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春耕生产 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7:24 来源: sp20240429

  央视网消息:在黑龙江,各地正在推进春耕备耕工作,力争为全年农作物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在齐齐哈尔市富裕县二道湾镇富兴村,大型挖掘机、压路机正在地头铺设沙石路面。这是二道湾镇正在推进的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涵盖田间路、生产路、沟道治理、电力设施等多项内容。

  在鹤岗市东方红乡各村,种植户们采取机械与人力相结合的方式,清理积雪、翻晒土地,为水稻育秧做好准备。

  数字化平台助力农户 科技提升大棚效能

  这段时间,江西、新疆两地在农资储备、大棚改造等方面做好准备工作,让农业生产更加省心省力。

  在江西萍乡芦溪县上埠镇茶园村,村民余国龙通过当地供销社新上线的数字供销平台,一天的时间,就收到了供销社送来的春耕所需的化肥。

  据了解,江西省供销社依托自身优势与农资生产厂家合作,集中采购,农户通过各级供销平台购买农资,质量更高、价格更低、配送速度更快。

  除了配送及时,节约用肥也是数字供销平台另一个重要功能。江西省供销社公布肥料企业保供名单,协调企业原材料生产、运输,同时,在多个重点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户只要通过手机定位,就可以查询到指定地块的土壤养分信息和施肥方案。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芳草湖农场,100多座蔬菜大棚整齐排列,各类果蔬长势良好,日产量达十余吨。

  据了解,农场不断加大科技指导力度,通过对蔬菜大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了大棚自然日光增温蔬菜种植。同时,采用全自动水肥一体化系统,对蔬菜进行精准水肥灌溉,实现了高效、环保、省力、增效的良好效果。

  目前,芳草湖农场正在种植生产的蔬菜大棚有177座,在建120座。农场依托区位优势,将蔬菜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实现农业增效、职工增收。

  新建850万亩高标准农田 助力粮食增收

  2024年内蒙古拟新建高标准农田850万亩。目前,内蒙古各地组织人员和大型机械加紧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项目,为粮食丰收打好基础。

  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32.6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大型机械正在开展挖沟渠、推平地垄、清运积土等作业。

  2024年,巴彦淖尔市实施新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185万亩,涉及41个乡镇。目前,已开工建设61万亩,力争11月底全部完工。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将解决土地耕种“分散化”“碎片化”问题,有效推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改善灌排条件,增加可耕种面积,助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了解到,目前,内蒙古高标准农田面积已达到5237万亩。

【编辑:曹子健】
坦桑尼亚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 挖掘夜校潜力 满足学习需求(余音)

坦桑尼亚记者:“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

发布时间:2024-04-29 07:57:25 来源: sp20240429

人民网北京10月19日电 (宋歌)10月17日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来自坦桑尼亚《卫报》的参会报道记者玛丽·卡得凯在高峰论坛新闻中心接受人民网采访。她表示,“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的理念令人印象深刻,中坦之间的合作正朝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玛丽说,在“一带一路”倡议的一系列理念中,最令她印象深刻的就是开放包容的理念。她表示,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不限于此,中国还不吝与共建国家分享自己的经验。

“中国总是乐于向各个国家介绍自己拥有的技术,并且乐于通过分享这些技术为其他国家带来发展。在我看来,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开放包容理念的内涵。”

在来到北京参会报道之前,玛丽曾在坦桑尼亚《卫报》发表头版文章,介绍中坦双方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取得的一系列合作共建成果。

提到合作成果,玛丽表示,最令她关注的还是正在姆万扎省建设中的马古富力大桥。她认为这一项目建成后不仅将极大便利当地人民的出行,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当地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将为坦桑尼亚人带来长远的积极影响。”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国与共建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机制也日益完善,交流领域不断拓宽。玛丽讲述了自己今年参加中国国际新闻交流中心培训项目的感受。她说:“通过在中国的学习经历,我能够将我原有的知识,与在这里学到的中国新闻从业者的经验结合在一起。”她认为这种不同文化之间的交融为她的职业提升带来了显著的帮助,是十分有意义的合作实践。

从基建到人文合作,中坦两国之间的合作正随着时代的推进不断增加新的内涵。玛丽认为,中坦合作现在正朝着靓丽的前景迈步。“中坦之间的合作始于铁路建设,但现在不仅限于此。”玛丽说。她提到了论坛发布的“一带一路”蓝色合作倡议,对此她充满期待。“现在中国与坦桑尼亚、肯尼亚等非洲国家之间都有相关合作项目,很高兴看到中国政府提出了许多策略来促进有关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责编:王禹蘅、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