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艺节目以原创力带热海外传播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6:44 来源: sp20240429

  【文艺观潮】

  《乘风2023》越南版近日在越南国家电视台VTV3台播出,首播即获得越南同时段综艺收视第一的成绩;《奔跑吧》“跑到”泰国,《中餐厅》“飘香”匈牙利,《花儿与少年·丝路季》“游学”沙特阿拉伯,这些综艺节目在外国录制期间,受到当地观众的高度关注……近年来,综艺节目出海进程稳步推进,已发展为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对用影视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不同国家之间的文明互鉴、民心相通具有积极意义。

  以高品质原创内容亮相国际舞台

  曾经有一段时间,国内一部分综艺节目热衷于采取版权引进的形式进行制播。虽然这种节目生产模式拥有比较成熟的创作理念和制作流程,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商业风险,获得较好市场反馈,但从长远来看,却容易使创作者形成“背靠大树好乘凉”的惰性心理,不利于从业者原创能力的培养和行业原创意识的建立。

  有关部门和从业者注意到这个问题,纷纷从政策引导、创作生产上发力,助推中国原创综艺的发展。“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经典咏流传》《上新了·故宫》《声入人心》《中国诗词大会》……越来越多高品质原创综艺节目涌现出来。创作者在主题选择、创意设计、艺术审美等方面重视中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国际传播视野的开拓,聚焦外国观众感兴趣的中国故事,运用外国观众都能理解的影视语言,展现当代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提高了国产原创综艺节目的艺术水准和制作水平,为综艺节目内容出海打开更多想象空间。

  《这!就是街舞》越南版在越南播出,获得当地观众点赞。根据《我们的歌》创作而成的西班牙版综艺节目《不可思议的二重唱》,在该国播出时收视率排名前列。近年来,随着多个原创综艺节目的外国版在海外落地,国产综艺节目走出去进入新阶段。从国际传播的角度看,综艺节目IP具有可延展的特质,能承载丰富的文化信息,让来自不同国家的电视从业者与观众产生互动。引进节目IP的一方进行本土化创作时,要考虑自身市场需求,还要理解中国综艺节目的创作理念。而中国综艺节目制片方也通过这个过程,了解引进节目IP一方的行业状况、发展理念,以及当地的社会文化特性、观众的欣赏诉求等。在这种双向交流的过程中,综艺节目承载着丰富的符号元素,勾连中国与世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实现中外文明互鉴。

  以人类共通的情感讲好中国故事

  梳理近年来成功出海的案例我们发现,音乐、舞蹈等全球市场的热门题材成为主流。它们通常采取竞演的方式,通过展现参与者的人生故事,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参与者与现场观众、专家的交流互动,调动屏幕前观众的情绪,使他们获得情感共振和心灵共鸣。

  如《我们的歌》让前辈歌手、中生代歌手、新生代歌手等不同代际的歌手合作,进行老歌新唱,表现前辈歌手、中生代歌手尝试新的音乐表达方式的过程,以及新生代歌手在摸索中形成自己独有的风格的过程,展示他们对音乐的热情、对人生的思考。而在《乘风2023》中,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参演嘉宾或在中西方乐器的配合下演唱中国风歌曲,或者用中外双语演唱不同国家的经典歌曲,以文化的碰撞交融诠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携手共促人类文明互鉴发展的理念。还有《这!就是街舞》通过视觉色彩的搭配和动感音乐的调用,营造活跃的舞台氛围,将舞者的艺术情怀、人生故事、奋斗精神生动呈现。这些综艺节目之所以能受到海外制作机构和观众的欢迎,是因为它们以炫酷的外壳,包裹坚实的文化内核,将情感这种国际传播的通用语言打造成看点和主题,以情动人,与不同国家的观众建立紧密的情感连接。

