屠呦呦、青蒿和抗疟疾成药(拼版资料照片)

  疟疾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杀手之一。青蒿素的发现,为人类带来了一种全新结构的抗疟新药。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今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中国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研究成果青蒿素,就是源于上世纪60年代中国为支援越南而开展的抗疟疾药物研究。

  越战期间,疟疾肆虐丛林密布、气候炎热潮湿的越南,平民和军队的患病人数猛增,危急之下,越南向中国请求支援。

  1967年5月23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自指挥部署了一项紧急军事任务——“523项目”。这项以启动日期命名的重大项目,揭开了中国研制抗疟新药的序幕。

  1969年1月21日,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受命加入“523”项目。同年1月底,39岁的屠呦呦以课题组组长身份参与其中。

  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古验方、古医籍后,经过反复筛选、无数实验,1972年,科研人员终于从青蒿里提炼出抗疟疾的化合物——青蒿素,并于1973年在云南和海南等疟疾高发区进行了临床试验。

  治疗疟疾快速、高效、抗药性小的青蒿素,被国际社会誉为抗疟药研究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中越“同志加兄弟”特殊情谊的见证。

  “歌唱中越友谊的百灵鸟”杜氏清花

  “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在越南备受推崇,当代影视作品也深受越南民众喜爱。越南歌手杜氏清花还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中获得月度冠军”

  “我的青春都在中国,中国老师、朋友对我的教导和帮助,让我感动。我很爱中国人,很爱中国。”曾在中国留学的越南歌手杜氏清花,说到中国时充满感慨。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越南《人民报》发表的署名文章中写道,中国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经典名著在越南备受推崇,当代影视作品也深受越南民众喜爱。越南歌手杜氏清花还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节目中获得月度冠军。

  杜氏清花出生于越南宣光省,从小就爱唱歌。2011年,她在2011中越歌曲演唱大赛中获得三等奖。她结识了很多中国朋友,到中国学习声乐的想法也愈发强烈。

  2013年9月,杜氏清花获得“广西政府东盟国家留学生奖学金”,进入广西艺术学院学习声乐。在那里,练声几乎成为杜氏清花生活的全部。除了课堂上老师一对一地传授声乐知识和演唱技巧,杜氏清花还在网上广泛搜罗中国民歌。

杜氏清花参加《中国民歌大会》(视频截图)

  2016年,杜氏清花因参加中国电视节目《星光大道》而走红,被中国民众亲切地称为“歌唱中越友谊的百灵鸟”。

  在中国求学期间,杜氏清花参加了中国的《歌从黄河来》《中国民歌大会》等电视节目,她演唱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小河淌水》等中国民众耳熟能详的民歌,赢得评委和广大观众的好评。

  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越南时,杜氏清花为两国领导人演唱了中国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和越南歌曲《竹笛声声》。演出结束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她要继续扮演好两国友好使者的角色。

  在两国领导人的勉励下,杜氏清花再次放飞梦想:“我不能只做一名歌者,还要为增进越中友谊放歌,为我们的新时代放歌!”

  监制:田俊荣 杜尚泽

  策划:杨学博 姜 赟

  统筹:张 音 梁昌杰

  撰文:宋静思

  编辑:岳小乔 邝西曦 朱笑熺

  核校:吴玥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