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邮政快递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物畅其流”加速成为现实

发布时间:2024-05-07 11:37:09 来源: sp20240507

快递“小包裹”,映照经济“大棋局”。自2021年以来,我国快递年业务量连续三年突破1000亿件,2023年更是突破1600亿件大关,凸显出我国快递市场繁荣活跃、发展质效不断提升,展示出中国消费市场持续向好的良好态势。

当前,中国市场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快递市场,中国快递成为了一张靓丽的中国名片。据测算,中国人均快递年使用量已达94件,快递已经逐渐由一种单纯的物流方式,变为人民群众既用得起、又用得好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

国家邮政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侯延波表示,2023年,我国邮政快递行业业务量不断刷新纪录,快件月均百亿成为常态,邮政快递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成为现代物流领域综合运输方式应用最好、信息智能水平最高、生产效率提升最快的代表性行业之一,为我国居民消费信心加速恢复,消费市场活力逐步复苏写下了生动的注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积极贡献。

“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速变成美好现实

一直以来,国家邮政局密切关注人民群众在邮政领域的“急难愁盼”问题,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实事不断取得新成绩、迈上新台阶,较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用邮需要,“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正加速变成美好现实。

近日,国家邮政局举行2024年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2024年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实事。侯延波指出,今年是国家邮政局第8年推进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实事,将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用邮需要为根本目的,坚持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继续推进加快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加强群众用邮合法权益保障等实事,推动邮政快递服务更为便捷更广覆盖更加优质。

据侯延波介绍,2024年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实事具体为:

一是加快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加强“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全国全年新增站点数量10万个。推动村邮站叠加快递服务功能,逐步向村邮站与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一体化转化。以北京市为试点实现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村邮站)基本覆盖。

二是持续优化发往部分区域的电商快件寄递服务。将发往部分区域的电商快件寄递服务治理纳入常态化监管,规范部分区域电商快件集运业务发展,引导主要快递企业优化运营模式,推动电商平台完善销售方式,实现快递企业“有件必发”目标。

三是加强群众用邮合法权益保障。深化未按约定方式投递、农村快递服务违规收费等服务质量突出问题整治,保障群众用邮合法权益,提升快递服务质量,邮政业用户有效申诉率保持在百万分之五以下。

四是推进落实快递行业劳动合同制度专项行动。以快递企业全日制用工为重点,推动快递企业依法与招用的从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不断扩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

五是持续推动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深入开展邮政快递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组织完成基层一线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25万人次。

六是巩固提升邮政普遍服务水平。进一步推动提升农村邮件投递服务水平,全国一半以上的建制村每周投递五次以上,抵边自然村实现稳定通邮。开展服务质量提升行动,改善提升用户体验。

七是加强快递员群体先进典型选树和关心关爱。发挥快递员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寻找最美快递员”活动,引导企业加大对获得各类重大荣誉从业人员的激励保障。进一步加大关心关爱力度,推动新增8000家“暖蜂驿站”等关爱阵地。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切实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用邮需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邮政快递业服务农村工作。2021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对建设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进行了部署。在2024年邮政快递业更贴近民生实事中,也提到要加强“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

对此,侯延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背景下,加强“多站合一、一点多能”的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将最大限度实现收投在村、便民惠民,切实满足农村群众美好用邮需要,有效解决农村“最后一公里”问题。

据侯延波介绍,为扎实推进村级寄递物流综合物流服务站建设,今年国家邮政局将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

建设好。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可以利用便利店、益农信息社、电商服务点、闲置房屋等改造一批;针对快递服务需求少的地区,可以先由村委会、党群服务中心等代办兜底一批。在已经有运转成熟的村邮站地区,要拓展快递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价值。同时,国家邮政局也将编制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服务规范,对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的设置要求、服务内容、流程和服务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力求站点建设规范化。

使用好。既要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共享使用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推动合作品牌多元化;又要打造综合服务功能,支持邮政快递与传统商业、交通、供销、电商等资源协作,实现“多站合一、一点多能、一网多用”,最大化利用好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

保障好。积极为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争取一些政策、资金等支持,鼓励设立农村寄递物流公益性岗位。据了解,目前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都出台了公益性岗位的省级政策,对于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的常态化运行起到了很大帮助作用。

多措并举保障春节期间基本寄递服务

春节将近,从往年看,春节期间各大快递公司都会进入春节服务模式,那么,国家邮政局出台哪些相应政策措施来保障春节寄递服务?