  开拓多元传播渠道促进文化交流

  好内容想要触达更多海外受众,就需要开拓更多传播渠道。所以,国产综艺节目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多元路径。比如,借助戛纳电视节、中国(北京)国际视听大会、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视节展、交流合作平台推介展播,以扩大节目在海外市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此外,邀请外国人参与节目录制、与外国机构联合拍摄制作,也是推动中国综艺节目海外落地的重要手段。很多音乐类综艺节目邀请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外籍歌手参与,为国际市场开发奠定良好基础。《我的青春在丝路》第三季、第四季邀请拍摄地的青年参与录制,也收获了海外观众的好评。从世界到本土,再从本土到世界,以他者视角切入中国故事讲述的方式,能有效对接外国观众的观赏诉求和欣赏品位,更容易使作品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中国价值、中国理念润物无声地传播开来。

  国产综艺节目出海,还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综艺制作团队要利用好YouTube等国际社交网站、视频平台借船出海,建立传播矩阵,做好出海节目的前期宣发、中期互动、后期反馈工作。与此同时,搭建属于自己的平台,主动进行议程设置,实现造船远航。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设英、俄、法、阿、西等外语频道,分别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落地,播出大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综艺节目。爱奇艺、芒果TV等视频网站也积极拥抱国际市场。他们不仅在网站国际版App上线大量优质国产综艺节目,还积极寻求与落地国家进行本土合作,着力推动综艺节目内容与平台一体化“出海”。

  在走出去的道路上,国产综艺节目虽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绩,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所以,中国综艺行业一方面要提升制作实力,坚持不懈地打造原创精品,一方面要开辟多元传播渠道,吸引和培养更多国际传播人才,组建专业的海外业务团队,与海外平台、机构、制作方深入交流合作。唯有如此,中国综艺节目出海之路才能行稳致远。

  (作者:张凯滨,系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艺术学院讲师)

  【编辑:刘阳禾】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打工文学? - 钻石联赛厦门站:巩立娇夺得女子铅球冠军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打工文学?

发布时间:2024-04-29 10:46:45 来源: sp20240429

  作家塞壬进入东莞的流水线、日结工市场打工,以“他者”视角写下普通工人的劳作日常——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打工文学?

  阅读提示

  20年前的打工文学作品,大体讲述了苦难、超负荷工作、流逝在机台上的青春……20年过去,我们看待打工文学,需要建立一种现代视角。

  生活在有着“世界工厂”之称的广东东莞,作家塞壬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抗拒打工文学的。“作为一个东莞作家,这是很可惜的。有那么好的资源和环境,你为什么不去写?”塞壬追问自己,并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

  2020年、2021年,她隐匿身份,先后花了80多天时间去东莞的流水线、日结工市场打工,写下了8万多字的作品。今年春天,这本散文集《无尘车间》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20年前,当打工文学席卷中国文坛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大体讲述了苦难、超负荷工作、毫无尊严、压抑,以及看不到希望的人生、流逝在机台上的青春……这些打工文学皆出自打工作家之手,他们写着自己的命运,也借由手中的笔改写了命运。

  20年过去,打工文学的关键词依然多是苦难,塞壬对此存疑。“由不是打工作家的我来写,恰恰是公允的。对所见之人、之事,因无私心、无偏见,所以我能平静地写出它。”塞壬一字一句写下普通工人的劳作日常。

  一碗干净的饭

  香水、红指甲、口红、细高跟鞋都要戒掉,必须素颜,穿普通牛仔裤、衬衫、帆布鞋 ,眼镜最好换成隐形的,苹果手机换成1000多元的旧款OPPO手机……2020年春天,当塞壬决定去工厂流水线当一名工人时,朋友给出了建议。

  塞壬生活的东莞长安镇,在全国千强镇榜单中位列前十。在她的笔下,这里除了镇中心广场商业步行街的那条主干道外,星罗棋布的五金模具厂、电子厂、塑胶厂、玩具厂、鞋厂、印刷厂等等,密密麻麻地将城市的缝隙填满。“100多万人口的城镇,那些平常看不见的人,那些隐身在这些神秘厂房里的人,才是这个城市真正的主人。”塞壬这才意识到,自己生活在工业园区的包围之中,也领悟到了何为“东莞制造”。

