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教育丨中国30余所高校、34家临港新片区企业成立联盟助毕业生充分就业创业

发布时间:2024-04-28 00:00:53 来源: sp20240428

   中新网 上海4月19日电(记者 陈静)当下,如何将人才的市场需求侧与高校的毕业生供给侧进行联动成为教育部门和高校思考的话题。

  “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简称:联盟)19日在上海正式成立。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全中国30余所高校,34家临港新片区企业,涵盖了人工智能、民用航空、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上海“3+6”产业体系和自贸区临港新片区“4+2+2”前沿产业集群。

“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19日在上海成立。(上海电机学院供图)

  联盟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战略集中承载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地的临港新片区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业,为支撑临港新片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上海电机学院发布了成立“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倡议及章程。该联盟将围绕“四个平台”共创就业育人新模式,共建区域性就业工作联合体。据悉,“四个平台”是指:一体化就业协作平台、产教联动平台、创新合作平台和智库研究平台。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王浩指出,上海电机学院作为市属的应用型高校,每年向临港新片区输送了大量优秀毕业生,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由该校牵头成立联盟须具备较好的基础。王浩希望联盟紧密围绕临港新片区的主导产业,通过开展全方位供需对接,赋能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抓住春招关键期,持续深耕就业市场,凝聚发展合力,深化就业育人。

  上海电机学院院长龚思怡当日表示,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有责任也有能力为这片热土源源不断地输送优秀人才、急需人才。龚思怡表示,“高校服务临港新片区就业育人联盟”的意义不仅在于搭建一个高校与临港新片区企业沟通合作的桥梁,更在于以更高的站位、更深的视角来审视和谋划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通过探索就业育人新途径、打造就业实践新平台、开辟智慧就业新渠道、开展就业研究新探索等方式,最大限度凝聚政府、高校和企业多元主体的资源和力量。

  全国就指委(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汪歙萍,高校毕业生就业研究院副院长李蔚,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中心主任顾长石,临港产教融合促进中心理事长韩国华等受聘成为首批联盟专家,他们将以前瞻眼界、战略思维,为就业育人工作贡献更多智慧和经验。

首批联盟成员包括全中国30余所高校,34家临港新片区企业。(上海电机学院供图)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方伟表示,希望在供给侧邀请全国高校毕业生赴临港新片区企业参与实习实践;在需求侧吸引优质单位在临港新片区设立奖教学金、就业基金。任方伟期待联盟单位共同开展就业育人项目、生涯服务项目等就业研究,将联盟建设成为校、企、地共赢的具有影响力的就业育人智库研究平台。

  华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沈海涛和常熟理工学院副校长张根华均表示,希望依托联盟进一步发挥高校组团优势,形成更大工作合力,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学子融入临港。

  中国商飞航空制造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易俊兰表示,将与各高校在联盟的平台上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合作育人,为区域性产教融合就业育人提供鲜活案例,共同助力联盟高质量发展。中国航发上海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人常女士表示:公司的临港基地人才缺口较大,急需装备制造等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联盟的成立对于招才引才非常有现实意义,希望与联盟成员开展跨地、区、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上海积塔半导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先生表示,公司的人才培育体系也相对成熟,呼吁更多高校能够合作开展就业育人项目,相互赋能提速,强化优势对接,助力临港新片区发展。

  近三年,上海电机学院就业率始终保持98%以上;每年近60%毕业生走上工程技术类岗位,10%毕业生扎根临港新片区。上海电机学院党委书记鲁雄刚希望,联盟能够探索构建政府、高校、企业全链条融合发展新模式,努力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不断为临港新片区发展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完)

【编辑:付子豪】
中国驻意大使:中意合作的全面加强符合世界安全和发展利益 - (文化中国行)“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史活标本”何以跨越一个多世纪?

中国驻意大使:中意合作的全面加强符合世界安全和发展利益

发布时间:2024-04-28 00:00:54 来源: sp20240428

人民网罗马1月31日电 (记者郑彬)日前,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接受了当地主流媒体安莎社的专访,详细阐释了中方致力于同意方一道,携手推动建立两国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的政策立场和主张。

贾桂德表示,中意两国于2004年签署“建立稳定、友好、长期、持续发展的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公报后,这一伙伴关系已成为推动中意合作前行的强大动力。“全面”和“战略”的定位,既意味着两国对话与合作涵盖领域的广度,更显示出双方看待彼此关系和定位的高度。正基于此,20年来中意关系发展进入“快车道”,元首互动密切、高层往来频繁、经贸依存加深、人文亮点纷呈、多边协调顺畅,中意关系走在中国同欧盟国家关系前列。近期,意方多次表示高度重视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愿加强对华务实合作,中方对此高度赞赏。在当前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实两国领导人G20巴厘岛会晤共识,共同反对阵营对抗、加强对话合作,符合两国、地区乃至世界的安全和发展利益。中意两大文明古国完全可以在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指引下,继续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穿透迷雾、携手前行,以共同筹备好纪念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建立20周年、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相关活动为抓手,加强高层引领,密切各层级交往、各领域合作,不断助力中意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在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加强沟通协调,共同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在回答高层往来对加强两国间合作的重要意义时,贾桂德表示,密切高层往来、加强协调合作是中意关系战略性的应有之义,有利于在事关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相互理解支持,有利于确保中意关系长期稳定发展。特别是元首外交对两国关系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近年来,中意两国元首保持良好互访互动。相信两国元首将为中意关系未来发展把舵定向、续添动能,引领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共同唱响两大文明古国千年友谊传承的新篇章。

去年12月1日起,中国对包括意大利在内的多个欧洲国家的公民试行最长达15日的免签政策,有效推动了双边人文和经贸往来。对此贾桂德表示,该免签政策面向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的意大利等国民众,是中国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又一重要举措,为畅通中外人员往来、促进旅游业、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带来实实在在的便利。截至去年底,首批试行该政策的6国来华人员共计21.4万人次,其中利用免签政策入境的多达11.8万人次,占比55.1%。我们真诚欢迎意各界人士用好这一免签政策,积极感受参与中国新发展机遇,体悟与意大利同样悠久灿烂的东方传统文化底蕴。近期,包括法国、瑞士和爱尔兰等不少欧洲国家已出台或正积极研究便利同中方人员往来措施。意大利是中国游客优选目的地;去年1-8月两国双向投资均达到或超过2022年全年水平。便利人员往来的措施,对深化两国经贸、科技、旅游、人文等各领域交流的推动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回答关于台湾问题时,贾桂德表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中国原则是国际社会普遍共识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中国同包括意大利在内的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外交关系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的定海神针。中国和意大利同为联合国成员,均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中方赞赏意方坚持奉行一个中国政策。着眼今年中意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20周年,相信意方能与中方一道,以实际行动维护中意关系的政治基础,并进一步加强双方经贸往来。

2024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对此贾桂德表示,马可·波罗在中国家喻户晓,是中华世纪坛“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100位历史名人”浮雕上仅有的两位外国人之一。围绕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办好纪念活动是中意深化友谊、拉近民心的应有之义。事实上,两国从各自首都到地方结对省市正加紧策划推出系列文化交流盛事,如已在威尼斯开幕的苏州丝绸服饰面料特展和即将开启的苏州服饰巡游,以及在中华世纪坛举办马可·波罗主题纪念展等大型活动。中方愿与意方一道,通过更多友好人文交流,鼓励两国民众特别是年轻一代传承马可·波罗精神,推动两国涌现更多新时代的“马可·波罗”,为赓续中意传统友谊、推动文明互学互鉴作出新贡献。

(责编:曹欣悦、刘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