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4-05-02 02:33:59 来源: sp20240502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京津冀三地同心协力,不仅交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亮眼答卷,也构建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开放合作、共享互惠的协同体系,成为落实新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信心,保持定力,增强抓机遇、应挑战、化危机、育先机的能力,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各项工作,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这是党中央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使命、新责任,必须坚持在大局下思考和行动,更加有力有效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强化五个方面的先行示范建设。

  一是加快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巩固超大城市治理示范。牢牢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推进内部功能重组和向外疏解转移,创新开展城市更新工作,不断健全超大城市治理体系。加快编制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强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功能布局统筹指引,建设环京周边地区“通勤圈”,京津雄“功能圈”和节点城市“产业圈”。充分发挥北京“一核”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北京“新两翼”建设取得更大突破,扎实建设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促进毗邻地区深度融合发展。

  二是深化建设创新共同体,形成新质生产力示范。增强北京创新辐射效应,以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和中关村合作园区为抓手,打造新型区域创新网络。统筹科技—产业供需两端,双向贯通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加大布局成果孵化与中试基地等平台,提升科技成果区域内转化效率。用好北京数字经济发展先行优势,赋能津冀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合力打造“京津冀一体化智造”新生态。抓好“六链五群”落地,一体化布局未来产业,提升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打造世界领先的未来产业策源高地。

  三是统筹建设生态共同体,打造绿色低碳先行示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资源,持续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下好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一盘棋,持续践行“两山”理论,探索一体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巩固全过程污染防治体系,织密跨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一张网。把京津冀及周边丰富的生态资源和可再生能源转化为绿色发展资源,引领能源低碳转型,提升能源安全韧性。

  四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争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示范。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的重要方向,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刻领会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壮大文化产业,促进文化消费。立足京津冀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和活化利用。统筹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以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为先行示范,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

  五是推进公共服务提质增效,实现共同富裕发展示范。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加快构建跨区域高水平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三地养老全方位协同。构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体系,全面推进教育创新发展。不断优化医疗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区域内医疗资源均衡化发展。构建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险体系、住房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等,让京津冀地区民众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作者为北京市协同发展服务促进会秘书长,本报记者王昊男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05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侨界关注) -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和孩子们一起成长”(侨界关注)

发布时间:2024-05-02 02:34:00 来源: sp20240502

  1997年1月,西班牙塞维利亚中文学校成立。3个月后,刘阿赫来到学校,接过了华文教育的接力棒。教育的种子就这样悄悄种下,长成一棵棵大树在塞维利亚守望着——一根根枝丫上结满了教育的果实,一圈圈年轮上写满了过往的故事。

  “从22个孩子开始”

  “成为老师,选择华文教育可以说是一个机遇。”刘阿赫说,“之前我也试过在其他领域工作。直到做了老师之后,我才发现自己真的很适合很喜欢这个职业。”

  大学期间,刘阿赫学的专业是国际经济,从事教育行业是她未曾想过的道路。“我觉得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我十分喜欢小孩子,而学校这个地方又比较单纯简单,我很愿意待在这里。”刘阿赫说。

  1997年4月19日是一个让刘阿赫难忘的日子。这一天,她来到塞维利亚中文学校,见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批学生:“我记得特别清楚,刚见到这些孩子时我特别兴奋。22个不同年龄的孩子挤在一间教室,最大的11岁,最小的只有3岁。”

  整个学校只有22个学生,面对长着一副中国面孔却说不好普通话的他们,刘阿赫感到紧张又激动。

  22个孩子大都来自于中国南方,他们在西班牙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对普通话知之甚少。这让刘阿赫和孩子们的沟通变得十分困难。

  “当时,有一个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普通话还不错,又会南方方言,经常帮我做翻译。我说一句,她译一句。现在想想真是艰辛又有趣。”刘阿赫回忆道。

  就这样,老师带着学生,大孩子带小孩子一起学习——师生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22个学生的父母大多数是开中餐馆和做生意的,平常很忙,抽不出时间陪伴孩子。西班牙学校的课程从周一上到周五,塞维利亚中文学校的课程安排在周六周日。周末来到中文学校上课逐渐成了孩子们每周最期待的事。

  一到周末,塞维利亚中文学校就充满着活跃的气氛。有名年龄小的学生问刘阿赫:“为什么中文学校每周只上两天课,能不能再延长一点?”

  看到孩子们对学校的喜爱,刘阿赫感到十分欣慰。孩子们在一起,有着聊不完的话题。塞维利亚中文学校逐渐成为他们成长的大家庭。

  “教师要终身学习”

  教育如同种树。刘阿赫和学校老师们种下的一棵棵教育树苗,几十年来扎根塞维利亚、扎根华文教育,变得茂密而茁壮。

  教师对于刘阿赫来说是未曾设想过的职业。对于教师所需的品质,她认为:“最重要的是教师要终身学习,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当一个老师,需要懂得各种各样的知识。除了语言,我们还需要教给学生其他的知识。我自己非常喜欢看书,当了老师后,教育领域的书我看了很多。”刘阿赫说。

  进入21世纪,世界各地华文教育兴起,海外中文学校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众多学校中,塞维利亚中文学校拥有一个重要的优势——师资十分稳定。

  来到学校的老师都对教育怀有热忱,在塞维利亚中文学校待过之后,便被这种温馨的氛围所吸引,选择留下来教学。

  得益于这种稳定的师资环境,师生之间非常熟悉,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成长的过程中,这种稳定的环境对于孩子们的语言文化学习都很有帮助,同时也有利于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

  塞维利亚中文学校的佳话口口相传,许多在学校上过课的学生有了孩子后又坚持了父母当初的选择。

  刘阿赫回忆道:“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一个学生特别眼熟,原来他的爸爸也在学校上过课。父子俩长得特别像,一时间,我都恍惚了,有一种跨越时空的感动。”

  从塞维利亚中文学校走出来的学生们去往世界各地,但心里满怀对学校的感情。“有一次我们学校组织去参观马德里大学,就是我们的毕业生在那里接待我们的。”刘阿赫说,“逢年过节,还有一些毕业生回来看望我们,给我们带了他们亲手做的礼物。”

  “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从塞维利亚中文学校毕业的学生中文都十分流利,其他方面的素质也得到很大提升。

  “教育要面向未来”

  塞维利亚中文学校是西班牙乃至整个海外比较老牌的中文学校。对于学校今后的发展,刘阿赫说:“教育要面向未来。”

  “时代发展真快。我们学校最开始的几年,没有很好的中文教材,需要我每次回国挑选好的教材带过来。而今,科技进步了,各种信息资源很容易就能获取。学生们懂的知识可能比我们这些老师还要多。”刘阿赫感慨道。

  “不要误人子弟”——刘阿赫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里,时刻鞭策着自己。除了日常勤勤恳恳的教学管理工作,她还会定期对教学进行反思,组织其他老师一起商讨改进课程结构。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如今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挑战。刘阿赫说:“我有时候也在想,教师这个职业是否需要有一些新的定义。对于教学来说,经验是很重要的,但是不能光有理论,纸上谈兵。我们这些老师经验都很丰富,但是有一些新的技术和方法也需要学习了解,跟上时代的步伐。”

  2023年10月,西班牙华文教育大会在马德里举行,刘阿赫作为塞维利亚中文学校校长发言。她说:“教育是双向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一直在学习。我们是教育者,也是被教育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努力变成更好的老师和更好的自己。”

  “因为热爱,才会坚持。”在刘阿赫和学校老师们的努力下,“22个孩子和1位老师”已经变成了“600多个孩子和20多位老师”,并将继续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

【编辑:卞立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