  光学部无尘车间,39336号,是伟达电子厂女工黄红艳的工号。黄红艳,是她的原名,作家“塞壬”看似退场。简陋的宿舍里只有四张铁架子床,上下铺;难穿的蛙式连体衣一整套上身后,只有眼睛露在外面;无尘车间的不锈钢工作台像庄稼一样一字排开,防尘灯管将产品器件照得纤毫毕现;上厕所需要拿离岗证,15分钟,超时就算迟到,扣除70元的全勤奖……

  但“塞壬”一直都在。她终究不属于这里,看不惯时直接顶撞拉长(拉,Line,流水线,拉长即线长);文学的触角一直在,那么多打工文学作品没有写清楚的工作环境,被她观察、记录;思考也一直在,劳动兑换金钱,这是不容一丝让步的尊严。

  “选择流水线并不是一种最坏的人生,这是一碗干净的饭,而且理直气壮。”塞壬给予了打工文学“他者”视角。

  重返打工生活

  打工文学的代表人物郑小琼、王十月同在东莞成长起来,曾经的流水线工人早已实现了身份跃升,在省级文学期刊担任着领导职务。塞壬与他们再熟悉不过。

  塞壬的家乡在工业重镇湖北黄石,高中毕业后进了当地国有冶钢厂做工人。2000年南下,2004年到深圳,那个时候网络正流行文学BBS,她开始码字。慢慢地,写作成了她生活的全部。

  2008年,塞壬凭散文集《下落不明的生活》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最具潜力新人奖”,这是该奖项首次颁给散文作家。同年,她被引进到东莞长安,成为长安镇图书馆的一名工作人员,自此安定下来。

  那些年间,她认识了郑小琼、王十月等人。此后,他们的作品常被文学评论者归类提及。当郑小琼、王十月退离现场,90后、00后进入工厂流水线,打工这一时代命题在发展变化之中,打工文学应该往何处去?

  “你们现在不是不写打工文学了吗,我来写!”突破打工文学过往的苦难描写、沉入生活真实记录的《无尘车间》由此诞生。

  有评论指出,《无尘车间》让人感受到,塞壬的书写与打工者书写打工文学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不同。工厂的意义,工作给人的价值,给生活方式带来的变化,亟待重估。而我们看待城市文学、打工文学,也需要建立一种现代视角。

  去丰富我的人生

  年轻的阿坚是个“工油子”,第三次进入伟达电子厂,还待过鞋厂、五金模具厂、玩具厂、制衣厂,是车间里的“跳梁活宝”。他不断地离开,又不断地回来。塞壬花了不少笔墨记录这位年轻的打工者,写他的爱情,也写他回不去的家乡。“他很有代表性,也能够看到打工者的众生相。”她说。

  塞壬还花了不少心思描写流水线、日结工的工作环境,描写每一个产品的生产细节,颜色、声音、气味,把它们一一还原出来。如她所说,这些就是外部的眼光,是新鲜的信息和更为丰富的内容。

  “我还不止一次地写工人摆模子的速度,他们操作起来具有一种美感。写做日结工时,一个副总又快又准地贴条形码,一摁一个,方方正正,干净平整,是漂亮的活计。”塞壬表达了对劳动的赞美,这是此前大多数打工文学作品中所缺失的部分。

  今年4月后,塞壬年满50岁,如期退休。工厂流水线难进了,她就去寻找做日结工的机会,虽然很难如愿。不过,塞壬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她会继续尝试,“我希望除了文学之外,我能跟某个群体有一个很好的相处机会,能够触摸到生活真正的质地。”

  “打工题材我还是会坚持写下去的。这是一个时代的大题材,我目前所触之处不过九牛一毛,需要深耕。我希望关于这个题材的写作由一种外部视角而成为自身的写作:由远观,到零距离,最后到成为他们。我希望这个题材的写作能够丰富我的人生。”塞壬如是说。(记者 陈俊宇) 【编辑:钱姣姣】