侯延波表示,根据大数据预测,春节期间,群众寄递需求波动较大。春节前期,随着年货寄递需求的增长,业务量将出现一波高于日常水平的小高峰。春节假期期间,由于大量人员返乡过年和外出旅游,群众的寄递服务需求将明显减少,业务相对处于淡季。春节假期结束后,寄递服务需求快速恢复,业务量将逐渐达到日常水平。

侯延波指出,针对春节期间行业运行特点,国家邮政局专门制订了保障工作方案,进行了专项部署,重点将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全力保障年货寄递需求。指导企业继续做好业务旺季服务保障工作,精准对接电商寄递服务需求,统筹做好全网调度,充分安排人员、场地、运力,保障群众可以在节前顺利收到期盼的年货。

保障春节期间基本寄递服务。一方面,督促邮政企业按要求持续提供邮政普遍服务。另一方面,引导快递企业科学预测春节期间业务需求变化,保障春节期间保持基本的服务能力,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及时向社会公告服务安排并严格履行公告和承诺的内容,满足人民群众节日生产生活用邮需要。

切实维护快递员合法权益。快递员日常的工作非常辛苦,休息时间有限。春节假期,是很多快递员全年中为数不多可以回家团圆的时光。为此,国家邮政局将督促各寄递企业统筹安排好在岗员工休息休假,实行错峰放假或调休,对春节期间在岗员工依法支付加班工资,并做好生活保障。

推动做好节后返岗复工。国家邮政局将加强对节后人员返岗情况的动态监测,科学研判行业运行态势,积极引导邮政快递企业多种方式补充人员力量,为节后快速复产储备资源能力,督促末端网点、分拨中心等抓紧恢复正常服务能力,保障寄递服务网络尽快实现正常运转。

(责编:郝帅、高雷)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 王皓宇:华为、小米手机大部分是比亚迪生产的

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发布时间:2024-05-07 11:37:10 来源: sp20240507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复兴,必然伴随着话语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提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国际传播工作新局面,就要深刻认识到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就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1.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破除抽象二元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文化立场和实践路径。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基本思路在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要做到这一点,首要的就是破除“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这种二元论,将传统理解为落后的、愚昧的、僵化的,将现代理解为进步的、文明的、发展的,认为传统必然阻碍现代化,实现现代化必须要否定传统。二元论还常以“传统—现代”两分法阐释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两者的差别被建构为传统与现代、落后与先进、愚昧与文明之间的对立。破除“传统—现代”的抽象二元论,其直接意义在于科学理解和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功能表现在诸多方面,从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角度看,有两点不可忽视:其一,中华文明5000多年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其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解决人类社会难题和现代性危机具有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需要着力从“标识性”“当代性”“世界性”三重维度,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这一重要论述,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和努力方向。一是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的精神标识以及标识性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从中提炼概括出核心的精神标识,以此作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核心要件”;要从中提炼概括出表征中华文化的核心术语、标识性概念,这是世界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可或缺的“理论工具箱”。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提供了典范。二是提炼展示具有当代价值的中华文化精髓。在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构建中,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同现实文化相融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三是提炼展示具有世界意义的中华文化精髓。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为此,要善于提炼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诸如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仁者爱人、以德立人等具有世界性价值、普遍性意义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破西方话语霸权,立中国话语体系

  话语背后是思想,揭示的是道理;叙事背后是事实,反映的是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鲜明地展现中国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基于中国理论和中国实践,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关键在于破立并举,双管齐下。

  破除西方话语霸权。为什么我们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长期以来,中国学术、理论、话语表现为对西方学术、理论、话语的“学徒状态”,即陷入西方中心主义话语体系中,用西方话语解读中国道路,用西方理论裁剪中国现实。而在西方话语和西方叙事框架下,是不可能真正揭示“中国道理”的。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一项紧迫的思想任务就是摆脱西方理论、西方话语、西方叙事,提出真正的“自我主张”。西方一些理论观点和学术成果可以用来说明其自身发展历程,在一定地域和历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们套在中国头上,甚至以此为裁判,那就是荒谬的了。“理论上的搬运工”“话语上的学徒工”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不可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声音。唯一可行的、正确的大道,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当前,在国际舞台上,中西之间文化软实力较量、国际话语权争夺,在很多情况下是围绕现代化叙事展开的。世界现代化进程是从西方国家开始的,当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是欧美国家和深受西方文明影响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给人们一种错觉,似乎现代化就是西方化、西方文明就是现代文明。自启蒙时期以来,西方学者立足于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历史进程,不断进行着“现代性”叙事。西方国家把其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诸多要素,如科学技术、工具理性、选举民主等,与现代性勾连起来,逐步形成了现代性的话语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西方国家构建了单数的、一元论的现代化叙事体系,将“现代化=西方化”,提出任何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照搬西方模式。在西方现代化叙事体系中,中国被建构成古老的、落后的、封闭的、东方主义的“他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打破了西方对现代化的垄断,宣告了各国最终都要以西方制度模式为归宿的单线式历史观的破产。但是,实践上的成功并不会自然而然地转化为话语上的成功、叙事上的成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主要任务是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展开多元现代化叙事。一方面,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现代化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讲清楚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的土壤中以独特方式展开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及其伟大实践,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在“世界现代性谱系”中增添了不可或缺的新范式、新类型。

  3.站稳中国立场,树立世界眼光

  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既要站稳中国立场,也要树立世界眼光,通过主动创设议题,提炼标识性概念,塑造好中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的大国形象。

  坚持胸怀天下、协和万邦的叙事视角。天下大同、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立场。“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自古以来,中华文化讲求“天下一家”,强调民胞物与、讲信修睦、立己达人、和合共生。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要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叙事,以天下为己任,树立世界眼光,致力于全人类共同利益的普遍性叙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致力于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话语以全人类共同利益为现实基石,以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为规范性基础,以超越民族国家的视野去理解当今世界,以世界为尺度去思考人类命运。世界立场的叙事视角和人类普遍性叙事逻辑还意味着,我们要善于把“中国的故事”上升为“世界的故事”、把“我们的故事”变成“大家的故事”,生动展现全人类共同情感、共同价值、共同认知;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挖掘具有世界意义和人类价值的叙事,增强对外传播的亲和力。

  积极主动创设世界性议题,提炼标识性概念,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针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全球性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主动创设了一系列世界性议题,提炼出一系列极具影响力的标识性概念,为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作出了卓越贡献。比如,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等。再比如,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人类共同价值,以及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重大理念。这些标识性概念获得了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产生了巨大的国际传播效能。面向未来,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一方面要着眼于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全面阐述我国的发展观、文明观、安全观、人权观、生态观、国际秩序观和全球治理观;另一方面,始终关注人类重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积极参与和平发展、全球治理、文明交流、气候变化等世界性议题的解决,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解决世界难题、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积极主动创设世界性议题,为解决人类问题提供智慧方案,是中国话语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基本条件,其最直接的话语效果就是塑造中国的文明大国形象、东方大国形象、负责任大国形象、社会主义大国形象。从创设世界性议题及其解答角度看,中国话语的国际叙事就是要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宣介中国的和平观,展示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建设者的形象;宣介中国的发展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全球发展贡献者的形象;宣介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宣介正确义利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发展中国家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的形象;宣介中国的文明观,展示中国始终做全人类共同价值倡导者的形象;等等。在此基础上,把中国故事讲得愈来愈精彩,让中国声音愈来愈洪亮。

  (光明日报 作者:唐爱军,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 【编辑: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